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臣
河北省泊頭市第二中學
高中數學分層次教學的實施
吳臣
河北省泊頭市第二中學
分層次教學與以往分快慢班有著本質的區別。以往重點班、普通班是以學生的學習成績劃分的;分層次教學是根據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學習能力的差異和提高學習效率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學習的可能性,按課程標準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中層目標、發展目標這三個層次的教學要求,將學生依次分為A、B、C三個層次。分層次教學中的層次設計,就是為了適應學生認識水平的差異,根據人的認識規律,利用學生的個別差異把學生的認識活動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在不同的階段完成適應認識水平的教學任務,進行因材施教,達到提高整體素質的目的。
1.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分層次教學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其指導思想是變傳統的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是成績差異的分層,而不是人格的分層。為了不給學困生增加心理負擔,必須做好分層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講情道理:學習成績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分層次教學的目的不是人為地制造等級,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成績,讓不同成績的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潛力,以逐步縮小差距,達到班級整體優化。
作為合格的教師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民主的教風,要敢于承認工作中的不足,在學生中樹立威信,要注意師生感情的交流,注意信息反饋,不斷糾正工作中的失誤和偏差。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創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2.學生自愿,因能劃類,依類分層。
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數學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成績的差異和提高學習效率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學習可能性水平,再結合高中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及性格特征,按教學大綱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中層目標、發展目標這三個層次的教學要求,可將學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即能在教師和C層同學的幫助下掌握學習內容,完成練習及部分簡單習題;B層是成績中等的學生,即能掌握學習內容,獨立完成練習,在教師的啟發下完成習題,積極向C層同學請教;C層是拔尖的優等生,即能掌握學習內容,獨立完成習題,完成教師布置的復習參考題及補充題,可主動幫助和解答B層、A層的難點,與A層學生結成學習伙伴。分層次教學的主體是班級教學為主,按層次教學為輔,層次分得好壞直接影響到“分層次教學”的成功與否。為此,對學生進行分層要堅持尊重學生,師生磋商,動態分層的原則。首先,要向學生宣布上述分層方案的設計,講清分層的目的和意義,以統一師生認識;其次,教師應指導每位學生實事求是地估計自己,通過學生自我評估,完全由學生自己自愿選擇適應自己的層次;最后,教師根據學生自愿選擇的情況進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學生同意的基礎上作個別調整之后,公布分層結果。這樣使部分學生既分到了合適的層次上,又保留了“臉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傷害。但學生的層次也不是永遠不變的,經過一段學習后,由學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變化情況,作必要的調整(一般是半個學期或一個學期為一次),最終達到A層逐步解體,B、C層不斷壯大的目的。
3.在各教學環節中施行“分層次教學”。
(1)課前預習層次化。高一學生預習時,要求A層學生主動復習舊知識,基本看懂預習內容,試著完成相應的練習題,不懂時主動求教于別組的學習伙伴,帶著疑問聽課;B層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預習內容,會參照定理、公式、例題的推演自行論證,并據此完成練習題,遇阻時,能自覺復習舊知識,能主動求教或幫助別組;C層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預習內容,定理、公式要主動推導,例題要先行解答,能獨立完成相應的習題,力求從理論和方法上消化預習內容,并能自覺幫助別組同學。
(2)課堂教學層次化。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交流,調動雙邊活動的積極性是完成分層次教學的關鍵所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完成教學目標,同時又要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在安排課時的時候,必須以B層學生為基準,同時兼顧A、C兩層,要注意調動他們參與教學活動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難的問題,課堂上可以不講,課后再給C層學生講。課堂教學要始終遵守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逐步上升的規律,要求不宜過高,層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證C層在聽課時不等待,A層基本聽懂,得到及時輔導,即A層“吃得了”,B層“吃得好”,C層“吃得飽”。從舊知識到新知識的過渡盡量做到銜接無縫、自然,層次分明。
(3)作業層次化。在教完一個概念、一節內容后,學生要通過做練習來鞏固和提高,因此課后布置多層次習題是分層次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課后作業一刀切,往往使A組學生吃不消,C組學生吃不飽。為此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布置不同的課后作業,一般可分為三個層次:A層是基礎性作業(課后練習),B層以基礎性為主,同時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題目(課后習題),C層是基礎性作業和有一定靈活、綜合性的題目(課后復習題)各半。布置作業要精心安排,一般學生在20至30分鐘內完成。
(4)課外輔導層次化。教師要做補缺、提高工作,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積極開展第二課堂,因材施教,給沒有過關的A層學生補課,給C層學生增加次競賽講座。這樣可進一步使A層學生“吃得了”,能奮發向上,C層學生“吃得飽”,能充分發展,形成一種你追我趕的學習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