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衛娟,鄔 躍
(北京物資學院,北京 101149)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直轄市和國家中心城市,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教和國際交往中心,中國經濟、金融的決策和管理中心。北京位于華北平原的北部,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經老城西南,毗鄰天津市和河北省。北京下轄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海淀區、豐臺區、石景山區、門頭溝區、房山區、大興區、通州區、順義區、昌平區、平谷區、懷柔區、密云縣、延慶縣等16 個區縣。2013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14.8 萬人,社會物流總額6585.1億元,全年貨運量2.86億t。隨著北京市經濟、人口、消費需求和環境政策的不斷變化,北京市物流發展也相應呈現出了新的特點和問題。如何有效梳理這些發展特點并深入挖掘出北京市物流業問題的本質,對于北京市城市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也可為類似北京的中國大型城市物流發展提供借鑒意見。
(1)經濟總量持續高速增長,物流服務需求不斷擴大。2003-2013年11年間,北京市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主要經濟指標呈現出了大幅度增長的趨勢。201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500.6億元,比上年增長7.7%;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現8375.1 億元,比上年增長8.7%;全年北京地區海關進出口總值429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1%;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7032.2 億元,比上年增長8.8%,經濟總量的增長為物流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需求基礎。
《北京市統計年鑒2013》數據顯示,北京市物流業務收入2104.4 億元,比上年增長11.3%;社會物流總額6585.1 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全年貨運量2.86億t,比上年增長6.7%。全年貨運周轉量638.3億t·km,比上年增長3.5%。物流業從業人員數量51.9 萬人,比上年增長2.6%。物流業收入總額與貨運量等數值都比去年同期有較大增長,物流需求不斷擴大。
(2)物流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物流空間格局不斷優化。《北京市2013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3 年北京市全年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785.7億元,主要投向交通運輸和公共服務業,其中交通運輸投資664.5 億元,占比37.2%,公共服務業投資451.3 億元,占比25.3%。截至2012 年末,全市公路總里程達21491.8km,公路線路10145條;鐵路運營里程達到1115.1km,線路56條;規模以上專業物流企業、商業企業和工業企業自有倉儲面積(含倉庫和貨場)3208.8萬m2,比上年增長5%;貨運車輛數4.29 萬輛,比上年增長2%,其中普通貨運車輛3.3輛,比上年增長4.2%,裝卸設備臺數3.98萬臺,比上年增長10.7%。
在物流空間布局上,北京市在完善“三環、五帶、多中心”物流節點空間布局的基礎上,按照城市保障物流、專業物流、區域物流和國際物流的發展主線,繼續強化北京物流業發展“廣覆蓋”、“多組團”、“立體化”的網絡結構特征,進一步優化全市物流空間布局。
(3)骨干企業實力不斷壯大,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物流骨干企業加快發展,實力增強。2013中國物流企業50強有19家總部設在北京,位居前20的有8家(見表1)。優勢企業的進一步聚集,凸顯了本市物流業發展的運營組織及管理控制等總部型經濟特征。
表1 2013中國物流企業50強—北京公司一覽表
物流資源和市場進一步向優勢企業集中,大中型物流企業市場占有率不斷擴大。2010 年,北京市物流業務收入達1686.1億元,其中,817家規模以上專業物流企業實現物流業務收入1260.2 億元,占總量的75%。在817 家規模以上專業物流企業中,大中型企業數量占比為13.1%,而其物流業務收入占比則達74.4%。
