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茹
河北省承德市教育局
新高考政策下的英語聽與說
王艷茹
河北省承德市教育局
隨著高考一年兩次英語考試改革方案的出爐,英語學科的作用逐步受到人們的質疑,到底應該將初中英語放在什么樣地位置上,值得大家思考。
作為語言,英語是一種交流溝通的手段,有效的交流不僅僅需要掌握語言,更需要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英語學科要突出它的實際作用,回歸到應有的位置上,突出聽說的基本能力,基本技巧,這就要求一改過去只注重語法的灌輸,而不注重聽說能力的培養。
朗讀是一種傳統語言學習方法,是“在視覺器官感知文字材料的基礎上,由言語器官把信息傳到大腦進而達到理解的閱讀方法。這是一種眼、口、手、腦協同動作的過程”(朱智賢,1989)是介于聽說之間的橋梁,它具備了語言輸入與輸出的雙重功能,有助于內部語言和外部語言之間的相互轉化,而模仿朗讀在糾正學生英語語音的同時也增加了語言的輸入量,培養了語感從而提高聽力理解水平。那么,我們就要在新時代的便利條件下將朗讀進行到極致。教師可以借助現在這么多得教輔工具,如電腦,手機、各種播放器、多媒體白板,甚至在課堂上播放英文原版電影,調動孩子學習興趣,讓孩子們模仿純正英語教材中的語音語調,從而糾正了由于母語語音環境對于孩子們發音習慣的影響,使正確的語音表征在學習者的大腦中不斷得到鞏固,使學生的語音辨別能力有效提高,聽力明顯提升。我們還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大量的讀來刺激學生的學習動力,并且不斷給學生增加難度適中的朗讀材料,多讀才能提高語速和發音的準確性。要使學生的英語口語無限接近Native的程度,最后要讓孩子張開口說,把他們通過聽得到的印象通過說加以強化,這樣教師可以在課內多設計小組討論,辯論,講故事等形式練習口語,而不要滿堂灌輸語法。
對英語文化的理解程度將決定英語學習能達到的層次,“文化鑄造語言”。
英語習語是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下,較為特別的語言表達式。英語習語在使用過程中,經受了時間的考驗,在文學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它廣泛來源與勞動者的生活習俗,有的來源于宗教儀式、文學、歷史,有點來源于古老的傳說和寓言。很好的掌握了習語的應用,就能從大量文學作品中汲取到知識,還原到英語的環境中,更有利于學生們聽說能力的培養。
習語擁有其特有的結構,不能任意拆開或是替換。例如,“No bees,no honey;no work,no money”,無蜂則無蜜,不勞則無酬。“Early sow,early mow.”早種早收。
英語習語不能簡單地從字面去理解,要領會深刻內涵。比如說:“Love me love my dog”,如果按照字面來翻譯就是,“愛我就愛我的狗”,然而實際它的意思是,“愛屋及烏”。He was a cat in the pan.錯誤的翻譯是:“他是盤子中的一只貓”,正確的翻譯是,“他是個叛徒”。這一句也很形象,A little bird told me the news.錯誤的翻譯是一只小鳥將此消息告訴我。正確的是消息靈通人士將此消息告訴我。
英語習語能鮮明生動的表現生活。比如“lead a dog’s life,對應著中國的“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熱打鐵。“Roses have thorns.”玫瑰好看卻有刺。
徹底將英語的文化背景融入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來,純正的發音,正確的使用,這樣學生的英語聽說水平才能更上一層樓,在交流中才能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