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剛 邵秋紅 田力 田龍
摘 要:民營經濟是吸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和社會新增勞動力的主要載體。在目前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大批農村勞動力流入城鎮就業,民營中小企業成為吸納農民工的主要載體,增強中小民營企業的生產經營規模和經濟實力,為農民工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成為解決農民工城市就業的主要路徑。
關鍵詞:民營中小企業;吸納;就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F27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14-0073-02
一、民營中小企業吸納勞動力就業能力現狀
1993—2005年,全社會新增勞動力約379.40萬人,而國有企業由于減員增效,不僅不能增加就業,還導致大量職工下崗,這期間總計減少勞動力約257.33萬人。同期,民營經濟就業人數猛增,從1993年的2 600.11萬人飆升到2005年底的3 236.84萬人,年平均增加就業53.06萬人,提供新的就業崗位約636.73萬人,容納了所有的新增勞動力和下崗職工。就民營經濟就業結構看,第一產業就業呈下降趨勢,第二產業增長緩慢,第三產業增長較快。1994—2003年間,第一產業就業人數減少約4.26萬人,同期二產業就業僅增加73.16萬人,而三產業增加就業高達133.02萬人,約為二產業增加就業人數的一倍。
由于第一產業(農林牧漁業)的發展不會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就業,相反還會釋放一部分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是勞動力就業的主要渠道,尤其是三產業吸納勞動力較多,所以本文只研究民營經濟中二、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
二、影響中小企業吸納就業能力的因素分析
(一)體制不順,發展受阻
中小企業依然按照所有制、部門及區域分屬于不同部門。由于政出多門、職能交叉、多頭管理,致使口徑不一、管理分散,使地方和企業無所適從。在項目審批、產品鑒定、職稱評定等方面職責不清、多方插手、重復收費,“三亂”現象極為突出。加之社會中介服務體制尚不健全,也造成中小企業特別是個私企業在產品開發、市場定位、資金投向等方面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在政策上不能一視同仁,影響著公平競爭和中小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如在企業深化改革中,國有企業被兼并可以享受銀行掛賬停息,集體企業被兼并就不能享受;國有企業改制股份合作制可以享受所得稅優惠,而集體企業轉為股份合作制就得不到這個優惠。
與美、日等發達國家不同,我國還沒有一個專門獨立的機構從事中小企業這一群體的管理。因此,導致中小企業生存的外部環境比較惡略,沒有合理的體制保障,在成長發展過程中成本過高,嚴重影響了中小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
(二)融資困難,告貸無門
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成為阻礙其可持續發展的頑癥。從企業來講,一方面,中小企業規模小、信用差、風險高,造成銀行惜貸;另一方面,企業由于缺乏流動性的可變資產,很難找到符合要求的抵押物,同時也很難找到有擔保資格的載體為其擔保。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金融部門的貸款支持。
我國尚無專門為中小企業貸款的金融機構,加之商業銀行體制改革后權利上收,以中小企業為放貸對象的基層銀行有責無權,有心無力。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后,逐級下達“存貸比例”,使本來就少的貸款數量更為可憐,貸款供應缺口加大,保證缺乏。銀行只認可土地房產等不動產作抵押,中小企業擔保機構少,擔保品種單一,輔導薄弱。中小企業貸款難與其資信等級不夠有關。建立以企業資信檔案為基礎的信用制度已迫在眉捷。此外,中小企業借貸成本高,也影響了其融資能力。
中小企業不能足額借貸影響了其可持續發展能力,許多中小企業競爭力弱,壽命短,停業破產率高,阻礙了中小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
(三)產權不清,缺乏動力
企業產權不清、出資人主體不明、產權結構不合理,成為中小成長型企業發展的一大桎梏,主要表現在經營的靈活性、積極性受到影響,以及企業產權社會化進程受阻。然而,產權制度改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據調查,由于產權不清,一些中小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不愿做大,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受到人為限制。就中小企業自身而言,主要是存在企業體制和組織制度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管理水平和人員素質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管理水平和人員素質有待提高、技術含量不高、開發能力不強、盲目投資及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等問題。
我國企業要實行現代企業制度,其中一條就是權責明確,政企分開。權責不明確使中小企業的效能不能最大程度的發揮,這對擴大中小企業吸納就業是不利的。