(4)物流配套政策相繼出臺,宏觀發展環境不斷改善。《北京市“十二五”時期物流業發展規劃》確定了全市物流業的發展目標和各項保障措施,對我國物流業的發展前景以及相關發展措施作了詳細的闡述,為北京市物流發展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北京市物流業調整和振興實施方案》提出建立現代物流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對物流業發展的推進和協調力度明顯加大。2011 年出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政策措施的意見》,為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提出了切實減輕物流企業稅收負擔,加大對物流業的土地政策支持力度,促進物流車輛便利通行,加快物流管理體制改革,鼓勵整合物流設施資源,推進物流技術創新和應用,加大對物流業的投入等有重要指導意義的舉措。2014年6月,國務院出臺的《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提出我國當前建設現代物流體系三大任務:著力降低物流成本、推動物流企業規模化、改善物流基礎設施。系列政策的實施,使北京市物流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1)需求保障型特點明顯,城市末端物流成為主導。根據《北京市2013 度統計年鑒》,北京市2012 年社會物流總額達65851.1億元,其中北京市進口貨物額和外省市流入貨物額占到物流總額的76.5%,進向物流特征突出,產品內部消費需求明顯。
同時,《北京市2013 度統計年鑒》數據顯示,第三產業在GDP 中的比例越來越高,從2002 年的69.1%,變成2012 年的76.5%,且商業產值遠遠大于工業產值,商業與服務業已成為北京市重要經濟形式。而與商業和服務業配套的商場、樓宇經濟及高校、居民的生活保障,皆是城市末端物流服務范圍。因此,需求保障型城市末端物流已經成為北京市物流發展的主導。
(2)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高端物流特色發展明顯。北京市定位于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高科技園區和核心功能區,不僅擁有大量的知識和技術資源,還形成了電子信息、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科技服務業等一批具有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群。
2012年北京市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收入突破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20%,2015年總收入將超過2萬億元。隨著北京市這些優勢高端產業的快速發展,將帶動電子信息產業物流、裝備制造業物流、醫藥物流、食品冷鏈物流等專業物流體系得到較充分的發展和壯大,形成專業性強、運作水平高的現代化特色物流系統,同時成為帶動和促進北京物流水平提升的重要力量。
(3)物流需求向小批多頻變革,訂單碎片化趨勢明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已經由原來的少品種、大批量、少頻次變成了多品種、小批量、多頻次的需求方式;而與此相對應的,物流配送也變成多品種、小批量、多頻次的服務方式,訂單碎片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特別是電商配送模式的發展。同時由于物流時效性要求,使得企業物流服務規模性效應越來越差,增加了企業服務負擔,對物流模式創新及城市物流網絡的覆蓋廣度和深度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低端功能逐漸外移,物流設施外圍化趨勢明顯。由于北京市地處中心城區,土地資源緊張、地價昂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口持續增長,各類建設用地需求強勁,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面對北京市土地資源緊張、地價昂貴,交通壓力大、費用高的現狀,在這樣內部資源受限的城市物流系統中,部分無法承擔此成本的低端功能性物流服務必然逐漸向周邊區域外遷,借助周邊區域豐富的物流資源及物流輻射作用服務于北京,形成外圍化趨勢。
城市末端共同配送設施由集貨平臺、臨時中轉、末端接貨三部分構成,具體設施類型包括小件物品共同集貨及分撥設施(臨時中轉類)、商業區末端卸貨及攬收設施。商業區、寫字樓、住宅區、高校的小件商品物流需求密集,共同配送需求迫切。然而共同配送平臺的缺失會導致送貨車輛沒有停車以及卸貨空間,隨意停留在周邊的馬路上,造成交通擁堵與通行不暢。同時,由于沒有中轉場地,無法實現多供應商向同一目的地的集貨功能,企業各自配送進一步增加了交通擁堵,也降低了效率,增加了成本。
根據北京市政府《北京市現行市區道路交通管理措施》的規定,北京市對四環路、五環路進行統一管制,四環路(含)以內道路,6 時至23,時禁止貨運機動車通行;五環路主路,6 時至22時,禁止8t(含)以上貨運機動車通行。另外,除了對四環路(含)以內道路和五環路主路進行統一管制之外,其還對北京市的14條道路進行管制,范圍涵蓋了長安街、王府井大街、中關村、圓明園路、成府路、學院路、頤和園路、萬泉河路、上地三街、信息路等多個路段。這些路段周邊集中著大量的商業設施,一方面大量人口聚集,另一方面由于商業設施物資的發送,物資也大量聚集。對這些道路的限行,加上對車輛通行證的管制,使得很多貨運車輛不得不使用大量金杯改造的貼膜車輛以及出租車、電動車等送貨,導致送貨的車輛分散、增多,反而加大了交通壓力,降低了運送效率。
目前,國內一線、二線城市普遍面臨城市擴容問題,倉儲設施被驅趕的速度不斷加快。據中國物資儲運協會調查,大約有40%的企業已經或將在今后幾年中遭遇搬遷問題;而外遷又沒有足夠的倉儲用地供給,或因地價連年攀升而無力重建。目前,北京倉庫租金達到1.1元/(m2·天)-2.0元/(m2·天),物流企業承受巨大壓力。
同時,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人口持續增長,各類建設用地需求強勁,用地矛盾將日益突出。而由于物流服務時效性要求及物流成本壓力的影響,北京市的物流服務不可能完全依靠對外合作進行解決,因而在區內物流土地需求進一步增加以及租金不斷上漲的雙重壓力下,倉儲資源會越來越緊缺,會使得一些企業由于資源限制而搬遷離開。
