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露
提 ?要]公共文化單位員工職業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公共文化單位所提供的公共產品與服務質量的高低。因此建立公共文化單位員工職業資格制度對于提高員工素質、保障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提供公共文化產品的管理效率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公共文化單位;職業資格制度;公共文化服務
作者簡介 ?周 露(1989—),女,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為公共組織與戰略管理。(重慶北碚 400715)
一、歷史發展:傳統制度的確立與運行
(一)我國職業資格制度的確立與運行
職業資格制度在我國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起點:1949-1992年。我國職業資格制度源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學徒工定級考核,而后直到1990年由國務院批準、原勞動部頒布的《工人考核條例》的出臺,則開始了專業技術人員考試,這一時期工人考核制度的建立也成為我國實行職業資格制度的起源。
轉型:1993-1996年。1993年2月,由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開始強調職業資格證書的重要性;1993年7月,由原勞動部頒發的《職業技能鑒定規定》,對職業技能鑒定的等級、鑒定機構的性質職責、鑒定內容及鑒定工作的組織與實施進行了相關規定;1994年2月由勞動部與人事部聯合制定《關于頒發<職業資格證書規定>的通知》,對職業資格制度的性質、管理、種類、評價方式等作了詳細規定;在1994年7月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對于職業資格證書的制度在國家層面得到確立,1995年頒發的《勞動法》、1996年頒發的《職業教育法》,為我國實行職業資格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由此職業資格制度得以正式確立。
發展:1997年以后。1999年頒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再一次強調了加強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重要性;2002年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勞動就業實施職業準入制度與職業資格認證制度;2004年《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的出臺,使得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開始與職業資格教育相結合。由此,我國的職業資格制度進入全面發展階段。
(二)公共文化單位職業資格制度在我國的確立與運行
我國的公共文化單位包括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各鄉鎮文化站、博物館等單位,然而職業資格制度卻并未完全覆蓋這些單位。從國家頒布的職業標準來看,除了圖書資料館員、文獻修復師、古籍館員三個涉及到圖書資料業務人員的職業標準以外,公共文化單位尚無其他職業標準進入國家規定職業標準。2009年由文化部頒發的《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雖明確規定文化站實行職業資格制度,文化站從業人員必須通過文化行政部門或委托的有關部門組織的相應考試、考核,取得職業資格或崗位培訓證書后方可上崗,然而在具體的實行中,由于職業標準的缺乏及認證機構的缺失,在鄉鎮文化站實行職業資格制度并未取得實效。
二、發展障礙:缺乏職業資格認定所造成的公共文化服務問題
(一)公共文化單位成員素質不高
由于公共文化單位中尚未推行職業資格制度,從業人員缺乏規范的職業準入和任職資格標準,員工上崗無行業統一標準,任何人都可以從事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公共文化人才隊伍的素質難以得到保證。由于人才管理條塊分離,我國的公共文化單位實際上成了老弱病殘的收容所及家屬安置所等,有能力、專業對口的人才無法進入。同時由于專業能力的缺失,在管理公共文化產品的過程中,往往需要花費比具有專業能力的人員更多的時間,大大降低了管理公共文化產品的效率。
(二)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質量不高
公共文化單位員工由于缺乏職業資格制度,素質普遍較低,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上缺乏專業性,現有的公共文化服務與產品的需求已不能滿足人民的實際需求。人們對于公共文化服務與產品的需求不再像過去那樣簡單的進行圖書借記、文藝匯等,而是更為豐富多彩高層次的公共文化服務與產品的需求。但專業文藝創作人才、管理人員等人才的缺失,使得公共文化單位無法提供這些服務與產品,抑或是提供的服務和產品的品質較低。
(三)公共文化單位員工專業人員與非專業人員界限不清
