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結合 三轉變 三對接
——貴州農信社實施金融精準扶貧做法及思考
文丨宋 銳
貴州農信社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近年來將金融服務與扶貧開發深度融合,積極引導金融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有力助推精準扶貧工作目標實現。
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調研期間專門主持召開涉及武陵山、烏蒙山、滇桂黔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座談會,并強調,“目前扶貧開發工作依然面臨十分艱巨而繁重的任務,必須要采取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續的措施,特別要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農信社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近年來將金融服務與扶貧開發深度融合,積極引導金融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有力助推精準扶貧工作目標實現。

在貴定聯社積極支持下發展起來的云霧茶場(劉錦鴻/攝)
與農村信用工程相結合,為廣大農戶獲得貸款開辟了綠色通道。貴州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成立以來,把農村信用工程作為服務“三農”的重要抓手,以農戶建檔評級工作為基礎,根據資信調查情況進行量化評級,開展信用農戶的評定和信用村組、信用鄉鎮及信用縣(市)的創建。截至2015年3月末,已評定信用農戶689萬戶,創建信用組77613個、信用村9599個、信用鄉鎮622個、農村金融信用縣13個,形成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信用工程體系。
一是為貧困農戶獲取貸款創造條件,有效破解農民“貸款難”問題。農信社通過信用工程這一基礎性金融服務的建設,成功創建信用共同體,開拓農民無擔保、無抵押、純信用的融資途徑,為農戶獲取信貸資源提供可能。截至2015年3月末,全省農信社已累計向672萬農戶發放小額信用貸款3883億元。
二是精準定位信貸資金投放,有效提升資金使用效益。農信社將信用工程建設與政府扶貧開發工作對接起來,通過農戶信用信息和扶貧信息的結合使用,以信用評級“聯姻”精準扶貧,讓涉農貸款得以精準投放。截至2015年5月末,全省農信社累計向401367戶農戶發放扶貧到戶貼息貸款72億元,扶持絕對貧困戶21.3萬戶,扶貧貸款覆蓋9388個貧困村,在全省71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貸款余額達1958億元。
三是實行動態管理,有效激勵農戶生產積極性。為確保信用工程建設質量,農信社定期開展年檢工作,及時更新相關信息,對農戶信用狀況進行動態管理,農戶可以通過提高信用等級來提高貸款額度。在農村信用工程建設的帶動下,全省13個農村信用縣的貸款余額從2010年的125.56億元增長到2015年末的348.2億元,涉農貸款余額增長幅度達168%。
與實施普惠金融相結合,最大程度地為廣大農戶提供金融服務便利。
當前,全省農信社從業人員達到2.5萬人,營業網點2194個,“信合村村通”服務點近2萬個,布放ATM機具3093臺,機構網點覆蓋城鄉,金融服務通達村寨,構筑起輻射全省的服務網絡。
一是暢通支付結算渠道,提升涉農服務水平。2012年起,全省農信社大力建設“信合村村通”工程,確保貧困地區群眾享受到便捷、低成本的金融服務。截至2015年6月末,全省農信社已無償代理兌付中央和省安排的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等涉農補貼資金400多億元,“信合村村通”累計交易263.6萬筆。
二是建立農民工金融服務中心,為農民工創業就業提供支持。全省農信社在廣東、浙江、福建、江蘇等地設立了13個駐外農民工金融服務中心,幫助農民工獲得各種賠償、補償1833.99萬元,并引導3.69萬戶農民工返鄉創業,發放農民工返鄉創業貸款17億元,帶動39萬貧困人口就業。
三是圍繞民生工程建設,為扶貧開發提供信貸支持。全省農信社圍繞省委、省政府“十大民生”工程建設,以支農支小為重點,僅今年就已發放“四在農家·美麗鄉村”貸款36億元,貸款余額為296億元;累計投放農村建房貸款225億元,惠及農戶79萬戶,發放農村危房改造貸款39億元,惠及農戶12萬戶。
與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相結合,為貧困地區農戶夯實脫貧致富支撐。全省農信社結合省委、省政府重點工作部署,充分考慮貧困地區發展的實際情況,以扶持地方特色產業龍頭企業促進專業合作社及農戶生產規模的擴大;以金融產品服務的創新激發農戶的生產和創業熱情;以企業、合作社、農戶、銀行的多方聯動推動地方特色產業鏈的形成。
