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軍人的靈魂與血性(一)

金一南
本刊顧問,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少將,博士生導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國家安全戰略、國際沖突與危機處理等。
有些人是為軍事而生活,有些人靠軍事而生活。前者是真正的軍人,后者不過是軍隊的食客,當兵不過是一個飯碗,從軍不過是一種維持生計的職業,并非一種畢生的追求。
德國著名政治學家馬克斯韋伯說:“以政治為業有兩種方式,一是為政治而生存,二是靠政治而生存。前者是以政治目標為追求的政治家;后者則是以政治為飯碗的食客。”他講的是以政治為業的政治家。把他的話引用過來形容軍事也一樣,有些人是為軍事而生活,有些人靠軍事而生活。前者是真正的軍人,后者不過是軍隊的食客,當兵不過是一個飯碗,從軍不過是一種維持生計的職業,并非一種畢生的追求。真軍人與假軍人的區別不僅看部隊里是否有你的編制,還要看你是否具有獻身熱忱,是否具有使命感,你的靈魂是否駐留在軍營。
塞耶校長、丹尼斯·馬漢、米基教授被美國軍事史并列為“西點三巨頭”。丹尼斯·馬漢1820年進入西點軍校,1824年以全班第一名成績畢業,28歲成為軍事工程學及戰爭藝術教授。鑒于他在西點軍校的杰出貢獻,被評為終身教授。再“終身”,也有退休的一天。但他不愿退休。1871年9月,西點軍校監察委員會對丹尼斯·馬漢實施強制性退休???0歲了,早就功成名就、早該頤養天年了。讓人始料未及的是,得知這個消息后,丹尼斯·馬漢撲向一艘航行在哈德遜河的輪船推進器,以自殺結束了生命。他覺得離開這所軍校,離開軍事教學,生活便毫無意義,生命也毫無意義。他的靈魂永遠留在了那里?!睹绹娛率贰愤@樣評價丹尼斯·馬漢:“執教四十多年生涯中,他對軍官職業從行業過渡到專業,留下了無與倫比的影響?!?/p>
丹尼斯·馬漢被人們稱為“老馬漢”,他的兒子“小馬漢”——阿爾弗雷德·馬漢,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官,著名的“海權論”創立者。精神與靈魂在一代一代承傳。老馬漢的生命消失在哈德遜河里面了,小馬漢的理論使美國從地區走向世界。
美國的強大僅僅是裝備嗎?沒有幾代軍人無條件的獻身,僅僅靠物質和裝備,不會把一個國家的強大堆積出來。西方有這么一句話:有一流的軍隊之前,先有一流的教官;有一流的教官之前,先有一流的人格。老馬漢、小馬漢盡管沒有接受戰場軍功章的機遇,卻讓他們的學員張開了雙翼——潘興、麥克阿瑟、巴頓、史迪威、布萊德雷、艾森豪威爾都是他們的學生。這是一支軍隊從靈魂里鍛造出來的強大基礎。
我們軍隊也不乏這樣例子。國防大學科研部副部長王三欣,戰爭年代是戰場上的優秀指揮員,戰爭結束后進入軍校,成為獲得一等獎的優秀學員,后來又走上講臺,成為享譽全軍的優秀教研人員。他在講臺一站就是30多年,嘔心瀝血,勤奮耕耘,直到最后倒在了講臺上。他的夫人回憶:“他在醫院里有時清醒有時糊涂,有時出現幻覺狀態,還在想著教學,說話不清醒,還能說出來:‘張家港……演習……拿地圖來……拿筆來……要紅的’他腦子里裝的都是這些東西,家事一句沒談?!?/p>
這個被譽為“戰爭史活字典”的軍人,最后時刻惦念的,仍然是他的教學。他的女兒回憶:“爸爸突然辭世,什么也沒留下,只留下了大堆的講義和文稿。媽媽癡癡地廝守著這些故紙,仿佛在期待著什么……”讓我們看看他夫人廝守的這些“故紙”——王三欣的文稿和講義:《如何在未來反侵略戰爭中打殲滅戰》、《學習軍委戰略方針的初步體會》、《關于未來反侵略戰爭的積極防御戰略方針》、《蘇聯衛國戰爭初期經驗教訓初探》、《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軍事戰略的歷史演變》、《關于解放戰爭時期戰略進攻的幾個問題》、《主觀能動性在戰爭中的動用與發揮》和《關于戰爭諸因素的關系》………
那是一個國家改革開放、軍隊需要忍耐、學子紛紛海外定居、軍人紛紛下海做生意的和平發展年代,人們都在關心自己的待遇,都在設計自己的前程,王三欣仍然在研究戰爭、關注戰爭,主編《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簡編》、《戰略學教程》……撰寫或經他修改的教材多到無法統計的地步。
這部“戰爭史活字典”,1987年2月在北京西郊紅山口靜靜地合上了。
他有沒有活得更精彩一些的夢想?有的。這個夢想既不是發財,也不是升官,是他年輕時心中那個愿望:“向往當一個梁山好漢”;“有時想當個打抱不平的英雄”。他一輩子都在追尋心中的夢,跟我們所有人一樣。這是我軍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對他的培育。對除惡的擔當,對正義的追求,對平等的向往,是那一代軍人靈魂與血性的本源。在中國革命的熔爐中,有些人煉成了一堆爐渣。忠心耿耿的王三欣煉成為沉甸甸的重金屬。他生前特別喜歡克勞塞維茨這句話:“物質的原因和結果不過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結果才是貴重的金屬,才是真正鋒利的刀刃?!痹谀莻€物質匱乏的年代,他給我們留下了真正鋒利的精神之刃。
(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