缺乏職業資格制度的所造成的另一個問題在于公共文化單位員工中專業人員與非專業人員界限比較模糊。由于職業準入要求的缺失,意味著無論什么專業都可以從事公共文化服務。在具體的工作中,也沒有區分專業與非專業的區別,這就導致公共文化單位員工收入區別缺乏依據,不利于公共文化單位的專業性與激勵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三、重構設想:建立公共文化單位員工的職業資格制度
(一)構建公共文化單位員工職業資格制度
為提高公共文化單位的服務效率,首先要建立公共文化單位員工的職業資格制度。在公共文化單位員工職業資格制度的構建中,根據公共文化單位的不同類別分別設立相應的職業資格認證,如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單位,在就業時,需通過相應的職業資格認證并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方可從業。通過實行職業資格認證,保障從業人員具備相應的職業能力及素質。
(二)執行公共文化單位員工的職業資格標準體系
設定公共文化單位員工的職業資格標準體系是實行職業資格制度的重要內容。職業資格標準的制定,要依據學歷、工作經驗、職業道德、專業技能、專業資格考試等而定。不同的公共文化單位因為其工作職責、內容及工作難度的不同,其職業資格標準也有所差別。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職業資格標準也有一定的差別。如經濟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的公共文化單位的職業資格標準體系也有重大的差別。
在設定職業資格標準體系過程中,有兩個問題值得考慮:一是,在指標體系的設計中,要依據大多數公共文化單位員工的實際情況而定;二是,指標的設定一定要具有開放性及動態性,要根據實際情況的轉變而作出相應的變化,以便適應公共文化單位不斷發展的需要。endprint
(三)對公共文化單位員工的職業資格制度進行動態管理
從西方各國公共文化單位職業資格制度的認證管理類型來看,主要可分為三種:一是終身認證,即一旦通過認證,將終身有效;二是非終身認證,即通過認證之后,認證的有效期限有一定的時間限制,超過限定期限就需要重新認證;三是終身認證與非終身認證相結合,根據不同等級采取不同的認證管理方式。然而,在知識科技更新換代如此迅速的時代,只有提倡終身教育,才能夠跟上時代步伐。因此,在對我國公共文化單位實行職業資格制度認證管理的過程中,應該采取非終身制,進行動態管理。
四、保障與措施:公共文化單位員工職業資格制度實現途徑
(一)加快完善法制建設
要保障公共文化單位職業資格制度的順利實施,必須依靠一整套完善的法律體系來作為職業資格制度的法律保證。我國公共文化單位之所以至今都未全面推行職業資格制度,關鍵在于法律的缺失,這就導致職業資格制度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難以正常開展,也并未引起公共文化事業從業人員的重視。因此,目前要在公共文化單位推行職業資格制度,首要的任務就是制定公共文化單位獨立法律,如《圖書館法》、《博物館法》等,通過法律明確公共文化單位員工的專業地位、從業標準等,并且通過法律的形式確定,只有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才能夠從事公共文化服務事業,再根據公共文化單位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管理細則來完善公共文化單位職業資格制定的法律保障體系。
(二)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
西方國家在對公共文化單位實行職業資格制度中的主要做法是充分發揮各大行業協會的作用,由權威性的各大行業協會來組織職業資格認證。因此,在對我國公共文化單位員工實行職業資格制度時應當充分發揮各大公共文化行業協會的作用,成立權威性的公共文化行業協會以及專門的職業資格認證管理機構,負責認證團隊的建設、認證標準、認證流程、認證內容、認證形式等的制定,繼續教育教材的編寫等工作。
(三)與職業繼續教育相結合
知識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要求公共文化單位員工的知識不斷地進步與提升。對公共文化單位員工實行職業繼續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在職員工中尚未獲得職業資格認證的員工通過繼續教育通過職業資格認證;另一方面可以使在職員工中已經取得職業資格的員工通過繼續教育可以獲得更高級別的職業資格。在開展職業繼續教育的工作中,可以通過實行與職業資格等級相應的薪酬待遇制度,激勵員工積極參與職業繼續教育以及職業資格認證。
參考文獻
[1]李紅衛.國內學者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研究綜述[J].教育與職業,2012,(6).[2]嚴君.基于職業能力模型的職業資格制度建設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5.[3]徐長生.我國圖書館員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問題研究綜述[J].圖書情報工作,2009,(2).[4]賈淑巖.鄉鎮綜合文化站職業資格制度初探[J].大眾文藝,2013,(6).
責任編輯:上官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