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貴州新路的重要保障
文丨徐文山(貴州省法學會專職副會長兼秘書長)

當生態環境成為發展的基礎要素時,為了更好保護貴州生態環境,法治便是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指出,貴州應當培植后發優勢,奮力后發趕超,走出一條有別于東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
法治是貴州發展新動力,貴州“后發優勢”來源于法治推動。
發展與法治相輔相成,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轱。諾斯認為,世界各國之所以分為富國窮國,主要取決于各國制度的質量,富國形成了低成本制度。根據制度質量與成本,我國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計劃經濟時代、政策經濟時代、政策法治雙軌制時期和脫胎于政策的法治經濟時代雛形顯現。
貴州經濟發展滯后,主要原因是歷史上沒有區域競爭優勢。貴州屬于“不沿邊、不沿江、不沿海”的“三不沿”地區,沒有東部沿海區位優勢,同其他西部地區相比,也缺乏地緣競爭優勢。就法律視角而言,過去的貴州,經濟政策缺乏靈活性,沒有制定和形成充分符合市場經濟特點的產權制度和交易體系。
然而歷史是公正的,貴州失去了一輪經濟發展先機,卻避免了粗放式先污染、后治理的經濟發展模式,為貴州保住了青山綠水。當生態環境成為發展的基礎要素時,為了更好保護貴州生態環境,法治便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
生態是貴州發展的基礎和中心。經驗表明,類似于貴州這樣的“后發”地區擺脫落后狀況,需要依靠技術模仿和制度借鑒。與其他地區依靠技術模仿為主、制度改革為輔的發展模式不同,貴州發展需要依托生態發展的新路。
生態經濟的特性,決定貴州應當通過制度轉型,來引導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和技術更新。如果沒有制度先于技術的轉型,則在發展過程中容易走其他地區失敗的彎路、錯路。但制度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尤其生態建設涉及的行政權力種類繁多,涉及的部門多、職能權限劃分不明確。不可否認,歷史上,貴州的生態制度體系不夠完善,更不用說對貴州發展起到引領作用了。如何走出貴州生態發展的制度困境,這需要貴州根據國家的相關法律規定和自身實際需要進行制度創新。
制度創新包括政策創新與法律創新。貴州的制度創新需要協調好政策和法律之間的關系。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與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提到,要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貴州的發展要依靠法治的引領。
一是作為頂層設計的政策與法律相沖突時,過去的處理方式是法律要讓位于政策。歷史經驗表明,政策的隨意性,尤其地方政策的恣意性,容易造成經濟發展的無序競爭,使得整個國家環境資源造成不可修復的破壞。政策與法律之間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兩者之間應當相互配合,共同為發展創造良好制度保障。
二是在“依法治省”的大背景下,尤其法律尚未健全的情況下,政策不應當也不會完全退出社會管理,但要對政策進行法治化改造,也就是將“權力關進法治的籠子里”。
三是法律也不能完全脫離實際,要主動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主動與政策相互配合,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的步伐,做到既不急不緩,又穩步前進。只有做到政策與法律之間的良性互動,法治才能為引領和推動發展提供可能。
貴州的生態發展也會反向促進貴州法治建設。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貴州因勢利導,引進了其他地區先進經驗,并創造出符合發展實際的生態文明之路。
生態文明是一種新型社會發展模式。迄今為止,世界范圍內并沒有固定的發展模式可供參考。貴州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根據自身條件和實踐遇到的問題,創造性提出了許多符合發展規律的制度。比如為了更好地破解環境司法、執法中多頭管理的難題,貴陽市、六盤水市兩地均設立了“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雖然兩個“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在基本功能和定位上有差別,但都發揮出很好的社會效果。
(責任編輯/岳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