張恒峰
隨著語文課改步伐的加快,語文教材的內容除了經典的古文言、詩詞變化不大,現代文卻更換頻繁,甚至是大換血。這讓許多從事多年語文教學的教師一時難以適應,剛熟悉的課文又換了,忙于新課文的熟識,占用不少的精力,真有點手忙腳亂。不過細細推敲,語文課文的共性還是不難找到的。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以靜制動、以不變應多變的“三步走”策略來應對新課文,以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什么是“三步走”呢?
一、結合文體,整體感知
文體就是文章的體裁,每篇文章都應屬于一定的文體,以此為切入點,很容易就能掌握文章的大體結構、內容。高中語文蘇教版必修三中新入選的現代文《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就是一篇議論文,那么從議論文的一般結構方式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入手,課文的脈絡就明晰了。從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入手,學生就能知道文章是圍繞“民族傳統文化密不可分,弄清‘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很有必要”這一中心論點展開全文論述的。在論述的過程中,作者采用了正反論證、比喻論證、類比論證等方法,把論點與論據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樣對全文就有了整體上的認知了。高中語文蘇教版必修四中的《一滴眼淚換一滴水》節選自法國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體裁是小說,可以按小說的一般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來感知全文,按小說的三要素完整的故事情節、突出的環境描寫、典型的人物形象,來分析環境描寫的襯托作用,并通過分析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等來把握人物性格,探究人物命運,還可以通過人物之間的對比,揭示真、善、美,鞭撻假、惡、丑,這樣,這篇課文的主旨就明顯地擺在學生面前了。
二、重點賞析,借鑒技巧
重點賞析,就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對文中的句子和段落作深入的分析,以學習文章的“神”,了解寫作特色。對寫景語句的分析,要抓住作者是怎樣繪聲繪色的,用了怎樣的寫作技巧,是怎樣達到使人如身臨其境的效果的。高中語文蘇教版必修三的《肖邦故園》中有一段寫景文字:“春天,栗樹新葉初發,幾乎是一派黃色,它們懸掛在屋頂的上方,猶如剛剛出繭的蝴蝶的嬌弱的翅膀。粉紅色的日本櫻花,宛如在旭日東升的時候飄在莊園上空的一片云彩。如此嬌嫩的色調,酷似一首最溫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鍵上的輕盈的速奏。”作者用比喻、通感的修辭對景致進行描寫,字里行間洋溢著青春、快樂和柔情,讓人讀來有實感,產生留戀忘返的情懷。對寫人語句的賞析,就要抓住作者是如何把人物寫的神形畢肖的。在高中語文蘇教版必修三的《品質》一文中,幾次對主人公格斯拉的形象描寫,通過樸實無華的語言,把人物內涵的“神”揭示了出來,歸結到了人物的精神境界上。主人公格斯拉精神的執著與命運的悲慘反差對比,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只有通過對文段語句的分析,學生才能學習、借鑒名作的表現手法和技巧。
三、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在對文本研讀的基礎上,為了使學生所學知識得以印證,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要及時讓學生閱讀與文本類似的文章。讓學生把剛學的知識運用到課外讀物中,以測試他們在教學過程中掌握的情況,以便查漏補缺,在以后的教學中有的放矢。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積累,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就會慢慢掌握對文章的閱讀、分析方法。學生最大的收益,還是在他們自己的作文中,學會對這些表現手法、寫作技巧的運用,從而使學生寫出的文章有靈性,有文采,有感染力,有震撼力,讀之令人難以忘懷,達到“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