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意改革走新路
文丨李 裴(貴州省委副秘書長、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編者按:貴州如何走出“發展新路”?后發優勢如何培育?突破口在哪里?這是全省上下當前應該高度關注與深入思考的問題。《當代貴州》編輯部邀請了10位省內智庫學者,就前述問題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表了見解。這些見解體現了貴州學人的思想與智慧,他們從貴州發展實際出發,探討了深化改革、對外開放、扶貧開發、工業發展等創新路徑的可能性與可行性,有理論深度和實踐指導意義。本期集中刊發,以饗讀者。
以改革的辦法守住兩條底線、調整產業結構、激發市場活力、推進精準扶貧,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既看經濟的“臉色”,也重視自然的“氣色”。
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省視察時指出:“深化改革開放是釋放后發優勢、實現后發趕超的必然要求。”要求我們“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把中央改革決策部署落到實處”。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我們走出一條有別于東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省委書記趙克志強調:“要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要求,把深化改革開放作為走發展新路的重要內容,通過深化改革開放為走發展新路提供強大動力。”我們應努力在改革開放中闖新路、創新業,讓改革新紅利轉化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以改革的辦法守住兩條底線。
貴州最大的優勢在于優美、清潔的生態環境,頭頂藍天白云,腳踏綠水青山,身處宜人氣候是貴州特有標簽,優良的生態環境是貴州騰飛的綠色名片。因此,貴州發展新路不是“先污染后治理、邊污染邊治理”的老路,也不是“守著綠水青山餓肚子”的窮路,而是以生態文明理念為引領的綠色發展之路。
守住兩條底線,推動綠色發展,既要靠自覺,更要靠制度。要通過改革挖掘存量、擴大增量,培育動力、激發活力,實現保速度、保總量、保位次;通過改革破只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之弊,立綠色化發展之制。
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既看經濟的“臉色”,也重視自然的“氣色”,扎實推進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和賠償制度。
要堅持山、水、空氣、土壤一體管護,切實做到兩條底線一起守,兩個成果一起要,守住速度、收入、脫貧、安全的發展底線,守住山青、天藍、水清、地潔的生態底線,把良好生態環境視為“壓艙石”,把發展生態產業作為“主引擎”,讓大地常綠、空氣常新、碧水長流、土壤常凈。
以改革的辦法調整產業結構。
計劃經濟時代,貴州省同東西部其他省份一樣,經濟主要是“靠資源吃飯”,產業結構單一,技術含量低,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不高。
因此,貴州發展新路是既要“趕”又要“轉”,調高、調優、調輕,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四個輪子”一起轉的轉型發展之路。“產業結構調整要依靠改革,進退并舉。”要通過改革破低端的、粗放的、低效的產業體系之弊,立水平高、結構優、速度快的產業布局之制。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傳統產業生態化、特色產業規模化、新興產業高端化,逐步形成以創新為引領的經濟體系。
營造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強力推進旅游產業化,構建“快旅慢游”服務體系,打響“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貴州”的文化旅游品牌。
以改革的辦法激發市場活力。
貴州省市場體制機制還不完善,國有企業改革滯后,民營經濟限制還較多,市場活力明顯不足。因此,貴州發展新路是釋放市場活力的開放創新之路。
要通過改革,破市場壁壘之弊,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之制;破行政審批過多之弊,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之制。
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放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用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加快投融資、價格、統一市場等改革,逐步形成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管理新模式。
加快推進國企國資改革,深化電力等重點行業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
深化礦產資源配置體制改革,堅持政府掌控資源、市場配置資源,按照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目標,加快礦業權一級市場建設,規范礦業權二級市場交易。
要抓住用好貴州省進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等重要機遇,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以改革的辦法推進精準扶貧。
貴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最艱巨的省份,走發展新路,須從主要矛盾、根本任務和現階段發展特征出發,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首要任務,把促進共同富裕作為重要任務,把扶貧開發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通過改革破“多龍治水”、“大水漫灌”之弊,立精準扶貧之制。
健全完善精準識別機制,按照“六個精準”的要求,改變以往“手榴彈炸跳蚤”的工作方式,大力推廣“四看法”、“三變”等經驗,把扶貧對象摸清,把家底盤清。
健全完善精準施策機制,大力實施精準扶貧“六個到村到戶”和基礎設施建設“六項行動計劃”。
健全完善精準脫貧機制,大力實施“四個一批”,深化教育、醫藥衛生、文化以及收入分配、社會保障、住房等社會事業和民生保障領域改革,努力讓人們群眾有越來越多的獲得感。
(責任編輯/岳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