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詩源,肖 虹
(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長沙 410000)
界面設計,必須深入研究用戶與產品之間的深層關系。移動終端的界面設計,從可用性角度講,不能僅局限于視覺上的美觀與新穎,界面的可用性最終還是要回歸其基本功能。著名可用性專家——美國西北大學唐納德.諾曼教授指出:“設計必須反映產品的核心功能、工作原理、可能的操作方法和反饋產品在某一特定時刻的運轉狀態”。那么,移動終端的交界界面設計,應該遵循哪些基本的設計標準和原則,從而實現設計的可用性要求呢?本文將基于既有的界面設計可用性研究,作些初步的分析和探討。
一般來說,移動終端界面的可用性設計,可以從心理和物理兩個方面進行考查,前者需要照顧用戶的認知心理和使用習慣,后者則需要在設計中合理安排界面中的設計諸元素。優秀的界面除給人舒適的視覺享受,同時也要求人與機器之間的溝通更加便捷高效。潘兆業將可用性設計目標,具體分解為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易學性、易記性、通用性等幾個方面。[1]綜合各方面關于移動終端交互界面設計的有用性研究。本文以為,有用性的創新路徑大致須遵循以下三個方面的基本標準和原則。
(1)簡單性。簡單意味著速度,意味著用戶時間和注意力成本的節約。簡單的界面,因其操作的便利,用戶的使用頻次及使用粘性較高。好的手機界面,均有簡潔明了,直入主題的鮮明特點。功能負載過多的手機,除了能滿足專業人士的專業需要,市場應用面及普及面往往受到極大的局限。這方面典型范例是對用戶管理的編碼化處理。如二維碼,掃一掃等功能性設計。
落實設計的簡單性,設計界主要有“擬物化”和“扁平化”兩種設計路徑。擬物化,追求模擬現實物品的造型和質感,通過疊加高光、紋理、材質、陰影等各種效果對實物進行再現;扁平化設計則摒棄以上對效果的追求,轉而追求通過抽象、簡化、符號化的設計元素表現。相對于擬物化,2010年以后興起的扁平化設計新主流,其實質即是化繁為簡,崇尚簡潔、樸素的設計風格。不僅是形式上的簡化,更多的是一種信息層級的簡化,更加準確地呈現關鍵信息。
(2)互動性。不照顧用戶主動參與感的設計,肯定是失敗的。由于移動互聯網手持終端與傳統PC電腦的使用環境不同,界面架構,信息方式,以及人機互動模式等,都發生了重大改變,并提出了更高要求,無論是內容或界面,都需針對移動環境和掌上環境的特點進行重新設計。如界面語言的輸入法,不同用戶,使用習慣明顯有差異,必須考慮到用戶使用習慣的多樣性,提供多種選項和路徑,提供給用戶進行篩選和過濾。無論是手勢,語音,或各種傳統的拼音、五筆等輸入法,都須在設計時包容在內。
界面設計中的用戶自主性關懷,還突出體現在界面是否具有功能齊全的對話交互性設計元素。這是交互設計本身的內在要求和基本標準,要求設計出來的界面產品,有很好的信息反饋機制和貼心溫暖的對話功能,不僅僅只是限于語音對話,畫面本身所包含的視覺信息,對話框,提示框等等環節,都須保持界面與用戶的即時交流對話功能。這方面的設計質量,是決定界面設計的有用性水平的重要標準。
(3)通用性。這種通用性不僅僅基于手機硬件的零部件方面的前后一致或類似,還包括界面軟件方面圖形、符號系統的對用戶習慣的高度尊重。這確保了手機使用功能層面的延續性,易認、易學、易記、易用、易傳,這是手持移動終端有用性的基本效率。
為此,設計者必須研究用戶的心智模式,理解用戶的習慣、動機、認知和期待等心理行為,并在設計時匹配用戶的心智模型。比如,不少縮略圖標的隱喻或映射,就來源于對用戶使用習慣和心理習慣的尊重。用戶通過這種隱喻,自動地理解圖標背后的意義,跨越語言的界限。[2]各類設計元素,要尊重常識,自覺鞏固以往設計師通用的符號化成果,防止出現不必要的認知模糊和混亂,從而有效提升界面設計的可用性。
本文以為,既往的有用性研究,跟各類相關設計案例的實景呈現,以及學者及設計師們對有用性的各類描述和表達,均是對上述三個方面的延伸與深化。并且,本文須進一步指出,優秀的移動終端界面設計作品,不僅要全面地包含以上設計三要素,與此同時,也要密切留意這三方面相互之間的有機配合關系。
首先,簡單性與通用性須互相配合。簡單不等于通用。但唯其簡單,所以易通用;唯其通用,故而變得更簡單。其次,通用性之于互動性。只有通用性方面做得好,對話互動的效率,自然就能有效提高。而互動機制之于通用性的尊重,也可以鞏固界面通用元素的使用頻次和用戶習慣及效率的提升。第三,互動性與簡單性。兩者看似矛盾,實際上是基于用戶多元化情景下,對于用戶個性化充分尊重。一個好的互動性設計產品,入口往往取多元化設計。這樣既簡單,但又未失去對話的質量和豐富性。第四,互動性必須充分尊重和照顧通用性。但這限制了互動設計的多樣性和自主創新空間。另一方面,有了通用性作為基礎,互動性發揮的空間其實也可以放大。因為通用性設計元素,如象征,隱喻,往往濃縮有大量的有用參考信息,基于這種用戶無需花費時間去理解的東西做基礎,可以騰出不少注意力,關注更富有吸引力的互動創新的領域,從而可提高新產品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當然,具體如何度量好和平衡好這三者關系,總歸不是個學術思辨問題,而是一個設計經驗與用戶體驗之間的相向對接問題。
[1]潘兆業,手機界面交互設計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17).
[2]劉心雄,申之民,基于用戶心智模型的3G手機交互界面設計[J].包裝工程,2010(09).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基于手持移動終端的界面設計與交互功能研究》(課題編號:13C1040)”課題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