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志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魚兒山中心校
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幾點做法
曹永志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魚兒山中心校
改變語文教學費時多,效率低的尷尬局面,構建高效語文課堂,著眼于課程目標,特別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目標,讓學生認識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教師就要尋找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突破口。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高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的基本特點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的工具性指的是語文本身是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腦思維的工具,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工具,同時語文可以傳承文化,可以傳達社會價值觀,從而維系社會的正常運作。而所謂人文性其實就是說語文是人的生存空間、生存條件與生存方式,語文活動就是人的一種生命活動。離開“人”,“言”無從依附,離開“言”,“人”難以自立。其次,語文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好工具。一直以來,語文教學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都很重視思想性,重視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總之,語文教學是各學科學習的基礎。那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顯得尤為重要:
教師是一堂課的組織者,要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必須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為圓心,以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維為半徑“畫”好一節課。這就要求教師不再是純粹的知識傳遞者的角色了,而是學生學習和探究的啟發者、合作者、促進者和參與者,是課堂教學中的“婚姻介紹人”,教師只是把教材介紹給學生,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交流,自讀自悟。學生在讀中悟到的方法往往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提出的問題往往是文章的重點、難點,結合問題加以疏導,就能水到渠成。對于文中的朗讀,應讓學生自己品讀,讀出感情,讀出體會。教師在學生讀中伺機指導,或矯正目標,或提出要求,或糾正錯誤,或進行激勵,或梳理歸納。要相信學生的能力,鼓勵他們自己動手動腦,發揮其獨立精神,奇跡就會出現。
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就要講究動靜互補。只有“靜”,教學成了老師的演講或個人表演,學生就會被動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動”,也不成其為教學。所以教師在每講一個內容時,要給學生留有相互探討,積極參與的時間,讓他們在活動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也應講究“疏”與“密”的技巧,對非重點的內容,學生自己可以學得懂的部分,則或放手自學,或以讀代講,是教學上的粗線條,是寫意;而對重點部分,特別是既是重點又是難點部分,則必須是“工筆畫”,濃墨重彩,認真描畫。同時,要講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在教學中,教學內容簡單的,學生自學可以學懂的,或內容比較有趣的,可以快節奏進行。內容比較難的,比較枯燥的,比較抽象的,或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則要“慢動作”,提問后要留出較多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老師適當的講解也要放慢些語速,讓學生來得及消化。在教學中,應張弛有度,“張”,時間不可太長,應以學生身心不會過度疲勞為度;“弛”,也不可過度,應不致使學生注意力渙散。
良好的課堂氣氛,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求知欲,思維能力,有利于保持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有利于挖掘學生的潛能。課堂教學中教師充分發揚民主精神,融洽師生關系,教師把愛心帶進課堂,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激勵帶進課堂,教師把信任留給學生,把溫暖送給學生,形成平等、寬容、相互理解、尊重人格、民主愉悅的氛圍,創設活潑、輕松、有趣、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產生最佳的學習心態,主動參與學習。由此可見,語文教師應要盡可能打破“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巴”講到底的落后狀況,多利用現代教具。如小黑板、掛圖、多媒體小車、錄音機等,這樣既可節約課堂教學時間提高效率,又可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接受更多的信息,利于學生立體思維的發展。
選擇和運用正確、恰當的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保證。因此,對不同類型,不同體裁的課文應該使用不同的方法。如:閱讀課文就應該以學生自學為主。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所以,教師應采用自讀筆記、模仿類比、合作討論、練習互評等方法,有意識地讓學生在相應的講讀課文學到的學習方法,運用到閱讀課文中,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學實踐證明:教給學生正確的自學方法,是交給學生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學生一旦掌握了它,一定會受益無窮。因此,在教學中要時時提醒學生把讀和說、讀和寫結合起來,即在閱讀時口、手、眼、腦并用,以提高閱讀效率,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講讀一篇講讀課文,教師更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但無論采取哪種方法,都應該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為主,教給學生鑰匙,讓學生學會自己開啟知識的大門。
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有效性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它不僅關注知識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它是語文教學的生命,是一篇大文章。讓我們真正走進新課程,樹立為學生多方面主動發展服務的教學立足點,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對話、溝通、合作共享的活動,為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提供空間和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語文,實現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質量的互動,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