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顯雪
河北省臨西縣教育局教研室
注重師生互動,搞好語文教學
修顯雪
河北省臨西縣教育局教研室
“師生互動”這一課堂教學理念是自古就有的,如高中語文中《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與弟子的座談在形式和內容上成為“師生互動”的先導。要使“師生互動”這一理念真正內化到課堂教學方式中,我們必須明白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單純的給與者,而應該是獲取方法的引導者。但許多語文老師在教學中的互動形式無非是多提問或.多討論。這兩種形式確實具有易掌控、易操作、有利于按時完成教學任務等優點。但我認為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互動”。真正的“互動”應注重以下三方面:
師生平等,老師不是居高臨下的“說教者”,而是作為引導者,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我們知道,教育作為人類重要的社會活動,其本質是人與人的交往。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既體現了一般的人際之間的關系,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產”著教育,推動教育的發展。只有平等參與,交往雙方才可能向對方敞開精神,彼此接納,無拘無束地交流互動。因此,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首先應是師生完全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應該說,通過課改理論的學習,我們的許多教師都逐步地樹立起了這種平等的意識。但是在實際問題當中,師生之間不平等的情況仍然存在。語文教學互動,必須消解交流障礙;而要消解交流障礙,就應該學會“換位思考”。語文教學應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學。是師生雙方各自向對方敞開精神和彼此接納。民主與平等包括知與情兩個方面。從知的角度看,教師和學生只是知識的先知者與后知者的關系,并不存在尊卑關系。從情的角度講,學生與教師一樣,在人格上是獨立的,每一個學生都有著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都需要教師的理解和尊重。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真正地具有人性,具有極大的教育價值。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一種民主、平等、真誠、信任的對話氛圍,教師從高高在上的權威地位上走下來,歸還學生的話語權。教師要相信學生有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有自我發現的潛力,學生也應該相信教師及其他同學在引導和幫助自己發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彼此敞開心扉,真誠交流和溝通,實現共同提高。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每一次發現、每一份想象、每一次發言、每一種設想,都是有價值的,都應得到教師的肯定和贊許,學生立足于個人的、生活的、時代的獨特認識在學習中得以完善和豐富,整個學習過程成為學生個性的呈現過程。學習個性化的獨特體驗又為他們下一步學習提供基礎,在這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學習、培育了智慧。在平等精神的作用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就教學內容進行平等交流、真誠溝通,互相借鑒,取長補短,各自生成或建構了自己的認識與知識,與傳統式的教學相比,整個教學過程是充滿創造色彩的。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時時維護并贊賞學生在聽說讀寫各個方面體現出的個性色彩,而且致力于發展學生的個性。在教學中,鼓勵學生的標新立異和別出心裁,學生可以完全有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問題提出不同意見的自由,有不接受教師和權威的意見而保留自己意見的自由。對出現不同看法的問題,不是強迫學生接受一個確定的結論,而是把它們作為一個個未定的模糊領域,師生在這個領域里相互合作,共同探討,創新精神不斷增強。在教學中學生總是會處處展示自我,追求創新,從而個性鮮明,情感豐富,新意無限,精彩紛呈。
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間共同協作的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陣地,也是師生互動的直接體現,要求教師從已經習慣了的傳統角色中走出來,從傳統教學中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要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論及自己的思想,與同學進行充分的交流,學會如何去聆聽別人的意見并作出適當的評價,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反省。從而,語文素質教育中教師的作用就不應被看成“知識的授予者”,而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啟發者、質疑者和示范者,充分發揮“導向”作用,真正體現“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育思想。所以課堂教學過程的師生合作主要體現在如何充分發揮教師的“導學”和學生的“自學”上。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平等地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必然導致新的、平等的師生關系的確立。我們教師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認識,從而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去實現這種轉變。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這次課改,從課程的設置,教材的編寫,教學要求等許多方面,都為我們教師這種角色轉變,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條件。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在課改實驗中,盡快完成這種轉變,以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
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師生的合作與交流是“師生互動”的直接表現。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交流應是“隨機”發生,而不一定要人為地設計出某個時間段老師講,某個時間段學生討論,也不一定是老師問學生答。即在課堂教學中,盡量創設寬松平等的教學環境,在教學語言上盡量用“激勵式”、“誘導式”語言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盡量創設問題,引導學生回答,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及培養學生創設思維能力。在學習新內容時,如能誘導分析,讓學生開動腦筋,那么學生不但對知識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們創造思維的培養。古人常說,功夫在詩外。教學也是如此,為了提高學術功底,我們必須在課外大量地讀書,認真地思考;為了改善教學技巧,我們必須在備課的時候仔細推敲、精益求精;為了在課堂上達到“師生互動”的效果,我們在課外就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和學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學生真正成為朋友。學術功底是根基,必須扎實牢靠,并不斷更新;教學技巧是手段,必須生動活潑,直觀形象;師生互動是平臺,必須師生雙方融洽和諧,平等對話。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如能把學術功底、教學技巧和師生互動三者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以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