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文丨龔 銳(貴州民族大學旅游與航空服務學院院長)

貴州旅游業應在遵循生態原則基礎上,樹立生態旅游價值觀,合理、有效解決發展與保護、利益分配等矛盾。
旅游業作為新的增長極,不斷為貴州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之路,是助推貴州加快扶貧步伐和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有力保障。
3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綠色化”的概念,“綠色化”是一種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更是一種價值理念。“經濟綠色化”和“生活綠色化”是“綠色化”的兩個方面。探索貴州旅游特色發展之路,必須以“綠色化”為指引,創建可持續發展的貴州旅游新模式。
當下,鄉村旅游成為貴州旅游發展的熱點。7月9日,在安順市召開第十屆貴州旅游產業發展大會,主題也是“美麗鄉村讓多彩貴州更精彩”。2014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貴州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貴州要著力發展能夠發揮生態優勢的產業,旅游資源是貴州的優勢所在,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不斷提高旅游業發展的層次和水平,把旅游業做大做強,使旅游業成為重要支柱產業。
高鐵時代到來,為貴州旅游業帶來了大量游客,同時也給貴州旅游業發展帶來了挑戰。貴州省應緊抓機遇,提升旅游產品層次,大力打造體驗型旅游產品,力圖將貴州建成國際知名休閑避暑度假地。
貴州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應走文化與旅游融匯發展的道路。貴州省有著豐富的文化和旅游資源,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是其進一步更好發展的必然要求。貴州作為文化旅游資源大省,豐富的原生態文化和多民族文化、厚重的紅色文化等,為發展文化旅游提供了堅實基礎。貴州旅游及相關產業要轉型升級,就要靠文化來助推,不斷增加旅游的文化內涵。
貴州新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應著力提高生態旅游知名度,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在發展過程中,面對生態環境問題時,貴州旅游業應在遵循生態原則基礎上,樹立生態旅游價值觀,合理、有效解決發展與保護、利益分配等矛盾。
利用生態比較優勢創造貴州民族地區生態文化旅游名牌。貴州喀斯特地貌廣布,在這片優美的自然風光領域內,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點綴其中,當地的民族傳統文化與喀斯特地貌的結合,正是貴州省獨特的旅游發展之路,例如,黔南州荔波世界遺產地當下的發展,就是從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出發,在旅游發展中堅持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應協調發展的原則。
習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指出,扶貧工作要加快農村危房改造,有序推進生態扶貧。旅游扶貧正是將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兩者結合,走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新路。
旅游扶貧作為一種全新的扶貧模式,有利于旅游資源豐富的貧困地區因地制宜開展扶貧開發,實現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轉變。尤其貴州地處西南云貴高原,是我國旅游資源最豐富、旅游類型多樣化聚集度較強的地區之一。以旅游推動扶貧開發,是基于本地特色旅游資源和省情做出的正確選擇。
旅游扶貧在廣大鄉村地區開展,首先要切實落實領導責任,其次要切實做到精準扶貧,再次要切實強化社會合力,最后要切實做好基層組織。鄉村旅游的發展會改變農村社區居民發展觀念和生活方式、生活環境,增強其發展活力,帶動當地與旅游相關的產業發展,增加旅游社區居民收入,提升生活質量。
實施旅游扶貧,是在充分利用當地特色生態旅游資源的前提下開展的綠色富民強省的生態工程,貴州省在開展扶貧開發與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時,要立足各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旅游。在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要高度重視旅游扶貧工作的多維價值。
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是貴州省實現扶貧開發的重要的途徑之一。扶貧開發與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相結合,使得貴州旅游業在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促進地區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和民族地區社會的和諧發展,完成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既定目標。
貴州旅游業需要與相關產業融合,通過旅游新業態的形成,促使貴州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旅游業轉型升級,提升區域旅游業的競爭力,依托旅游的關聯效應,帶動貴州地區經濟整體發展。
(責任編輯/岳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