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在社區旅游的開發研究中,少數民族社區旅游開發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內容,但僅僅考慮社區旅游開發是遠遠不夠的,社區建設也是一個必須考慮的研究內容。因此,將少數民族社區旅游開發與和諧社區建設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強調社區參與、社區居民利益分配問題、和諧社區建設更具有現實的價值和意義。基于典型案例的社區旅游開發與和諧社區建設的實證研究,就是圍繞這些問題進行的。
關鍵詞:社區旅游;社區參與;社區建設;利益分配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14-0124-07
云南省是旅游大省,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特別是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因此旅游開發成為云南省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其中少數民族社區旅游開發在其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經過政府多年主持和開發,少數民族社區旅游開發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新農村建設的推廣使得和諧社區建設受到關注、推廣,并取得相當的成績。但如何將這二者結合起來,共同推進,尋求它們二者之間的統一與和諧發展,仍然是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因此,對少數民族社區旅游開發與和諧社區建設進行綜合性、創新性研究,不僅具有重要意義和重要理論價值,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實際應用價值和借鑒作用。
一、社區概念的界定
社會學家們對社區(community)概念有多種定義。根據國內外大多數社會學家的解釋和中國社會的客觀實際,可以認為社區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域里的人們結成多種社會關系和社會群體,從事各種社會活動所構成的相對完整的社會實體。根據上述對社區的界定,本文所研究的玉溪新平縣漠沙鎮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村、西雙版納傣族園、大理洱源西湖白族村、香格里拉霞給藏族村均可以視為一個社區。
二、具體案例介紹
(一)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態村案例
1.現狀研究
大沐浴社區(龍河村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態村)位于玉溪新平縣漠沙鎮北約1.5公里。大沐浴村分為上沐浴和下沐浴兩個部分,是典型的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態村,有著美麗的田園風光和熱帶果園。村中的檳榔樹風姿綽約,極富熱帶風光特色,美麗的漠沙江(紅河的上游部分)環村而過。村中有105戶居民,約370人,為花腰傣民族中的傣雅支系。
據當地居民反映,大沐浴的旅游從1999年就開始了,游客主要來自玉溪、昆明等地,此外還有少量外省人和外國人。但由于當地基礎設施較差,特別是衛生和住宿條件的限制,游客通常只是在村子里做短暫的觀光游覽,不在當地吃、住。因此,當地居民從旅游中獲得的收益十分有限,主要靠每年農歷正月十三趕“花街節”提供農家食宿(1999年當時價格每人5—15元/天,現在雖然價格提高了,但仍然較低。)來賺取很少的收入,旅游收入缺乏持續性,當地旅游仍處于旅游開發的初期。要開發當地旅游,重點是要想辦法讓游客留下來食,宿,增加在當地的停留時間,以增加旅游收入。
隨著灑大檳榔園花腰傣系列旅游項目的推出,灑方面越來越強勢,并最終居主導地位;大沐浴花腰傣旅游逐步衰退,處于邊緣化狀態。大沐浴本是“花街節”的發源地,以往的花街節基本上在大沐浴舉行,但由于經濟、影響力、基礎設施、旅游承載力、政府部門等多種因素的原因,如今“花街節”的舉辦卻改在灑的大檳榔園,大沐浴反而成為一種陪襯。大沐浴花腰傣旅游基本上還是“一日游”狀態,且客源極不穩定,“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就是目前的狀況,社區居民對此感到十分失望,當初的熱情也逐漸消退。時至今日,大沐浴的花腰傣旅游除了重點關注“旅游黃金周”和“花街節”項目之外,其他項目處于放任自流狀態,任其自生自滅。
2.問題分析
大沐浴花腰傣旅游項目雖然從1999年開始就啟動了,時至今日,雖然政府、村委會、外來投資者、社區居民對此進行了不少的持續投入,如修建了花腰傣特色的寨門(雞樅帽式樣),建設了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態旅游村,村內修建了花腰傣文化展覽館(展示花腰傣的紡織工藝、刺繡工藝、竹編工藝等等)、文化活動室(也作為旅館、供游客使用)、大沐浴漠沙鎮傣韻幼兒園,村中的旅游設施基本上都重新做了規劃和修建,村中的道路很多都修成水泥路,改造并修建花腰傣音樂、舞蹈展示表演舞臺,但現代氣息太濃,花腰傣民族的特色、純樸在逐漸消失,而且從實際運作上看,在經濟方面很不成功。從筆者進行的田野調查、對村民的訪談(包括幼兒園老師、民間藝人)來看,他們明顯表達出對現狀不滿——對發展狀況、未來發展目標不明,對收益分配、參與程度、社區發展、村寨建設方面的不滿尤為突出,他們迫切希望能有新的經濟增長點產生、出現來打破、改變現狀,帶來新的希望。但未來應該怎么樣?他們也不清楚,只是感到茫然!
