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如濃

摘 要:紹興市的文化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大禹文化資源是其較為獨特的文化資源,在全國的知名度較高,將大禹文化進行產業化發展具有現實可行性和實際操作意義。所以,從大禹文化資源的發展入手,分析大禹文化產業化發展的意義,并針對大禹文化產業化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瓶頸問題,提出大禹文化產業化發展對策,以期更好地保護和開發大禹文化資源。
關鍵詞:大禹文化;產業化;瓶頸;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14-0039-03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華大地廣為傳播,在《尚書》、《山海經》、《史記》和《越絕書》中經典古籍文獻中都有記載。大禹追隨父親鯀的腳步,多種選擇治理水災的人員,現場檢查,指導修筑防洪堤壩,使小水導入川、大水導入海,疏浚河道,沿西高東低地勢引水到海的東岸,最終成功控制洪水。
在當今的社會生活中,大禹的故事和精神膾炙人口,大部分人從小學開始就知道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神話傳說其深刻的文化內涵使之流傳經世、長久不衰,同時也表達民間社會老百姓的情感訴求。
紹興市現有的文化資源,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已擁有一批具有相當知名度的文化品牌。但還有許多尚待挖掘的內容,需要對文化資源進行整合,進行產業化發展。而文化產業化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怎樣利用紹興豐富的文化資源,把它轉變為具有實際意義的文化生產力。
一、紹興大禹文化資源的發展及產業化的意義
1.紹興大禹文化資源的發展
紹興市的文化資源相當豐富,越國遺址位于紹興市中心,魯迅故居、秋瑾故居位于紹興經濟繁華地段。小橋流水人家,一葉小舟,數百萬公頃的湖塘經常被用來描述傳統的江南,自然場景是一個紹興的生動寫照。即使是遭到歷史上的戰亂和現代某些不合理的人為行徑的影響,紹興市仍保留著城市中的水,保留著水在城中,人家枕河的水模式。內部和外部的城市河長約2000公里,有河道和七處濱水古街。
同時,紹興市歷史上有許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如現代秋瑾、魯迅、蔡元培和古越王羲之、陸游、徐渭、王冕等,其中以大禹最負盛名,傳播歷史最為悠久。
歷史上很多君王和名士都到會稽山祭拜大禹,留下了很多歷史真跡,如清乾隆帝參觀訪問紹興大禹祭祀,留下了許多詩歌文學和祭文等遺產。
同時,每年大禹的祭典活動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者和旅游愛好者的關注,大禹文化發展前景十分樂觀,可以帶動紹興其他文化旅游的發展,對其他衍生產業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2.大禹文化資源產業化的意義
西方文化資源開發研究集中于區域和行業發展研究,特別是國際化大都市是文化資源產業集聚發展研究的重點。查爾斯·蘭德利的《文化創意城市》就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改造之間的關系做了分析,探討了作為一個創意城市應具備的文化資本,并強調文化產業重要性。同時,鄒可蘭·高特列波在《一座國際化都市面臨的挑戰》一文中概括出經濟具有主導地位、比較優勢,擁有出色的文化和教育制度是提高城市國際競爭力的必要條件。
大禹祭祀活動在浙江省紹興市具有悠久的歷史,但由于一些政治和社會因素,該活動曾經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中斷。隨著大禹祭典活動的舉辦,慕名而來的學者和游客必定會增加,相應的吃、住、行、娛方面的消費也會相應上升。尤其是會帶熱禹陵墓的周圍旅館住宿,推動在紹興地區其他文化景點的旅游發展,如魯迅故居、秋瑾故居、蘭亭風景區、西施故里等。而且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和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外出旅游的機會大大增加,我國文化旅游業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