一是因地制宜,因戶施法,結合地方實際助推產業發展。全省農信社圍繞產業發展這一重點,瞄準“三大連片特困地區”的地方特色產業,探索建立鏈式金融服務體系。
二是結合“三農”、小微企業和扶貧開發的資金需求特點,大力推進富民惠農金融創新工作。全省農信社結合“三農”和縣域經濟特點,相繼推出“致富通”、“金紐帶”等系列共90多個符合自身特點、農民喜愛的服務產品,極大地滿足了貧困地區廣大農戶及小微企業在發展特色產業上的信貸需求。同時,積極創新抵押擔保機制,推動建立各類涉農融資擔保基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等多種增信模式,解決農戶大額貸款擔保難問題。
三是圍繞發展規劃,以信貸投放帶動產業發展“蝴蝶效應”。農信社作為“3個15萬元”政策的主辦銀行,發放了全省95%以上的小微企業貸款,全省農信社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1067億元,大量小微企業在農信社的支持下成長為帶動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農信社以“企業+合作社+農戶+農信社”等運營成熟的鏈式金融服務,大力支持特色農業、新型農業、科技農業等產業發展,圍繞園區建設,累計發放“5個100工程”貸款179億元,余額573億元。
全省農信社以基礎金融服務為支撐,結合“三農”和縣域經濟特點,不斷拓展服務渠道,創新服務方式,以金融支持力促扶貧開發,切實增強貧困農戶的自我脫貧意識和自我發展能力,通過“三轉變”提升金融扶貧開發精準度。
由“機械式”向“問需式”轉變,以信貸投放滿足實際發展需求。一方面,農信社鄉鎮網點立足于支持產業發展,打造如“烤煙銀行”、“農家樂銀行”、“中草藥銀行”等各具特色、各有側重的“金融超市”。各級行社結合本地產業發展需求,創新信貸服務方式,為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提供“一攬子”、“鏈條式”的金融服務方案,不斷增強專業化服務能力。另一方面,農信社以信用工程建設為契機,為農戶建檔評級,逐戶進行摸底調查,在具體掌握每戶家庭基本情況、收入構成情況和生產發展意愿后,結合貧困農戶的實際需求進行信貸投放,從“滿足需求”出發,實現農戶“脫貧致富”。
由“大水漫灌”向“多點融合”轉變,以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升扶貧成效。在金融扶貧工作中,農信社為適應新時期扶貧攻堅的金融服務需求,結合農業生產逐步向規模化、專業化、多元化和產業化發展的趨勢,合理確定授信額度,適當提升授信限額,激發農戶創業熱情。各級行社結合實際需求,適度提高信用農戶授信額度,把農戶作為信貸投放的主要對象,把“三農”作為信貸資金的主要投向,把現代高效農業、特色產業作為信貸支持的主要方面,以信貸資金“盤活”落后地區的脫貧事業。
由“授人以魚”向“授人以漁”轉變,以信貸資源催生發展動力。送服務、送知識、送信息到村到戶,融合多項重點工作成效。通過“金融夜校”傳遞金融知識和致富信息,提升扶貧對象致富脫貧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今年力爭實現“金融夜校”行政村全覆蓋、三年內達到戶戶全覆蓋。與此同時,充分發揮駐村干部深入農村、貼近農民、熟悉金融工作的優勢,幫助村寨理清發展思路,讓農戶明確脫貧致富的重點及方向。
精準扶貧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只有加強部門對接、市場對接、政策對接,才能產生扶貧力度的倍數效應。
加強部門對接。針對“三大連片特困地區”經濟規模小、發展水平低、項目資金缺乏的特殊困難,加強監管部門、扶貧部門之間的溝通對接,整合各部門扶貧資源,為農信社精準扶貧提供更多支持。
加強市場對接。把信貸資金作為產業與市場粘合劑,引導農戶、合作社等生產主體與生產企業的對接,引導農村經營主體走向市場,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引導地方產業龍頭企業和廣大農戶對接,構建新型發展模式。
加強政策對接。積極爭取相關方面給予“三大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縣域法人機構的信貸規模傾斜,保證扶貧開發的信貸投放滿足需求。取消對農信社的地方法人機構開戶歧視政策,引導涉農資金通過農信社向“三農”、向扶貧重點區域流動。加大財稅政策的減免優惠扶持力度,充分發揮“四兩撥千斤”的正向激勵效果。(作者系貴州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黨委書記、理事長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