大沐浴社區目前旅游處于觀光一日游狀態,游客在村寨中停留時間短,用餐者較少,基本不住宿,導致旅游收入較少。村寨內花腰傣居民為了生產和生活的方便,基本改穿漢族服裝,不穿民族服裝,導致村寨內花腰傣民族文化氛圍弱化,進而影響到游客對花腰傣民族文化氣氛的體驗。游客中本國人主要來自新平縣城、玉溪地區和昆明地區等周邊主要地區,外省人較少,外國人主要是進行科考旅游、文化交流,以及一部分背包客。這反映出游客對花腰傣民族文化雖感到神秘,但實際了解較少,認知程度不高。因此,有必要對大沐浴花腰傣少數民族社區旅游產品重新進行規劃、開發、設計,重點突出參與式和體驗式旅游產品,重點解決游客到大沐浴看什么、參與什么、體驗什么、感受什么的問題。其次,有必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對花腰傣民族文化旅游的營銷工作,提高游客對花腰傣的認知度,擴大游客市場,特別是省外游客市場,增加游客數量。
嘎灑花腰傣(傣灑)民族文化旅游的開發已經顯示出對大沐浴花腰傣(傣雅)少數民族社區旅游的發展造成了威脅,強調傣雅鮮明的特色,突出傣雅與傣灑的差別,開發出與嘎灑傣灑風格有差異性的旅游產品,是提高大沐浴旅游競爭力,應對威脅必須走的路,也是大沐浴旅游下一步發展必須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大沐浴花腰傣旅游項目的經營與管理應該進行變革,從家庭來看,家庭經營的與旅游相關的項目應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為游客提供花腰傣(傣雅)民族風味餐飲,要求盡量做到原汁原味,同時也要適應照顧來自不同地方游客的口味,其中飲食的安全性和衛生性是必須重點考慮和保證的內容。
第二,經營家庭旅館是獲取旅游收入的較好方式,但并不是每戶村民都有條件和能力開辦的,可以先選擇幾戶有條件、有能力、有經營意愿的村民作為重點示范戶,對重點示范戶應提供客房布置、簡易衛生間修建及簡易的太陽能熱水器裝配使用,客房、餐飲經營與服務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培訓可由課題組和村委會合作,采用PRA方式進行),在重點示范戶取得成功后,其他村民可以模仿、跟進,成為大沐浴村民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三,手工藝品也是開發為旅游購物品的較好出路之一,大沐浴傣雅的服飾、竹編產品、風味食品、自釀酒等就具備開發價值,各家各戶可根據自己所掌握的傳統工藝技術,進行獨立經營或聯合開發經營。
第四,村民根據自身生產和生活的特點,設計并組織一些鄉土性較強的參與型和體驗型旅游活動,如帶領游客參加插秧、割稻、種苦瓜及水果的種植、護理、收獲的農事活動,或進行捉魚蝦、撈田螺、捉黃鱔等活動,這些活動對長期居住在城市的旅游者來說非常具有吸引力。
第五,各家各戶可以按照公平的原則,以排隊的方式,輪流派人參加在寨心廣場(民俗活動廣場)舉行的民族歌舞表演和民俗活動,這也是獲得收益的一種方式。
家庭經營的管理方式通常采用以家庭為單位的獨立核算、自我管理方式。
從社區建設方面看:
(1)重視社區居民(當地居民)的鄉土知識和技能,調動社區居民參與的積極性。
(2)建立游客接待中心(可以考慮與課題組合作)。
主要完成以下幾項工作:
第一,向游客提供村寨的地圖,并向游客指示各戶人家的具體方位及村中的各條小路的具體線路。
第二,介紹住宿,以方便游客進行選擇。
第三,設立旅游服務小組,根據村中開展的具體旅游項目,為了給游客提供較好質量的服務。
第四,游客接待中心要與相關旅行社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共享利益,共同開發市場。
3.設立旅游建設基金會
該基金主要來源于門票收入提成(應不低于門票收入的20%)、當地政府的部分捐助、游客或相關企業或組織的捐贈、旅游活動的各項收入中提成(提成比例以5%為佳)。基金主要用于與旅游項目有關的各項活動。基金的使用必須置于全體村民的監督之下,定期公布賬目,實行民主管理,財務公開,專款專用。
4.建立良好的衛生環境
首先,要設專人定時打掃衛生,并對衛生進行維護;其次,對村中公共廁所的衛生要給予保證和維護,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考慮對村民各家廁所的衛生改造。
(二)西雙版納傣族園案例
1.現狀研究
西雙版納傣族園位于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勐罕鎮(橄欖壩),離景洪市27公里。其規劃占地336公頃,包括5個傣族自然村寨——曼將(蔑套寨)、曼聽(宮廷花園寨)、曼乍(廚師寨)、曼嘎(趕集寨)、曼春滿(花園寨),是當地民族特色和自然風光保存最好的旅游景區之一。2001年傣族園被評為國家4A級風景區。
傣族園的開發模式是以“公司+村寨+農戶”來進行的,在員工雇傭方面,近50%的員工(約120人左右)是雇傭傣族園5個村寨的居民。園區內的居民積極參與旅游及其相關活動,參與旅游活動成為當地居民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居民參與旅游活動的具體形式主要有:(1)自己投資,經營“傣家樂”,經營傣族風味餐飲、傣家竹樓民居參觀和住宿等活動;(2)在獲得允許的條件下,在傣族園內進行旅游產品的銷售,如銷售各種旅游商品,經營各種具有民族特色的攤點、燒烤等;(3)成為傣族園的員工,參加傣族園內的具體工作,如潑水節活動、安保衛生、歌舞表演等。
