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南
摘 要:城市建設的不同形態表達著不同的文化信息,具有濃郁農耕文化的鄉土建筑使得河南省的城市化建設更具識別性和文化性。河南省地域特色的城鎮文化,積淀著種種的中原文化特征,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人文地理性質。以康百萬莊園為例,通過對空間布局、建筑結構、裝飾紋樣等方面,分析其在選址、材料、工藝、技法上的特點,歸納出因地制宜、應勢而建的科學觀和以“福”為主的民俗性。而這些寶貴的設計原則契合了環保、可持續發展的“五好”宜居城市環境建設的定位。
關鍵詞:河南;城市地域環境;鄉土建筑;康百萬莊園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14-0113-03
一個優秀的城市建設是極為繁復、長久和浩大的,講求整體布局、分工合作、合理配置、相互提攜。其建設標準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包含經濟、生態、社會文化等諸多方面及其綜合影響,其中對所在社區范圍內的傳統聚落的認知態度、標準,以及相應的建設現狀是極為重要的內容之一。河南省作為華夏文明和黃河文化的發源地、人類社會形成的歷史見證地,如果城市建設缺少具有中原地域和華夏文明特色的聚落或符號,就必定意味著其城市品牌的價值貶值。再涉及到具體城市建設環境,如城中村、舊城區、村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四種類型的區域建設,遺棄具有原著地特色和功能各異的鄉土建筑或民居,一定程度上宣告著河南省城市建設的“亞健康”。因此,一種具有高度識別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城市必然對其深厚的文化和濃郁的特色進行了深度的挖掘和研究。
一、中原地域建筑的形式美規律
(一)空間布局的均衡
對稱又稱為“對等”,是事物中相同或相似的因素之間相稱的組合關系所構成的絕對平衡,是平衡法則一種絕對的表現方式。對稱分為中心對稱、軸線對稱、平面對稱3種類型。事物的對稱形式能使人產生愉悅,對稱、均衡的布局能產生莊重、嚴肅、宏偉、樸素等藝術效果。平衡又稱作“均衡”,是各種相似的因素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建筑布局一般采用對稱式布局,具有高度的穩定性,而平衡在不對稱的空間或裝飾形式上也能達到穩定性的要求。
在傳統民居建筑的空間序列中,主要是依靠院落間的群體組合來實現的。特別是院落間利用通道、巷的聯系,利用門使空間產生過度關系,空間功能的轉換等等方面構成了豐富的院落空間序列。康百萬莊園的建筑大都是二層硬山式建筑,建筑序列由西向東逐漸鋪開,每個獨立的院落布局都是按照中國傳統建筑的布局形式“縱軸為主,橫軸為輔”進行的,寨上主宅區的最北邊的一號院至五號院均是如此,形成四合院與房窯組合的特別的四合院形式。
從空間布局上看,數中原土生建筑群和環境多為軸向對稱式的均衡狀態,一般為鏡面式縱軸對稱狀態。但這種對稱又不是絕對的對稱,在建筑高度上遵循傳統觀念東高西低,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院落中廂房的高度受其影響一般呈現出東高西低的狀態。
(二)建筑形式的對稱
以康百萬莊園為例,由于其特殊的歷史背景,莊園建筑具有官式建筑和民間建筑的雙重特點。建筑總體布局對稱統一,建筑外檐裝飾與內檐裝飾中多采用對稱式布局與對稱式裝飾形式。例如,石雕的門枕石、木雕的雀替、磚雕的硬山墻的墀頭處等。
1.多樣與統一的展示
在康百萬莊園建群中,對于各個院落中的單體建筑,由于其使用功能的不同,建筑的個性及裝飾的內容也不盡相同。通過各個單體建筑裝飾的造型就能看出各單體建筑間的造型差別,裝飾形式的形態、顏色、材質等都有對比。但這些裝飾形式所表達的文化內涵與主人的精神祈求都是寓意統一的;同時,在建筑裝飾造型上也會有微小變化,如屋頂的曲線,屋身的側腳、生起,構件端部的裝飾,特別是各種裝飾構件表現在建筑上時,都是表現方式既對稱而內容又有所不同。
2.比例與尺度的控制
