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娥
[摘要]作家出身的韓寒在他的首部電影《后會無期》中蘊含了多重思考,有對自由的向往,對理想的追求,對現實的無奈,對未來的憧憬等等,電影最后的結局也讓人剖析討論,引起大眾爭議。仔細揣摩該片,故事和情愫都蘊含在影片的每個鏡頭和細節之中,耐人尋味,意味深長。
[關鍵詞]平凡之路;電影美學;理想主義
[中圖分類號] 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01-019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1-092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2014年的暑期7月檔,作家韓寒的電影處女作《后會無期》一經上映,立馬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最終電影在原本不被完全看好的情況下狂攬近6億票房,口碑與票房雙雙飄紅,這種口碑和票房雙贏的局面在電影發展歷程上并不多見,之前能提之的也就是《泰圇》的爆紅,但它是喜劇片,喜劇的大獲成功折射出了一種現代觀眾壓抑很久的驚人爆發。而《后會無期》是一部公路片,與喜劇片毫無相似之處,究其成功的原因,除了韓寒本人的魅力和鐵桿粉絲的支持之外,電影本身的質量也算過硬,雖然臺詞出眾,故事情節不夠連貫,但很多細節都能反映出導演對這部電影的用心之處,打動觀眾的笑聲在影院還是處處存在的。
一、平凡之路·商業包裝
一開始在韓寒微博里劇透《后會無期》的主創陣容時我就非常吃驚,幾乎清一色的一線大咖,這些明星豪華陣容和超強的幕后班底,絕非一般人能有能耐請得動,即使韓寒本人的影響力和好人緣也不會讓眾多一線的大明星這么集中在一部電影里,還不一定是主角。于是開始密切關注這部電影,發現韓寒準備這個電影時間很長,估計到最后他心想與其請別人制作首先還要讀懂自己的小說,不如自己來做,不得不承認,韓寒是一個很會商業操作的文人,從博納影業的投資,著名制作人的牽線搭橋,演員的實力演技等等,都給這部電影邁向成功打下了堅硬的基礎。
《后會無期》的商業包裝是無處不在的,從電影開拍的預熱,上映前的歌曲,如樸樹的《平凡之路》開始就注定了這部電影的不平凡。樸樹十年未出新歌,一出聲果然效果不凡,一天之內的點擊量已經驚人,打動了無數各個行業和年齡層的觀眾,在明星微信群也得到了大量轉發,明星粉絲的帶動也是超前的,這部電影的主題曲,沒有耗費太多的資本和費用,由韓寒和樸樹惺惺相惜的合作,觀眾也是對真正有才華的人的一種肯定和追捧吧,平凡的我們,總愛追求自己不能實現的不平凡之路,人生經歷無數風雨,也是一種收獲。歌詞唱出了幾代人的心聲才是最重要。總體來說,這部電影從找到投資方開始,就有商業宣傳操作極其熟練的套路,這也是電影能夠成功的保障,其次,才是電影本身的質量和故事。
二、自由之心·存在之痛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逍遙游》。這句中國古人很早就說過的經典話語里,能透析出電影中幾個主人公的思想。胡生、馬浩漢、江河這三個人一起,以送江河去最西邊的學校上班的名義,滿足了自己想離開家鄉,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體會自由放浪的感覺,滿足瀟灑一遍的內心虛榮感。影片從一開始,就表達出濃濃的掙開平凡的枷鎖和束縛,不顧一切奔向遠方自由的夢想,這與莊子的思想不謀而合。心存自由之心,在外面闖蕩過的浩漢有能力卻一直得不到發揮,想振興家鄉的旅游業和經濟卻被馬路連一臺車都開不了的寬度所打敗。現實就是現實,就是這么的無奈,讓奔向自由的內心不停在路上遇到挫折,而且是很多根本來不及消化的現實之痛,深刻折射出追求自由之內心的不易。
著名的哲學大師薩特曾經說過:“它存在,因為它在它并沒有選擇過的條件下顯現。……它存在,因為它被拋入一個世界之中,棄置于一種“處境”之中;它存在是因為是純粹偶然性,……它存在,因為在它自身中有某種它并不是其基礎的東西;它面對世界的在場。人本身就是一種單獨存在的個體,正如這世界上的一花一草,存在都是合理并有其存在于這個世界的理由。但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家鄉和成長的環境,人不能脫離任何社會歡喜而存在,人永遠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和處境之中,于偶然之中又有必然性,正如這三個主人公不會無緣無故成為好友,他們代表了不同的人的狀態,胡生是一個優點憨憨傻傻中途被拋棄,但仍然很執著回到老家等待摯友的形象,他在影片開頭的自敘,我等到現在,也沒等到朋友的歸來,折射出他和浩漢不是一類人的思想和形象。這種人代表著勤勤懇懇工作生活、不懂變通、害怕事端但仍然想結交朋友的膽小一類人的形象。浩漢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但始終沒有獲得成功,口頭上的豪言壯語卻架不住現實的一一打擊,是典型的現代絕大多數在外漂泊打拼的年輕人的代表,是行動主義者,出門連自己的家都要炸掉,顯示出一去不復返的決絕與勇氣,但最后倒下的卻是隔壁的樓房,于灰色幽默之中又讓人感嘆無語。但當大海上那只孤獨漂流的船只卻道出了主人受傷的內心:“連家都沒有了,哪來的家鄉。”這么拼死一搏孤獨地踏上漂流之路,從東到西,穿越中國,只為了到未知的世界看上一眼,那和平時你覺得腐朽得不能再腐朽的人生和生活不一樣的遙遠的遠方。即使曾經年少時喜歡的人兒已經變卻了模樣,暗戀的女孩卻是自己的親妹妹,而自己心中父親的形象卻是如此的被現實打擊得體無完膚,但不管現實如何,也要不斷克服困難走下去。而江河,是篤定的思想領導者,他沉浸在自己的原則和世界里,對外面很多發生的事情后知后覺,也相信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樂觀,不愿意走出自己的世界和空間,但他是精神上的富有者,正如當那首耳熟能詳的手機鈴音想起的時候,他那文藝磁性的嗓音配上臺詞“當我小的時候我總是問媽媽,我的未來會是怎樣呢?——”讓人忍俊不禁他的淡定與儒雅,珍惜自然,珍惜現在,對生活給予你的苦痛和快樂,應一一接受。看似很淡淡的音樂背后,蘊含的是導演對自己、對人生、對存在、對現實和未來的一種思考,沒有答案,只能考自己去體會。但影片最后,三個好朋友都沒有再見面,真的是后會無期,折射出一種淡淡的悲哀氛圍。endprint