2.問題分析
傣族園在開發初期,遵循“產權原則”和“誰投資,誰受益”原則。傣族園內居民可以利用自己的傣家竹樓搞傣家樂、傣族民俗表演和住宿等經營;而對門票收入則采用“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傣族園公司對傣族園的經營也做了如下的工作:(1)改善園區內村寨旅游環境,按旅游需要修建娛樂設施、主干道、公共廁所等公共設施,全面實施村容、村貌的改造和建設。(2)公司每年支付5個村寨景點保護費40萬元:對征用的860畝土地,每年傣族園公司公司支付傣族園居民的土地補償金23萬多元,近年來土地租金有所提高。(但比起外面的土地征用,傣族園的土地租金明顯偏低)(3)傣族園公司每年對孤寡老人及6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慰問,發放慰問金及慰問物品;對5個寨子村民發放1 000—3 000不等的獎學金,并對貧困學生發放貧困助學金等。(4)除招收園區內居民成為傣族園公司員工外,公司還積極吸納園區內居民參加到潑水活動、織錦、刻制貝葉經等表演性活動,解決居民的就業問題,增加居民的收入。但是對于傣族園的收入中占很大部分的門票收入(傣族園的普通門票價格是100元,黃金周150元,團體50元,本地人20元)由傣族園公司收取。
隨著時間的流逝,傣族園公司對利益分配開始淡漠,合同中一些應履行的內容因種種說不清的原因被慢慢拖延和淡忘。雖然每年5個寨子的村長都會就此問題與傣族園公司進行交涉、協調,但并沒有什么明顯的結果,反而矛盾有進一步加深的趨勢。甚至出現園區內居民聯合起來對抗傣族園公司、圍堵公司辦公室、不配合公司的日常管理、阻止游客進入傣族園等,甚至發生激烈的沖突。盡管鄉政府、鎮政府出面協調,但雙方互不信任、互不相讓,沒有什么效果,情勢愈演愈烈。最后,由州旅游局每年支付傣族園公司2 000萬元,取得傣族園的經營權,并委托傣族園公司進行管理,且規定了村民可以參與到門票的分紅,才告一段落。從2012年6月份開始,傣族園公司便開始和五寨村民就利益分配問題開展多次協商,最終于7月底與5寨村民簽定補充協議。協議規定:自2011年7月1日起至2016年6月30日止,傣族園景區的實際門票總收入(扣除營業稅及附加后)每年按15%提取并返還給村民;自2016年7月1日起至2048年12月31日《西雙版納傣族園開發合同》終止,每年按20%提取并返還給村民。合同簽定后,傣族園內部管理工作理順了很多。
(三)大理洱源西湖白族村案例
1.現狀研究
大理洱源西湖是云南省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濕地公園,位于蒼山第一峰——云弄峰山麓,為高山平壩淡水湖。西湖湖面約5.5平方公里,是國家AA級景區。湖中有六村(張家登、清水塘、東登、中登、南登、海塘)七島,是唐六詔鄧琰詔遺址。
洱源西湖于2007年由大理海之源西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正式開發經營。景區建筑面積20 000多平方米,一期建設投資5 000多萬元,集“會議、餐飲、客房、休閑、娛樂”于一體。目前景區擁有功能齊全的中、小會議廳、茶室、棋牌室、接待中心、司陪休息室,有近40多間白族風格的客房、800多個餐位的中餐廳及豪華廳房、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型停車場以及白族歌舞苑、西湖當地小吃街、民族工藝街、打跳廣場、觀景臺等,景區設施古樸典雅,環境溫馨宜人,服務周到。
2.問題分析
大理洱源西湖的開發是由大理海之源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負責,所建成的旅游景區相對獨立、集中(與附近西湖南登村雖然相聯接,但基本上互相獨立,相互影響雖然有,但從目前來看,基本上影響不大)。大理海之源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享有對西湖進行規劃和開發的權利,并進行西湖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負責西湖的生態保護,獨立享有西湖的旅游收入,主要從門票、提供歌舞表演收取費用,提供乘船觀湖(每一趟每只船可坐1—8人,每個人平均價格為30元;負責劃船的居民每趟無論坐了幾個人都只能收取20元,其余都是旅游開發公司所得)以及住宿餐飲服務(住宿全由旅游開發公司提供,并無社區居民參與,主要餐飲也是由開發公司提供,社區居民只能提供特色小吃)。
參與到西湖旅游的社區居民基本上是以家庭為單位直接參與其中,社區居民參與的旅游項目主要有提供特色餐飲、售賣紀念品、為游客劃船以及為景區提供清潔服務。其中,出售紀念品的有4家,賣特色小吃的3家,為游客劃船的有73家。但這些并沒有給當地居民帶來太大的經濟效益,反而在旅游開發過程中以較低價格征用了他們的土地,西湖旅游開發公司對西湖的承包費用并沒有發放到居民手中(西湖所屬社區共有),比較起來,社區居民在旅游中收益是很小的。從筆者對南登村村民的訪談中可以清晰感觸,他們對西湖旅游開發既興奮、支持,但又失望、無奈,甚至莫名其妙的憤怒,各種情感復雜地交織在一起……耐人尋味。