物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特別是電子商務物流企業、快遞企業、末端配送企業更如此。物流服務勞動密集型特征明顯,勞動力成本上升對其成本影響較大。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調研顯示,我國物流企業平均工資成本已經連續兩年上升20%以上。另一方面,物流市場“用工荒”已經成為常態,快遞企業招工難、人員流動性大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瓶頸。
2012年北京市物流業務收入2104.4億元,約51.9萬人從事與物流相關的工作。隨著北京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和對快遞服務需求的壯大,必然要求更多的相關物流人員進行服務,然而勞動力成本上漲及數量不足的雙重壓力,將對未來日益增加的物流服務提出更多挑戰。
圍繞促進北京市物流產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全面實現政府部門物流管理職能的科學定位,統籌協調北京現代物流業發展,避免多頭管理帶來的越位、缺位和權責不清等弊端,創造并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物流市場環境,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并提高監管水平,建立統一的物流發展管理與協調機制。結合北京市實際情況,建立由市商務委牽頭,由市發改委、財政局、交通局、國土資源局、統計局、各區縣等各有關部門負責人組成的現代物流聯席會制度,統一監管、統一協調,加強同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以形成推進北京市現代物流發展的合力。積極發揮北京市物流行業協會的作用,組織協調行業內部關系,加強行業自律,強化北京市政府和物流企業之間的聯系,維護企業利益,促進公平競爭。
進一步完善道路系統,特別是加強次干道路與支路的建設,疏通城市配送末端的微循環系統,合理完善不同等級路網的有機銜接。同時,加強接貨平臺的配套建設,滿足貨物收發裝卸的需要,發揮物流網絡的組合效率和整體效率,進一步提升貨物資源管理能力和貨運集疏能力,努力構建有機銜接、優勢互補、立體高效的末端物流網絡系統,為北京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條件。
考慮到北京市物流園區在物流信息服務功能和組織上對物流業發展的支持和帶動作用,以及物流信息系統在規模和功能上與物流園區物流信息平臺的相似性或替代性,將物流信息平臺與北京市信息化建設以及物流園區信息平臺建設結合,進行銜接開發、建設和運營管理,建立具有倉儲設施、車輛、人員、信息技術等資源信息發布、審查、交易等基本功能的信息調度系統,提升資源信息的透明度,促進物流行業信息大共享局面的形成,推動北京市物流產業的創新升級和高效精準化、透明化目標的實現。
在充分挖掘內部物流資源能力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優化物流需求結構,逐步緩解區內物流需求旺盛與物流供給能力不足的矛盾。重點推動與天津、河北等津冀地區周邊市縣的深度合作,加強北京市物流產業與周邊地區的聯動發展,釋放大宗產品的倉儲、中轉等功能性物流需求,調整優化北京市物流產業空間布局,努力實現資源共享,在更廣的地域空間內完善物流系統,服務北京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
從北京市實際和未來發展需要出發,根據各物流節點的功能定位,確立物流規劃在北京經濟發展中的應有地位,并通過整合物流產業布局和組織,統籌物流與相關產業的發展,創新產業發展布局與組織。構建以貨物集散與綜合管理為基礎的高效末端物流產業體系,著重發展商貿物流、民生物流以及智能物流產業。
制定合理的、利于重點產業持續、穩定發展的稅目及稅率,鼓勵物流及其所帶動產業企業向優先發展帶組團聚集,充分發揮政府在產業發展中的宏觀調控作用,提升物流資源利用率。凡符合產業導向、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的物流用地,國土資源部門應依法及時提供。對列入北京物流業發展規劃的物流基礎設施項目,優先保障用地,其用地按照工業倉儲用地政策執行。積極推行土地年租制,減少一次性用地成本投入。
[1]林有來.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水平—北京市物流業發展特點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2013,(12).
[2]鞠頌東.物流網絡協同運作與北京市物流業健康發展[J].中國流通經濟,2012,(11).
[3]李作聚.國際商貿中心城市建設中的物流業發展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11,(8).
[4]張涵,鄔躍,等.北京市物流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0,(11).
[5]北京市商務委員會,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北京市“十二五”時期物流業發展規劃[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boa1331752d380eb62946dd5.html,201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