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文波
河北省定州市龐村鎮大西丈小學
以學生為主體創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仝文波
河北省定州市龐村鎮大西丈小學
教材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每一個情境都是生活畫面的一個再現,為教師教學創設了一種具體的現實情境。數學教學中并非所有內容都從外部的現實生活引入,也可以從教學本身引入。“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不協調——探究——深思——發現——解決問題”的過程。“不協調”必須要置疑,把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地、巧妙地用于各種各樣符合學生實際的知識基礎之中,制造一種懸念,從而使學生的注意、思維、記憶凝聚在一起,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
曾拜讀過一位老師撰寫的《對稱》案例。新課導入是這樣的:電腦演示翩翩起舞的蝴蝶在昆蟲王國中遇到了蜻蜓,說我們是一家人。畫面停住了,引出了一個問題:你能找出我們共同的特征嗎?試想,作為教師,你想的共同特征會是“左、右大小一樣嗎?”、“會是對稱嗎?”這樣設計,無疑是穿靴帶帽,能引發出學習的機動嗎?這真是心又余而力不足。
我在教這課時,是這樣導入的:播放課外文體活動放風箏的情境。在同學們的歡笑中,各種各樣自制的簡易風箏飛上天空。突然!李鳴揚的風箏栽倒在地上,李鳴揚拾起風箏又飛,當他停住腳步時,風箏又栽倒了。看著李鳴揚沮喪的神情,怎么辦?你們來找一找,原因在哪里?同學們都圍住了,仔細地摸索風箏的破綻。突然,有同學站起來說:老師,風箏的主干不在中間,那根木條放歪了。他的話音剛落,同學們七嘴八舌議論起來,放歪了!放歪了!兩邊大小不一樣!移一下,把它放在中間,再試試。
在同學們的建議下,我們稍稍做了改動,這只蜻蜓又飛起來了,在同學們的歡呼聲中越飛越高。“你們真了不起!”萊特兄弟正是有了鳥能飛翔的經驗,才制造出了第一架飛機。你們能發現風箏飛不起來的原因,就能自己探索出今天要學的知識:對稱。
這樣創設的問題情境,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滿足了孩子內心深處的一種愿望,一種發現者、創造者的愿望!我們高興地看到了學生大膽的猜測、推理,當這種猜測被驗證后,他們的思維被真正地激活了。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有體驗數學的機會。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教學時,教師要留給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對學生未成熟的意見不要過早地去干涉和暗示。因為創新是在不斷的嘗試、不斷糾正錯誤中逐漸形成的。允許學生走一些彎路,如果總是擔心學生不會,教學時小心翼翼、時時暗示,把學生的思維框在一個小圈子里,讓學生往教師事先設計好的坑里跳。表面上看,問題是學生自己解決的,但沒有真正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禁錮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無法體驗探索的過程。
如,教學《對稱》中,我是以“剪對稱”的操作活動為主線,讓學生經歷“兩邊大小一樣的圖形是對稱的”過程,放手讓學生去剪。在活動中,有的學生會剪:先對折、再剪(不能剪著中間的對稱軸),這樣就容易剪出對稱的圖形;有的學生不會剪:拿著紙,用剪子隨便剪來剪去,結果是很難剪出對稱的圖形。怎么辦?如果這時候由老師告訴他方法,那么教師的講授就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考,印象也不深刻。交流就顯得十分重要。我就組織學生自己介紹怎么剪的,并展示給大家看。先由很難剪出對稱圖形的同學展示自己的方法,再由能剪出對稱圖形的同學介紹方法。不會的同學在傾聽同伴的發言、觀看同伴的操作示范活動中,反思自己的做法,提高自己的認識。
當同學們都能剪出對稱的圖形后,引導學生觀察、欣賞自己的作品,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這些圖形中間有一條線,有一條折痕。水到渠成引出了“對稱軸”的概念,然后同學們動手在自己的圖形中畫一畫對稱軸,在觀察、操作中加深了“對稱”知識的認識。
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讓學生欣喜的感受到數學就在生活中,就在我們的身邊。學生建立了學好數學的信心,學起來是那么的輕松、那么的愉悅。他們體驗的空間在生活中更廣了、更深入了。
當學生發現了對稱的秘密,認識了對稱軸之后,我又設計了兩個活動:一是猜一猜、折一折,二是說一說、指一指。以此來強化“對稱”、“對稱軸”的概念,拓寬學生對“對稱”知識的體驗。
學生們先猜一猜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的紙各有幾條對稱軸?然后再動手折一折、指一指、說一說。從而認識到:一些對稱的圖形有幾條甚至無數條對稱軸,拓寬了學生對“對稱軸”的認識。為了讓學生的體驗更深刻,讓他們的猜測得到驗證。我運用了多媒體的聲、形、動的特點,給學生進行演示。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到:長方形有兩條對稱軸,正方形有4條對稱軸,圓形有無數條對稱軸。當電腦形象地說出:我也畫累了,不想再畫了的時候;當畫面上鋪滿了密密麻麻的紅色對稱軸時,學生的極限思想得到了培養,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無限”的魅力,這是常規教學、教師的講解所無法達到的。
學生列舉了許多生活中的物體,又把這些物體同“數學”連在了一起,真正體現了數學知識生活化、生活知識數學化。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活了、語言活了、知識活了、情感也活了。他們體驗到數學是那么的有趣、有用、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