由于西湖的開發模式是外來投資者獨立開發,社區居民一般不直接參與到旅游企業的經營活動中,他們主要是因個體經驗技能被旅游企業吸納為較低層次員工,以及租用攤點出售旅游紀念品和餐飲小吃的形式從中獲取收益,或者被直接排除在旅游業之外,因此,旅游對社區經濟的影響是有限的。西湖景區平均每天接待游客數達500多人,每年的春節、五一、十一3個黃金周平均每天接待游客近千人,如2012年春節黃金周西湖景區共接待游客6 650人次,平均每天接待950人。由于游客數量的逐年增多,對當地環境的負面影響是不可避免的,但由于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對西湖進行各項有效保護措施,并未對社區環境造成太大傷害。
(四)香格里拉霞給藏族村案例
霞給村(即次尺地村)位于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城東南18公里處,是一個典型的藏族自然村,隸屬紅坡村公所管轄。它處在縣城至碧塔海風景區的公路旁,距公路約300米。目前,它已經成為碧塔海風景區游覽客人常選擇的體息地,又毗鄰碧塔海自然保護區(距碧塔海風景區僅有2公里)。
2001年中甸縣改為香格里拉縣,給迪慶州的旅游帶來了發展的機會。霞給文化生態旅游村通過了省旅游局關于國家3A級旅游景區和迪慶州旅游局關于生態農業旅游示范點的評審,開始試營業,2005年10月1日后正式營業。在試營業期間,凡是選擇昆明地區旅行社誠信合作聯合體下屬的任何一個旅行社的旅客,都將享受這一個景區的免費游。
霞給的旅游意識萌發自碧塔海馬隊,霞給最早的旅游經驗也來自于碧塔海馬隊。碧塔海馬隊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36匹馬中,每戶只能出2匹,由一人照管,該戶馬匹在碧塔海往返一天之后,必須隔上4—5天才能再去。這樣,既保證馬匹不被閑置浪費,又保證每戶村民都有均等賺錢機會;既公平又合理,還可以避免一些無謂的爭斗和惡性競爭。這種類似行會自律的管理方式,對以后在霞給開展家庭接待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1.霞給村的旅游開發項目
霞給溫泉:距天生橋5公里有一處豐富的地熱資源,在1平方公里場所里的范圍內分布著近20眼溫泉,下給是最大的泉池,直徑1米,水溫70℃左右。這眼泉水是治療胃病的神水,患胃病慕名求采者絡繹不絕。
生態園村觀光:霞給村是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青稞、土豆等農作物大量種植。
鄉村民俗風情旅游:迪慶霞給藏族文化生態旅游村,把藏族民眾日常生產習俗及生活場景鮮明地勾勒展現。在魅力永恒的藏族家民居中,您將感受到藏族人民傳統的酥油糌粑待客禮儀與婚娶的習俗,激情奔放的鍋莊與弦子舞讓您感染藏族民眾豐收時節的喜悅與希望,在手工藝作坊里你將感受到藏族人民獨具慧眼的藝術風格和別具匠心的智慧。
宗教朝拜:噶丹-德吉林寺是藏區目前唯一一座集中供奉藏傳佛教八大始祖的佛像的寺廟,寺廟收藏并開放展示寶貴的《甘珠爾》、《丹珠爾》、《密宗集》等經書寶典,是當地藏族民眾舉行盛大的法事活動及朝拜的圣地之一,也是游客觀光旅游的目的地。
2.問題分析
霞給村旅游開發雖然取得較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1)產品結構單一,季節性強,文化內涵挖掘不夠。
(2)產品品牌不突出,促銷渠道狹窄。
(3)經營者素質不高,管理理念與經營意識匱乏。
(4)整體服務水平不高。
三、案例分析
從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態村案例來看,大沐浴社區旅游開發與大沐浴花腰傣社區合二為一,社區建設是以社區旅游開發為主進行規劃和實施的,因此,社區建設是按照社區旅游開發中的社區旅游功能配置來安排和建設的,村寨的寨門、村寨內的道路、旅游表演舞臺、民族手工技藝展示場所等都規劃和修建得較好,村容村貌較為整潔、干凈,符合旅游經營的條件,并且在旅游開發和經營過程中,村中還建立了幼兒園、服務中心(主要承擔游客住宿和花腰傣歌舞表演工作),組建了經營和管理的團隊。但由于市場原因,與灑大檳榔園旅游競爭失利。大沐浴旅游本身受經營項目單一、經營能力不高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大沐浴旅游開發并不成功,時至今日,除了繼續重點經營黃金周旅游、周末的游客來訪之外,平時只有一些旅游散客來訪,旅游開發的經濟收益并不顯著,村中除楊應武、白世光、白萬成等少數幾人在旅游經營中獲得相應收益外,其余村民并沒有從旅游開發中獲得實質性經濟利益。因此,大沐浴社區旅游開發從當初的轟動、引人振奮、喧囂,終于歸于平靜,村寨也恢復了往日的寧靜,村民們仍然以務農為主、打工為輔進行日程生活。村中少數幾個富裕起來的人開始翻蓋新房子,新房的建設是磚瓦式樓房,而不是傳統的土掌房,這與村中花腰傣民族風格相比有些不協調。但村中村民對此還非常羨慕,若今后大家都照這樣加蓋房屋,大沐浴花腰傣社區的民族風情特色將遭受極大的損害。