在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文化發展的背景下,文化產業化已成為中國備受關注的經濟現象,在現代經濟發展下,文化既然是產業,也就與其他產業部門一樣,文化產品的生產,還需要社會必要勞動的某些現實社會再生產過程。近20年來,出版了許多關于“大禹研究”的書,大禹的精神文化和他所在的朝代歷史背景,不僅要研究這段歷史,還要將這些資源轉化成經濟效益,為國家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
二、紹興大禹文化資源產業化遇到的瓶頸
1.紹興文化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度較低
目的地形象是一個游客區評價公眾的視線,是游客的聲音和思想的反映總和。與周邊熱門城市相比,紹興市的形象感知度較低,主要表現在旅游收入差異較大。如圖1。
圖1 2006年—2010年紹興、蘇州兩地旅游外匯收入
從圖1中可以看出,紹興和蘇州而且兩地之間的差距正在逐年增大,與同檔次旅游城市相比,紹興市在游客心目中的目的地形象有待提升。
這點也在大禹陵景區的游客逐年下降得到反映,這幾年來雖然紹興市文化旅游集團在推廣大禹陵景點做了很多努力,游客數量一年比一年少是不爭的事實,對游客的吸引力顯得后勁不足。
2.古城改造與古城文化保護存在沖突
由于城市發展需要,需要對古城進行了改造,這會對古城的特色保護產生較大沖突,不利于城市總體的發展,也不利于文化的產業化發展。
如倉橋直街整條街長1.5公里,老街主要為河道、民居、街坊,且多為清末民初建筑,是以古城為特色,傳統居為主要內容,社區旅游、商業、住為一體的歷史文化街。然而,日益陳舊的樓房現在正逐漸被改造成現代化的居民樓,街區周圍的一幢幢高樓大廈與古樸的老街形成鮮明的對比,公園廣場的改造正一步步向老街區擴展,倉橋直街被四周的現代化建筑包圍古城的特色正在逐漸被新穎的當代建筑消磨。舊樓的改造必定會損壞一些古樓古房,如何協調好舊城改造與古城文化發展之間的關系,保證紹興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各方努力。
在大禹景區內設置了花卉園和百鳥樂園,雖然是為了延長旅游線,增加游客的呆在景區的時間,增強游客的觀賞性,但也在客觀上削弱了大禹文化的影響力,容易分散游客對大禹文化的注意力,給游客造成中心不突出的感覺。
3.旅游業的住、行、食、娛體系不完善
近年來,紹興市的游客人均留住天數僅為1.7天,與省內其他10個城市相比較來說相對較低;其中67.7%的留宿游客在紹興只住一晚上,愿意繼續留住的游客比例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旅行目的上,旅行仍然是國內游客來紹興的主要目的,占42.9%;其次是商務會展旅游,占了20.3%;最后是休閑度假,占18.9%。這主要是由于紹興的吃住行游的體系不夠完善,對游客的吸引力不夠,游客意愿留下的不多,缺少總體規劃和引導,這也大大影響了大禹文化產業化的發展。
紹興市旅游部門在旅游配套建設方面作了不少的努力,基本設施得到了較多改善,但還是遠遠不能滿足現在的紹興旅游需求,特別是到了春、秋兩個旅游旺季,各旅游服務部門均顯人滿為患,旅游交通、旅游創新明顯不足,具有大禹特色的文化產品也不多,吸引力不夠;旅游產業中的軟件建設,也存在如管理不嚴格、宣傳不力、導游能力差等方面的缺陷。
三、紹興大禹文化資源產業化發展對策
1.建立合理的旅游交通網,改善基本環境條件
旅游交通和旅游交通網絡直接決定著旅游業的質量,同時也是文化旅游資源深度開發、吸引廣大游客的必備條件。因此當務之急是要設置一些合理的主要旅游景點,方便的交通線,以提高游客的旅行時效。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部門必須加快對城市整體環境的改善和保護,努力把紹興打造成環境好、條件優良的旅游城市。
要重視基礎設施的細節,如旅游景點內的廁所都應干凈、整潔。在大禹風景名勝區咨詢中心,盡力為游客提供方便,以及各種交通工具也應有良好的合作運行機制。通過夯實基礎設施,留住游客,方便游客,為大禹文化產業化奠定扎實的基礎。
要進一步開拓大禹文化旅游市場,大力發展大禹文化的旅游文化產品,積極推動旅游設施的建設和支撐條件的完備。
2.以大禹文化特色為中心,做實產業項目,帶動產業發展
要多方面利用大禹文化資源,不是單單局限在大禹祭奠活動上,發展與大禹相關的衍生產品,創新文化發展的多向性,建設大禹文化村、大禹文化旅游區等。
