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宏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材編排為比較閱讀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提供了基礎。比較閱讀的材料選擇面很廣,可以把同一題材、同一作家、風格類似或內容相關的不同作品放到一起進行比較鑒別,找到它們在語言表達、文章布局、語言風格及文學價值等方面的相通和不同之處。在現有教材的教學內容中如何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呢,下面筆者結合實例進行陳述。
(一)選擇相同題材不同主題的作品加以比較,找出其間的差異,從而深入理解作品主題。例如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下教材中選入了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和陸游的《卜算子·詠》。這兩首詞所詠之物完全相同,都是“梅”,所用的詞牌也都是《卜算子》,但兩人筆下的“梅”卻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特點。毛澤東筆下的“梅”樂觀自信,而陸游筆下的“梅”卻是孤苦寂寞。由“梅”的不同特點入手,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托“梅”所抒之情。
(二)選擇相同內容不同寫法的作品加以比較,辨析不同的寫作手法。例如學完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吳均的《與朱元思書》之后,我們把這兩篇文言文中寫“水”的段落找出來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一是看出兩文所寫之水都有“清澈”的特點,但從寫作手法來看,卻有不同。《小石潭記》中運用的是側面烘托的手法,全段無一個“水”字,借“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魚兒活動清晰可見側面寫出水的清澈;而《與朱元思書》中則用“水皆縹碧,千丈見底”直接描寫水的澄清透明。借助這兩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學生很好地理解了什么是“直接描寫”,什么又是“間解描寫”,進而在自己的寫作當中嘗試著去運用這兩種寫作手法。
(三)選擇內容相同情感略有差異的作品加以比較,同中求異,細化對作品的理解,準確把握文章主旨。蘇教版教材八年級下把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和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放在同一個單元的“誦讀欣賞”部分。初讀之下,學生覺得這兩首詩歌多是在借“秋景”抒發作者的“思鄉”之情,但筆者認為僅僅解讀到這一步是不夠的。筆者引導學生對兩作者所寫的“秋景”進行細致地分析,在介紹兩篇作品的寫作背景之后,學生感受到范仲淹在《漁家傲》中除了抒發綿綿的思鄉之情,還有濃濃的報國之志;而馬致遠在《天凈沙·秋思》中抒發了一位天涯游子的思鄉之痛,還有一個落魄之人的失意之苦。這樣在比較閱讀當中學生就能更準確地理解這兩篇作品的主題。
(四)選擇內容不同而情感一致的作品加以比較,異中求同,拓展思維,深化對作品的理解。學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后,筆者給出了這樣一個思考題;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表現出強烈的憂患意識,而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抒發了“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范仲淹的“憂”與歐陽修的“樂”在本質上有什么聯系?學生經過思考討論后得出,范仲淹的“憂”與歐陽修的“樂”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兩位古人在遭受貶謫的情形之下,都不介意個人的失意,而是始終掛念著天下的百姓,能做到“以天下為己任”。這一點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在對作品的深入比較閱讀中,既能加深學生的閱讀體驗,又能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起到積極的影響。
杜威指出:“教育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是一種行動的方式。”開展比較閱讀,一定要付諸實踐;在行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不斷總結經驗教訓。
(一) 科學選擇比較閱讀教學內容,確定比較范圍,選好比較的切入點。我們可以看出比較閱讀教學內容有很大的選擇空間,而具體教學實踐中比較范圍和角度的確定是由具體教學目標來決定的。教師應當根據合理的教學目標進行合理聯想,選擇比較閱讀教學合適的切入點。
(二)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要有機結合,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進行比較閱讀。對于異同點很明顯的比較閱讀篇目,如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教師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比較,然后在師生的共同討論中理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