由于大沐浴花腰傣社區旅游開發在大沐浴社區經濟發展中的地位逐漸下滑,大沐浴社區又回到以前的狀態,同千千萬萬個中國少數民族村寨一樣,社區的經營、管理建設又恢復到從前。盡管社區旅游仍然在進行,但其重要性已經大為降低,社區旅游開發對社區的影響無論從經濟、社會文化、環境方面看都在降低,對于大沐浴花腰傣社區建設來說,社區旅游開發曾經是主流,但至少在如今,它的主流地位已經動搖。
從西雙版納傣族園案例來看,在西雙版納傣族園“公司+村寨+農戶”模式中,公司處于絕對的強勢地位,旅游開發與經營中的絕大部分收益為公司所獲取。社區居民處于弱勢地位,通常要掛靠公司生存,在公司中也只能擔任清潔、園藝、歌舞表演、潑水節活動、導游、旅游工藝美術品銷售等收入較低、較累的工作,基本上不可能進入公司的決策層;由于雙方實力懸殊,導致利益分配上社區居民基本上沒有決策權和話語權,其自主意識也不可能得到體現,旅游收益像公司方面傾斜成為必然;此外,作為旅游開發和經營的最重要資源——自然旅游資源和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權屬問題和價值評估問題仍然模糊不清,旅游資源的價值評估被嚴重低估,導致當地居民難以憑借優勢旅游資源來獲取應得的利益,形成“誰管理,誰擁有;誰使用,誰獲益”的現實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部門的協調機制并沒有較好地發揮作用(政府過于關注GDP效應和維穩作用),有缺位的嫌疑。這一切使得傣族園“公司+村寨+農戶”的模式存在較大的隱性危機。在經營狀況較好時,一切問題都會隱蔽起來,一旦經營出現不順利或商業周期波動,一切問題都會浮出水面。此外,隨著社區居民眼界的日益開闊,其自主權利意識的覺醒,必然會產生相應的行動,要求重新界定旅游資源權屬和評估旅游資源價值會成為必然,這必然會對現有的“公司+村寨+農戶”經營模式造成巨大的沖擊。這個問題處理起來難度較大,如果處理不好,后果將難以預料!西雙版納傣族園的園區建設(社區建設)是以園區旅游開發為核心的,從景觀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環境建設方面來看,是較為可取的;但在社區權利(權力)的界定、分配、社區資源商業化價值及分配、社區財政、社區服務、社區工作隊伍方面仍然存在相當大的問題。
從大理洱源西湖白族村案例來看,西湖旅游景區與南登村社區是相互獨立的,旅游投資方重點建設與西湖旅游景區相關的道路、停車場、綠化、景觀、建筑等景區旅游項目設施建設和必要的公共設施建設,其他與旅游景區關聯不大部分,旅游投資不愿過多關注,僅僅是整修相關道路而已,因此形成西湖旅游景區負責旅游開發,南登村負責社區建設的局面。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旅游只能是到西湖旅游景區從事劃船、出售特色小吃和旅游紀念品、清潔打掃等工作,從旅游中獲取的經濟利益有限,南登村社區只能獲得西湖旅游景區每年支付的、有限的對土地使用的經營費用,其余的旅游收入均歸西湖旅游景區投資方所有。目前,西湖旅游的開發正進入一個快速增長階段,隨著越來越多游客的進入,投資方的旅游收益會越來越豐盛,而社區居民從旅游中得到的收益卻基本不會有太大的變動;隨著大量游客的涌入,社區居民的寧靜生活將會被打破,經濟對社區經濟、文化、環境的影響將會顯現,特別是其負面影響和旅游開發的外部不經濟性將會顯現,并且變得越來越顯著,社區居民將會變得越來越焦躁不安。社區居民一方面對西湖旅游景區旅游開發收益產生羨慕—嫉妒—恨,另一方面,隨著社區居民眼界的開闊和自主、獨立意識的覺醒,必然會對上述狀況產生不滿情緒,雙方由此會產生矛盾;若雙方之間不能進行有效溝通、處理、解決這些矛盾,矛盾將會進一步堆積,預計二至三年內會誘發沖突。
從香格里拉霞給藏族村案例來看,社區旅游開發與霞給村社區是合為一體的。霞給村的旅游開發早期是組織馬隊、馱游客進入碧塔海開始的,并逐步發展到民族特色餐飲、住宿、歌舞、娛樂上來,旅游開發給霞給村社區帶來了較大的收益,由于經營能力、經濟能力上的差異,使得旅游收益分配并不均衡,主要是以汪堆為首的七戶人家獲得大部分收益,其余人家收益較少、或者無關。霞給村社區是一個典型的藏族村,經過多年的旅游開發,面貌有了較大的改善,雖然仍保持著藏族的特色、但現代旅游的氣息很濃;社區內很多建筑、設施在建設上基本都是以旅游經營為主、商業化傾向很重,舞臺化和表演化氣息、痕跡非常明顯,純正的藏族特色、風格正在逐漸消失。在具體經營方面,過于看重眼前利益,缺乏長遠眼光,只滿足于做一些最基礎的藏家樂經營項目、歌舞表演、旅游紀念品出售等等,這些經營項目層次較為普通,收益并不高。此外,在實際經營過程中還普遍存在服務質量與游客實際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衛生清潔條件也不能讓游客滿意問題,缺乏將將社區旅游產品做好、做大、做強、做成特色鮮明的精品的意識和能力。隨著游客要求的進一步提高和周邊旅游景區、景點競爭的加強,霞給村社區如果不能作出較大的改進,則旅游衰退的到來將會是一個無法避免的事實。
在社區建設方面,由于早期旅游開發是按照藏族的特色來進行,比較注重公平性,特別是引入PRA項目(Participation Rural Appraisal)指導,民主、和諧氣氛較濃,社區建設取得了較大成就。隨著時間的推移,旅游的開發與發展,社區居民在經濟上開始分化、貧富差距開始顯現,并且越拉越大,社區建設越來越依賴于經濟實力、公平性和民主性也大不如前,未來的發展會怎么樣?實在難以預料。