比例是指事物的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之間的數量關系,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的尺度范圍內得到適宜的比例的。比例之美也是在尺度中產生的,尺度就是標準與規范,其中也包含了事物本身特征美的規律。而人體本身的尺寸就是衡量其他事物比例美感的基本尺度和內在因素。比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通過改變比例的方法創造出特別的藝術效果。
3.韻律與節奏的和諧
在康百萬莊園建筑庭院的裝飾及建筑本身的裝飾上,我們不難發現建筑空間的序列性與空間之間有門間隔出的節奏感。從建筑外部空間到建筑室內,起到空間轉合的巷道,起到屏障作用院門、落地罩,使空間傳達出抑揚頓挫、虛實相間的空間感受。每個院落中單體建筑的形式、建筑上裝飾的形式都是整齊劃一,變化幅度不大,以達到節奏感的要求。例如,康百萬建筑群中各院之間院門裝飾形式只作細節調整,使整個院落空間在過渡時空間開放性極強,但同時保留了私密性的功能需要。
(三)裝飾形式多樣、裝飾寓意統一
莊園內建筑裝飾題材豐富,有動物、植物、人物、戲曲故事、歷史傳說等等。如梅蘭竹菊等植物類的,福祿壽喜、明暗八仙等各種歷史故事類和花鳥魚蟲類的,還有“麒麟送子”、“雙獅舞繩”等鳥獸神話類等。豐富多樣的裝飾紋樣配以巧妙的施工技法使得建筑充滿了親切的人情味和濃郁的地域文化。
多樣的裝飾形式都寓意著“福、壽、康、安”的美好祝愿。中國人從古至今,對“福”的祈求一直是追求的終極目標。由此,福神也應運而生,如道教中的“天官、地宮和水宮”的道義,追求“天官賜福”、“福星高照”、“五福臨門”。特別是對于以農耕文化為主的中原地帶,“福”成為當地居民最直接也是最具有社會性的一種祈福形式。
二、城市地域建筑更新的指導思想
城市建設應以提高和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為根本,以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協調發展為基本準則。
在具體的保護過程和實踐中,應對于不同的建筑類型采取相應的措施,不應采取一刀切的方法,保護應是多層次的,應在對保護對象的屬性、位置、價值、周邊狀況等詳細調查和分析基礎之上采用重點保護,或一般保護,或風貌協調保護,或保留片斷……等方式。
保護并不同于簡單被動的保存,通過保護不僅僅是使舊的東西留存下來,更重要的是要注入新的生命,使之具有活力,從而讓其周圍的都市環境、居民生活方式、社會習俗按歷史應有的軌跡延續下去。
為了使新舊建筑協調共生,創造良好的城市形象,除了對新建建筑的密度、容積率、退線等指標進行規定外,需要對新建建筑進行布局、體量、色彩甚至用材等方面的控制。
根據新建建筑的性質、位置、周圍歷史建筑分布狀況等的不同,控制的嚴格程度也應不同。對新建筑的控制不是為了限制新的建設,而是對新的建設進行必要的引導,使得新建筑以合理的形態融入城市環境,達到與原有建筑或歷史遺產的協調。
三、城市地域建筑更新的措施
建設城鎮化地域建筑將成為局部區域的地標,能夠更好地突出其城市特色。在保護規劃的制定與實施中,主要有以下措施。
1.整體性保護。應綜合考慮城區街道、胡同、地塊、院落、建筑等各個層次的保護問題,綜合考慮“實”的建筑形態與“虛”的空間肌理的關系問題,堅持風貌保護的整體性。
2.動態化保護。應堅持以動態的眼光看待保護與更新,克服靜態的形而上學的保護與更新觀念,應充分考慮保護建筑和地段的生活延續和功能利用問題。
3.注重“居民參與”。應通過政府導引、政府投入、住房分配制度改革等措施,加大宣傳力度,調動居民參與的積極性,讓傳統風貌的保護成為每一居民的自覺行動。
4.因地制宜保護。應充分考慮現狀條件,采取合理的保護與控制結構。
5.進行“小地塊”劃分。應使地塊劃分“微型化”,更新改造規模“微型化”,更新控制“微型化”。
6.貫徹可持續發展。應堅持降低保護區人口密度,改善市政條件、提高綠化率,控制建筑密度,優化街區環境,從而增強老城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中原地域建筑的具體設計實踐
(一)土坯等鄉土材料的現代化應用
中原地區的建筑講究因地制宜、因材致用,這也是我國民居建筑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特色的原因之一。而現代城市建筑選擇建筑材料時經濟因素也是比較主要的,選擇物美價廉,施工方便的材料是現在建筑裝飾設計中也要遵循的原則。河南地區,處于黃河中下游,黃土土質良好,有利于我們使用土坯和磚瓦等建筑或建筑裝飾材料。土坯結實耐用,容易維護,大都可以使用百年以上,而且生態環保,這些都是現代的鋼筋水泥建筑裝飾材料無法達到的。