(四)第三產業吸納就業能力受限制
眾所周知,第三產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它向來被認為是吸收勞動力能力最強的領域。在過去25年推進工業化的進程中,隨著第二、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上升,我國的勞動力逐步向第二、三產業轉移。但如今我國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依然太高,與此相反,我國第三產業吸納的勞動力比重又明顯偏低。可見,第三產業蘊藏著對勞動力強大的吸納能力,但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約,沒能充分釋放出來,仍大有潛力可挖。
三、提高中小企業吸納就業能力的建議或對策
(一)提高對發展中小企業重要性的認識
小企業數量大,在吸納就業、適應多層次市場需求、繁榮地方經濟等方面舉足輕重。要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鼓勵和扶持小企業加快發展。從我國近些年的就業形勢看,發展中小企業,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絕非一時權宜之計,而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性措施,對中小企業的發展要具備戰略眼光,要堅決杜絕短期行為。
(二)中小企業自身要強練內功
多年來,國家對中小企業關注不夠,使許多中小企業尤其是個體私營企業處于放任自流境地,自生自滅。一些中小企業管理水平、技術水平低下,管理形式落后,經營目光短淺,短期行為嚴重。要使中小企業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中小企業自身要認清發展形勢,積極謀求發展。企業領導班子要開闊視野,具備超前、創新、開拓意識,敢為天下先。在指導思想上,從依靠外延擴大再生產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嚴格管理,引入競爭機制,激發企業生機和活力。為中小企業吸納就業能力創造條件。
(三)進一步放開、搞活和大力發展國有中小企業
首先,對非公有制經濟,并對企業吸納下崗職工再就業在稅收、補貼等方面給予優惠。其次,擴大現有中小企業規模,并鼓勵企業間發展橫向經濟聯合,充分發揮現有生產要素的作用,尤其是通過與大企業建立合理的分工協作關系,提高自身素質,增強發展能力。最后,在經濟基礎較為薄弱而就業壓力又大的地區,應大力發展包括集體企業、鄉鎮企業、個體和私營企業在內的中小企業,既能吸納剩余勞動力就業,又能推動該地區脫貧致富,為當地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較好的社會經濟環境。廣開門路,增強中小企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
(四)發展替代產業,增加城市新經濟部門
世界經濟發展史表明,多數企業都要經歷經濟衰退期,并伴隨高失業過程。因此,在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過程中,需要培養新的接續或者替代產業來增加對城市剩余勞動力的吸納。三大產業中,各新經濟部門所提供的就業機會對解除過剩就業起到重要作用,要解決資源型城市的就業壓力問題,包括第二產業在內的各個產業新經濟部門的迅猛發展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企業快速發展等方式實現。
總之,盡管目前我國就業形勢嚴峻,但也不應對開辟新的就業門路的可能性過于悲觀。如果目前我國的中小企業能真正搞活,就能為下崗職工及待業勞動力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因而,充分發展中小企業是開辟新的就業門路的工作重點。
參考文獻:
[1] 龍中樑,俞賀楠.我國民營企業吸納大學生就業的動力與障礙分析[J].蘭州學刊,2013,(3).
[2] 姜玉波.提高中小企業吸納就業能力的幾點思考——以青海省為例[J].人力資源管理,2012,(11).
[3] 李雨潼,王海紅.我國資源型城市的勞動力就業問題探析[J].人口學刊,2008,(4).
[4] 郭炎.我國民營企業發展面臨的困境及其化解對策[J].經濟視角,2014,(2).
Abstract:The private economy is the main carrier to absorb laid-off worker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social labor. In the new urbanization rapid development process,a large number of rural labor force flowing into urban employment and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become the main carrier to absorb migrant workers and enhance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of the production scale and economic strength,to provide more jobs for migrant workers,to solve the main paths of the employment of migrant workers in cities.
Key words: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absorb;employment ability
[責任編輯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