大禹文化旅游資源要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開發決不能盲目只顧眼前的利益,破壞它的規則,毀壞寶貴文物。應制訂科學和嚴格的發展規劃,對土地利用和城市建筑物外形與高度都要有嚴格的規定,以保護城市原有的大禹歷史文化風貌。在文物保護上,所有重要大禹文化的文物都應有相應的保護措施,景區門票收入資金也應主要用于景區的資源保護,協調好大禹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間的矛盾。
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是項目,圍繞大禹文化的項目是發展產業的最主要因素。應注重資源整合,在區域內重點打造氣勢恢弘的禹廟作為大禹文化朝拜中心,使用先進的高新技術項目,建立古代治水文化、戰略文化體驗項目,建設大禹書院、治水體驗區、水戰區、兒童游樂區、器具展示區和雕塑花園;還可以特別設置一些大型的會展設施作為一個產業觀察點來充分利用,如大禹的祭典等大型活動,打造旅游度假區,旅游區將大禹文化、治水文化、謀略文化貫穿始終。
3.可持續發展大禹文化產業
經濟活動的緊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產業,文化是現在經濟持續發展的突破口,必須深刻認識到文化產業化發展的可行性和實際操作性。大禹文化的產業化須充分考慮其可持續發展問題。
應重視和加強大禹文獻編纂工作,把紹興市的實踐作為證物,推進古代文獻的研究,提出研究新課題。研究的重點是如何保護優秀的大禹文化遺產,使之成為不可多得的一部好史料。要充分挖掘固有的大禹文化,發展大禹歷史的治水牌和文化牌;要十分重視歷史遺址作為重要的大禹文化旅游資源的研究與開發,保護和整理所有的大禹遺址,加以好好利用,促進大禹文化產業化的可持續發展。
要設立自己的網站,讓國內外大禹文化愛好者、崇拜者和大禹后裔、研究學者能夠經常訪問大禹文化網站,由此來滿足他們對大禹文化的好奇和追求。英文網站也應建立起來,通過網絡平臺加強與世界各國和地區的合作與交流,并且將大禹文化更好地發揚光大,讓大禹文化能夠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一部分。
大禹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還要注重嚴格的產品質量管理,最好設計出服務標準,進行標準化管理,保證旅游品質,讓游客體驗更加真實和舒適,增強游客的口碑宣傳,促進大禹文化旅游的持續發展。不僅要讓游客住得舒心,吃得放心,還要玩得開心和安全。不僅要狠抓不懈服務質量的管理,同時也要加快基礎設施投資的步伐,投資主要用于道路交通、環保設施、文物開發和保護、旅游教育和科研、景點開發、景區和度假區的環境改善和輔助設施的建設等方面,進一步豐富優化旅游產品,增加旅游就業,保持大禹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紹興市的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從古至今源遠流長,對于大禹文化所蘊涵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中國傳統社會都表示了高度的認可。紹興市要合理充分地利用大禹文化資源,促進大禹文化產業化的發展,確保經濟發展的同時讓大禹文化保持傳統性和民族性。
參考文獻:
[1] 陳志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與民族國家認同——以“大禹祭典”為例[J].文化遺產,2010,(2).
[2] 孫遠太.大禹祭典與大禹文化的傳播[J].前沿,2010,(9).
[3] 湯奪先,張莉曼.“大禹治水”文化內涵的人類學解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
[4] 李祥林.民間敘事和身份表達——羌區大禹傳說的文學人類學探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10).
[5] 張澤洪,熊永翔.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禹崇拜——以岷江上游羌族為例[J].宗教學研究,2009,(12).
[6] 徐明波,晉超.災后四川大禹文化旅游資源整合研究[J].中華文化論壇,2010,(3).
[7] 吳曉東.四川大禹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探討[J].中國商貿,2010,(20).
[8] 高王忠.公祭大禹陵典禮[J].浙江檔案,2009,(7).
[責任編輯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