通過對康百萬莊園建筑裝飾形式特色的研究,我們發現在傳統民居建筑中,建筑材料方面主要有石材、木材、磚瓦及土等構成,利用這些簡單的鄉土的建筑材料,對建筑的建造同樣獲得了良好的藝術表現效果。因此,建筑的最終效果好壞不完全取決于建筑材料價格的高低,而在于如何運用和使用這些鄉土材料,構成怎樣的建筑形式,以及材料之間的相互搭配和使用等,這對現代民居建筑設計種材料的選擇上起到很好的借鑒作用。
在康百萬莊園的建筑群中,大部分建筑都是百年以上的建筑,建筑上的構建裝飾形式也都是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裝飾,在這里能夠保存之今的建筑大都是優等的建筑形式,使用“磚包邊,坯填心”的建筑外墻,使建筑具有的結構大部分都完好無損,同時也給我們提供了良好建筑裝飾的空間。當我們在莊園建群中游覽你會發現,土坯墻式的廉價的建筑裝飾材料對傳統民居建筑的建造及裝飾構件的完美。我們可以從中發現,利用傳統的構建技法,加上現代的科學技術手段,把最原始的、最生態的、最普遍的裝飾材料用到現代新型鄉土建筑中,對探求現代居住建筑裝飾形式設計與發展的可持續發展起到啟示的作用。
(二)院落等過渡空間的巧妙設計
在建筑空間形式的利用方面式的中國古代哲學根源是“天人合一,師法自然”,中國的人文精神講究人與自然合諧共生,因此傳統民居可以與自然建立起一種較為平衡的關系。傳統民居無論在選址還是營建時都無時無刻不體現出對自然的尊重和與環境的和諧共存,營造均為依勢而建,盡量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并盡可能對能源進行循環利用,這些無一不體現出中華民族的集體智慧來。
相輔相成的院落空間很好地解決了日照、通風、保溫隔熱、凈化空氣等問題。處在庭院之中,人們不僅能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同時還能擁有感悟“天人合一”的怡然。此外,傳統民居始終是以功能性與經濟性為原則的,對自然資源的巧妙使用以及對能源的利用也是較為環保的。
(三)建筑構件裝飾化的多功能使用
莊園內的建筑裝飾構件都是具有精湛的雕刻工藝與深厚的文化內涵,通過對這些裝飾構件的形式與寓意的分析,對于康百萬莊園建筑群中各個不同功能的建筑構件裝飾形式的分析,找到共性的使用規律。
1.可以根據裝飾構件的寓意或隱含的內容,把它們運用到現代住宅或其他建筑裝飾設計中,如別墅大門的裝飾,建筑柱礎的裝飾或建筑外觀上裝飾形式的確定,可以根據建筑的實際功能選擇適合的裝飾形式。
2.根據裝飾形式使用的部位進行選擇。例如,一個新型建造的建筑,為了能夠更好的表現這個新建筑的建筑內容,我們可以選擇適合的裝飾形式或選擇適合裝飾的裝飾部位進行裝飾,這樣使看到這個建筑的人能夠從外觀上了解這個建筑的內容,從裝飾形式及尺度、色彩、內容上感受這個新建筑,體會建筑的文化內涵。
對“保護”問題的研究是地域建筑文化中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在中國整個傳統城市與建筑文化分布格局中,對河南省傳統地域建筑文化進行保護的意義重大。在地面歷史建筑遺存為數并不甚多的當代河南省,以物質實體形式保存到今天且仍為人們所使用的眾多歷史文化名城尤顯珍貴。這是其他類型的歷史遺址、文物古跡所無發相比的,它是一種極其珍貴的文化資源,同時也是一種易受破壞的、不可再生的資源,在城市化的大潮中,亟須對之實施合理的保護。
參考文獻:
[1] 汪之力.中國傳統民居建筑[M].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1994.
[2] 劉敦楨.中國住宅概說[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
[3] 孫大章.中國民居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4] 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陳志華,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 崔世昌.現代建筑與民族文化[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0.
[6] 王紅.鞏義康百萬莊園建筑裝飾形式特色的應用[D].鄭州:鄭州輕工業學院,2010.
[責任編輯 安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