三、理想之夢·現實之殤
曾經在很小的時候,就有很多大人問我,你的夢想是什么,是成為科學家,醫生,航天員,還是老師?總之,兒時給自己樹立的理想一定是很宏大很遙不可及,覺得很美妙很美好。但長大后才知道,為什么叫夢想和理想,基本是很難達到的目標,很多人一輩子為追求一個理想而終生奮斗,這叫堅持,很多人半途選擇放棄,你也不能責怪,畢竟,理想太過美妙,現實太過殘酷。導演韓寒在這部電影里就充滿了對自己的調侃。他在一個電影頒獎晚會上這樣說:“人,可以不上大學,但不可以不學習。”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和充實自我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你必須要面對很多世俗的東西才能堅持完成自己的夢想。
評論《后會無期》這部電影的內涵,就不得不提其中的經典臺詞,讓很多觀眾感嘆愛惜。比如:“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喜歡就會放肆,但愛就是克制”等等很簡單的話語,雖然個人覺得過于個人化的語言和標簽會不利于劇情的發展,會讓觀眾瞬間抽離出情境,不利于故事的繼續發展。但還好,這些臺詞放在電影中起到了很美妙的化學反應。電影中的音樂都非常用心,從影片上映前樸樹的主題曲《平凡之路》、《東極島之歌》到《后會無期》,再到其他插曲等,每次動人的音樂和出現的畫面都配合得恰到好處,很好地體現了畫面的意境和導演內心深處索要表達的內蘊。現實中的歌手樸樹,作為中國樂壇的代表人物,十年未出新作,所謂十年磨一劍,出招必殺,《平凡之路》歌曲的整體風格也很樸實,毫不違和之感,得到了許多觀眾的喜愛。其中的幾句歌詞“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我曾經擁有著的一切,轉眼都飄散如煙,我曾經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就道出了很多哲理,曾經大家都經歷過的苦痛,都已經過去,在無數個痛苦失眠的深夜里,有最愛的人兒陪你度過,告別過去,重新整裝待發,為了愛你和你愛的人,必須堅強起來,面對人生成長道路上的一道道坎一道道灣,過去的終將逝去,而新的希望,已經到來。人,不能沒有理想,否則會失去了生存的意義,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的機械過日子,每個人都想去遨游世界不想每天加班養家糊口,甚至因為買不起昂貴的房子而眼睜睜看著心愛的她離你而去;但人必須要在現實的強悍之中撕開一條口子,盡自己所能去追求你自己內心深處的夢想,你內心的吶喊和渴望,這樣,才會在殘酷的現實中找到平衡,才會有繼續活下去并且活得很好很開心,不要去想太多自己不能實現的抱負,那樣,只會徒增悲哀。
在觀影過程中,我感悟最深的一句是“你連世界都沒觀過,哪來的世界觀。”從小家長讓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但我們生活的世界和圈子很小,很多記憶和了解是從書本和電視中得知的,并沒有親身經歷或體會過,很多孩子從小就被關在家里或培訓班、或是補習功課,或是學習藝術,小小的學生竟比大人還忙!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走出家門和教室,才能看到更廣闊的天空;行走于不同的地域,體驗不同的文化與風情,才能更好地感知生活。只有用自己的雙眼觀察世界,才能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只有不斷去經歷,去體會,去思考,去積淀,人才會逐漸成長,才會做一個冷靜有擔當的人,才會走向最終的成功。有些人,一輩子縮在一個角落里。連窗外都懶得看,更別說踏出門。孩子的性格培養除了天性,還有家庭環境。一個開放的家庭文化,自然也會把孩子帶入到一個開放的交際平臺。有的人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小圈子里,對外界漠不關心,那么他的思維也會狹隘。作為家長,應該帶孩子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多出去走走,這樣才能有更廣的人際圈和更為廣闊的未來之路。
《后會無期》讓我們體會到了:一段不同尋常的旅途,注定帶來生命中不凡的經歷。也許在每個人的記憶里,都曾有過遠行的夢想!那是關于年少時期的美好初衷,可是回到現實卻也只能成為一段關于青春的遺夢!如今的我們在回憶的時候,不禁會深思過往。不僅僅是因為一句話、一個眼神……也可能是一段記憶,一份念想。但是不管如何,人生的道路依舊展開著,等著你勇往直前的跋涉!
參考文獻:
[1]韓寒.一座城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2]伏愛華.想象·自由——薩特存在主義美學思想研究[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
[3]月人.薩特箴言集[M].延吉:東北朝鮮民族教育出版社,1993.
[4]楊昌龍.主義的藝術人學——論文學家薩特[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8.
[5]江龍.解讀存在:戲劇家薩特與薩特戲劇[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1.
[6]田忠鋒.薩特論藝術[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