從和諧社區建設方面看,社區建設與社區旅游息息相關,如果社區旅游與社區本身結合較為緊密,則社區建設中旅游的影響作用非常巨大。社區的規劃、發展、經營管理基本上都是按社區旅游開發的需要來規劃和實施的,社區的硬件建設——社區道路、景觀、綠化、衛生、環境等一般都開展得比較好,但在社區旅游利益分配、社區權力分配、社區參與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誘發的矛盾在逐漸堆積,若不盡早解決、,任其發展下去,將來會很危。,對這方面問題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并探索、研究根本解決之道。如果社區旅游與社區本身結合不夠緊密,甚至二者之間是相互獨立或分離的,則旅游開發對社區建設的影響作用較小。社區建設基本上能尊重社區居民的意愿,并在(社區居民委員會)村委會的組織、領導下進行,雖然建設速度不快、效果也不是很明顯,但循序漸進,未來仍可期待。
從我們的調研可以看出,云南少數民族社區旅游開發與和諧社區建設相結合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各個少數民族社區由于基礎條件、特點、區位優勢、資源環境、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呈現出來的問題也各不相同,但歸納總結起來主要社區參與問題、社區旅游利益分配問題、社區權利的分配與運作問題,其核心問題是社區旅游利益分配問題。
對少數民族社區旅游開發中社區居民利益分配問題的解決,目前在解決路徑上一般傾向于通過社區參與和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 Theory)理論來解決,從各國的實踐上看,實行起來困難重重。特別在發展中國家,“社區參與”在缺乏實質性內容,只不過是一種象征性的符號,社區旅游開發及其收益主要是被政府、開發商、投資商所控制,社區及社區居民所獲仍是相對較少,且公平性不足。
在我國少數民族社區旅游(包括社區旅游)開發中,首先要面臨的是旅游資源所有權的權屬問題限制。因為少數民族世世代代從事生產、生活、居住的社區往往就是旅游資源的所在地,而我國法律明確規定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資源可以有國有或農村集體所有二種形式,但是對“集體”的界定并不十分明確,由誰來行使集體的土地所有權?行使集體的土地所有權的實體是誰?界定也并不清晰。這必然導致權利真空出現,人們不可能確切知道如何來維護他們的權利。這樣,各級政府和集體經濟組織從法律上講都有權介入土地和資源的使用和管理,形成“誰使用,誰管理,誰擁有,誰獲益!”的局面,而當地社區居民反而喪失了應有的財產和權利。
我國少數民族社區旅游(包括社區旅游)開發中,一般情況下,政府處于主導和強勢地位,因此政府主導是必然的路徑選擇,在此條件下,政府官員中責任人責任重大,其個人的理念、工作能力、清廉程度對旅游項目規劃、設計、開發來說至關重要。
其實少數民族社區旅游開發中社區居民利益分配問題就是一個經濟利益分配問題,既然經濟利益分配問題屬于經濟問題,就應該按經濟問題的解決方式來解決,讓參與其中的平等主體各方來協商解決,或者通過法律途徑解決,不應過多依賴政府,政府也不要陷入其中,政府只要做好提供“公共產品”、當好“守夜人”和“裁判”的角色就行了,超出政府的角色范圍,只會好心辦壞事,適得其反。
經濟利益分配問題的解決,不能僅就利益分配一個環節來解決,要有系統的觀點;要考慮利益產生的整個過程:利益產生的源頭、過程、分配、救治手段(爭議處理機制和方法),按系統論的觀點去考察、明確、分析,才能予以最終解決。利益的產生源于對資源的開發、利用,因此明晰產權、明晰各種資源的歸屬是分析利益產生和來源的基礎。利益分配是基于對產權和各種資源歸屬實際利益的確認,它同樣是以明晰產權、明晰各種資源歸屬為基礎的;利益分配的合理與公平是具體的執行問題,同樣取決于上述的基礎,取決于政府能否提供一個公平、公開、公正的法治環境,對各種爭議能夠提供有效的爭端解決機制和方法。因此,應該從法律和經濟的高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有觀點認為可以靠增權理論來解決這個問題,但在當今現實條件下,這個觀點太超前了!在權利界定不清、行使權利難度較大、維權成本過高的條件下,要求靠增權來解決問題,真令人有“天方夜譚”之感!
因此,從根本上解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是“確權”。確權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明確旅游資源、土地等資源的所有權,即明晰產權;二是明確行使旅游資源、土地等資源的所有權的實體,同時明確該實體具備的權利和權力,這是實際操作的基礎。其次是“行權”。顧名思義,就是依據權利來行使權力,也就是社區旅游的開發過程中通過與各種內外部力量的對抗、博弈而取得對社區旅游的規劃、開發、經營、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控制權。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參與(包括社區參與)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權力(實際控制權)的認可、取得、執行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個權力分配的政治過程。行權的實施有賴于完備的社會法律環境和政府的行政執行力的支持。再次是“維權”。維權就是維護權利實體行使權力,獲取相應的利益;對權利實體在行使權力過程中遭受到的各種侵權行為和不公正待遇予以司法救濟和行政支持,這個方面,政府應該責無旁貸。
