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珍強:真情為民方能贏得民心
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文葉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張珍強在自己的崗位上無私奉獻,帶領55萬德江干部群眾沖出“經濟洼地”,搶占“精神高地”,走出了一條武陵山區后發趕超新路徑。
6月24日早上9點半,記者在德江縣委大樓見到張珍強時,他正通過電話安排工作,縣委辦工作人員悄悄告訴記者,“書記昨晚忙到凌晨5點,只休息了4個小時?!?/p>
2011年9月,張珍強當選為德江縣委書記,接過了帶領55萬德江干部群眾奔小康的重擔。4年來,他因地制宜、科學決策,為德江找準發展方向、規劃發展線路、實踐發展過程,全縣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4年來,他深入全縣21個鄉鎮(辦事處)、334個村,體察民情、紓解民困,為盤活農村資源、提高農民收入絞盡腦汁,盡心竭力;4年來,他把自己放在一線,成為和矛盾接觸最直接的人,以個人柔情與魅力,責任與擔當,維護全縣和諧穩定。
自2010年以來,德江縣地方生產總值從25億元增長到73億元,年均增速為16.5%,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2830元、10000元增長到5917元、19714元。

張珍強(左二)在德江博倫創意廣場督查施工情況 (高應清/攝)
“每次看到群眾在這里悠閑散步,我就更加堅定自己當時的決定。”在德江縣城中心地段,占地500畝的人民公園和人工湖是德江群眾的“新寵”,每晚到這里散步、跳舞、觀景的人絡繹不絕。張珍強一有空便到這里和群眾拉家常,聽取大家對縣委、縣政府工作的意見建議。
三年前,曾有投資商找到政府,希望用4億元開發這一片區,建設房開項目,張珍強第一個反對。在他的堅持下,政府不僅拒絕了房開項目,還拿出2.5億元投資建設公園,還給城區老百姓一個可休閑、娛樂、鍛煉的城市公園。
“要算長遠賬,不能只顧眼前利益?!睆堈鋸娬f,在民生問題上要堅持這一原則,在城市發展上更要堅持長遠原則。要堅守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用生態文明理念建設城市、經營城市、管理城市。
初上任時,德江面臨諸多難題,最迫切的就是發展定位不清。從版圖上看,德江位于貴州東北部地理中心,城區地勢平坦,用地、用水條件優越,城市發展有基礎、農業發展有潛力。張珍強與縣委四大班子經過反復研究論證,大膽提出建設“黔東北區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為德江定下了發展目標和方向。
美好藍圖,汗水織就!
短短幾年間,德江從“零高速”時代邁向“高速公路”時代,杭瑞高速過境,沿德高速、德務高速開工建設;兩所高校相繼落戶,農村孩子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大學夢”;城南新區高樓林立、道路寬闊,城北工業園區、高家灣農業園區等為5萬多群眾提供了“家門口就業”機會。
“建設之初,很多人質疑城南和城北新區修40米大道,認為最多修10多米就夠了。”通過張珍強反復做思想工作,大家最終認識到德江的發展不能只局限于三五年內,而是要打好未來20年、30年、甚至50年的發展基礎。
如今,德江縣城面積從5平方公里拓展到20平方公里,人口從7萬增加到18萬,城鎮化率達41%。
城市發展起來,如何帶動農村。德江屬于武陵山腹地,山高路遠,農業發展既有優勢又受制約,如何促進農民增收,是當地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張珍強帶領農業部門干部深入調研全縣農業產業發展情況,并多次邀請專家把脈論證,最終提出建設茶葉、天麻、果蔬、養殖、核桃“五大產業帶”,并依托高效農業示范園區,讓老百姓洗腳上岸,成為“產業工人”和職業農民。
4年來,通過產業扶貧,德江縣減少貧困人口13萬人,實現整縣“減貧摘帽”目標。