遵循上述3點,少數民族社區旅游開發中社區居民的利益分配問題應該可以得到根本解決。
要保證少數民族社區旅游開發中社區居民利益分配的確實落實,還有一個技術性的問題必須解決,那就是少數民族社區旅游資源在開發中的價值評估,這直接關系到社區居民旅游分配的實現。通常少數民族社區旅游開發中,投資方傾向于簽訂長期合同(一般為20—30年)來購買社區旅游資源的使用權,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社區旅游開發。由于社區旅游資源價值在開發前估值相對較低,而隨著社區旅游開發的不斷發展和深化,社區旅游資源的價值將會出現較大的增值,投資方將由此獲得較大的、長期的、持續的投資收益。而對于社區旅游資源的所有者——社區居民來說,由于簽訂了轉讓社區旅游資源使用權的長期合同,并且在社區旅游開發前對社區旅游資源價值評估偏低,使得社區居民在社區旅游開發中的收益相對固定,且比較偏低,社區旅游開發后,由于社區旅游資源大幅度增值帶來的收益也基本難以享受。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投資方與社區居民之間在旅游開發中利益分配上的沖突,甚至可能會導致群體性事件的爆發,沖擊當地的社會、經濟秩序,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對少數民族社區旅游開發前、開發過程中社區旅游資源價值進行公正評估,是評估投資方和社區旅游資源所有方分配旅游開發收益,社區居民利益分配實現所必須具備的技術性基礎。
四、結論與討論
(一)結論
1.從社區旅游的角度出發是研究少數民族地區旅游開發與村寨建設(社區建設)較好的方法。
2.社區居民參與為主、政府指導為輔的模式是少數民族社區旅游開發與和諧社區建設應該采用的模式。
3.設立社區旅游和建設基金,建設好游客接待中心,尊重并應用當地居民的鄉土知識是少數民族社區旅游開發與和諧社區建設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礎。
4.公平地解決社區旅游利益問題是實現少數民族社區旅游開發與和諧社區建設的核心與關鍵。
(二)問題討論
1.現實中少數民族社區旅游開發中社區居民利益分配的實現問題
雖然筆者論證了“確權”、“行權”、“維權”是解決少數民族社區旅游開發中社區居民利益分配的根本路徑,但在現實中,由于政府主導作用的于強大,加上外來投資方資本力量的強勢,導致社區居民參與性降低,處于次要地位,無法起到主導作用,因而社區居民利益分配問題的解決將會大打折扣。
2.外來投資者利益與少數民族社區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協調問題
隨著少數民族社區旅游的發展,對資金的需求將越來越旺盛,外來投資者的進入是不可避免的。對于外來投資者來說,投資利益是其最為關心的問題,為此會想盡一切辦法來擴大利潤、提高投資收益,這樣就不可避免地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和民族文化的保護產生負面影響,任其發展下去會對少數民族社區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危害。因此,外來投資者利益與少數民族社區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協調問題需要由當地政府、社區居民、外來投資者、研究人員共同參與協商解決,這也是今后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3.少數民族社區旅游發展過程中的外部不經濟問題
少數民族社區旅游的開發會給當地居民(社區居民)帶來一定的利益,對于每一個參與少數民族社區旅游經營活動的當地居民來說,從利己的觀點出發,會采取盡量利用社區各種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和公共資源(這些資源是社區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的“公地”),降低經營成本,擴大經營范圍,增加個人收益的做法。這些做法對個人經濟來說是有利的,但對外部來說會產生不經濟的問題,長期持續下去,這些眾多微小的不經濟行為的綜合效應會對社區的生態環境和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最終可能會重蹈美國學者哈丁所說的“公地的悲劇”的命運。
4.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與民族文化村寨發展的問題
少數民族社區旅游開發的研究過程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與民族村寨發展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的研究如果僅從旅游的角度進行未免視角太單一,最終結論的局限性太大。筆者認為,應該從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化學等多方向、多角度進行長期的綜合研究,最終才會得到比較客觀、全面、有價值的結論。
參考文獻:
[1] Peter.E.Murphy.Tourism:a community approach[M].Methuen,New York and London,1985:155-176.
[2] Perver Korca.Resident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Impac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3):695-697.
[3] Paul Brunt,Paul Courtney.Host Perceptions of Social-cultural Impac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3):493-515.
[4] lisa M.Campbell.Ecotourism in Rural Developing Communiti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3):534-553.
[5] 楊正華.玉溪地區旅游志[EB/OL].新平公眾信息網.http://www.xinping.gov.cn/xp/.
[6] 王懿之.云南新平傣族的歷史與文化[J].云南社會科學,2001,(4):74-78.
[7] 黎潔.西部生態旅游發展中農村社區就業與旅游收入分配的實證研究——以陜西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周邊農村為例[J].旅游
學刊,2005,(3):18-21.
[8] 張兵.少數民族社區旅游開發中社區居民利益分配問題研究——基于幾個典型案例的分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11,(6):33-38.
[9] 張兵.少數民族社區旅游開發研究——以大沐浴花腰傣社區為[J].民族論壇,2013,(2):54-59.
[10] 黃亮,陸林,雨蓮.少數民族村寨旅游發展模式研究——以傣族園為例[J].旅游學刊,2006,(5).
[11] 田艷.民族村寨旅游開發中的利益補償制度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10,(4):102.
Abstract:In recent years,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ork in the community tourism,development of minority community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content,but only consider the community tourism development is far from enough,community construction is a must consider the research content. Therefore,development of minority community touris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ommunity combined research,emphasiz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community residents benefit assignment problem,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community has more practical value and significance.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typical case of community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ommunity based,is to focus on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community tourism;community participation;community construction;benefit distribution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