4年來,德江高速發展的背后,是全縣干部職工無怨無悔的付出。有發展就有矛盾,如何妥善解決矛盾,是每個地方發展都面臨的難題。
2014年夏天的一個傍晚,張珍強下鄉回到縣委后,獨自到城南新區督促五星級酒店項目建設、公園環境衛生等工作。其間20分鐘的路程,他感覺背后一直有人跟著他,于是故意放慢腳步等那人上前,誰料對方竟是他的一個“老熟人”,被發現后尬尷地說:“我只是擔心這么晚了,你一個人在這些地方走不安全。”
這個人便是陳華,德江城南新區拆遷戶。當時在對他家房屋實施拆遷過程中,與征拆人員發生爭執,導致拆遷工作僵持不下。得知這一情況后,張珍強獨自到他家中,與他長談近2個小時,最終陳華不僅順利拆遷,還在不遠處購置了新房與門面,日子越過越紅火。
“和群眾打交道,要有真心和良心,你真心實意為他好,他也會用自己的方式回報你。”張珍強笑著說。
張珍強不僅為群眾長遠發展謀福利,也不遺余力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
2012年,荊角鄉一位70歲的老太太找到他,稱家里老伴因車禍去世獲賠的5000元一直未拿到,生活無法維持。張珍強從鄉政府、民政部門了解情況后,得知賠償還需一段時間才能協調好,他立馬從身上掏出2000元,并向縣委辦其他同志借來3000元給了老太太。
“她年紀這么大,我不能讓她反復跑了。”張珍強說。后來通過協調,老人的問題順利解決,他也放下了心里的一塊石頭。
民生是關系全縣穩定的大問題。自上任以來,張珍強始終把民生工作放在第一位。
德江一中是德江縣的品牌中學,但基礎設施落后、占地面積小,制約著學校發展。張珍強上任伊始,強力推動德江一中搬遷項目,劃出320畝地,投資3.45億元,邀請同濟大學對校園進行規劃。2012年,能容納6000名學生的德江一中完成整體搬遷,成功申創省級二類示范性高中。
“發展就是為了有更好的生活方式,讓百姓生活更安逸?!睆堈鋸妶猿职芽h城最好的地段用來辦教育、修醫院、建公園。
在他的努力推動下,貴州工程職業學院、烏江農林經濟學院、德江人民醫院、中醫院等民生項目先后實現整體搬遷,人民公園、大犀山森林公園、體育館成為德江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人民公園”初建之時,取名為“玉溪公園”,張珍強想了想,說“叫人民公園,以毛主席的字體寫”,“城南新區建設,老百姓付出了很多,我們為他們建設一個公園,自然是‘人民’的公園?!睆堈鋸娬f。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張珍強在自己的崗位上無私奉獻,帶領55萬德江干部群眾沖出“經濟洼地”,搶占“精神高地”,走出了一條武陵山區后發趕超新路徑。
6月30日上午,在全國優秀縣委書記表彰大會上,張珍強受到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等中央領導人親切會見。
張珍強心語:
發展要憑良心、對群眾要用真心、干事業要有信心、處理問題要有公心和耐心。正是在這些方法支撐下,德江近年來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我始終認為,只要拿真心對待群眾,群眾就會理解你、支持你、幫助你。
有群眾的支持,就要為群眾做更多事。每年“兩會”期間,我都在想,今年拿什么奉獻給群眾?如果拿不出新東西,不僅心里面不踏實,而且說話都沒有底氣。因此,我隨時都在給自己施壓,用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再苦再累都扛著。
在30多年基層工作經歷中,“延安精神”里那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時刻提醒我:群眾利益無小事,必須真心實意做好人民群眾利益的馬前卒。我始終堅信,只要心中有民,自己就會有不竭力量。
當好縣委書記不容易,但只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的“四有”要求,就一定能夠做好政治上的明白人、發展上的開路人、群眾的貼心人和班子的帶頭人。
(責任編輯/晏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