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茂
四川西昌市航天學校
信息技術在初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
鄭茂
四川西昌市航天學校
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加強教學的直觀性、激發學生學習政治課內在的驅動力。在運用先進多媒體課件教學時,要具備現代的教學思想、要不斷提高教學基本功、要掌握多媒體制作技術。《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要大力推進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這是一個新的要求,同時也是時代的需要。德國的拉特克說:“教師必須懂得教授的技術。”他當時所說的技術,當然不是指信息技術,但是卻是要懂得怎么教,才能使學生最容易、最牢固地掌握的技術。”
舊式的教學,課堂是教師的舞臺、一本書、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就要“獨攬天下”,沒有給學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時間,沒有讓學生有創新的機會,更不利于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能力,現在我們把它叫做“說教式”、“灌輸式”。在初中思想政治課中使用多媒體課件教育手段,能夠起到變抽象為形象,增加課堂教學密度和容量,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增強教學效果的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運用電腦多媒體,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學習。例如在講述“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時,先組織學生觀看錄象片《神州吟》第四集《漫長的跑道》片段,使學生看到了新中國40年來的成就;然后看第五集《不平衡的舞臺》片段,使學生看到了廣大山區生產力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狀況。在學生看完錄像的基礎上,我再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分析,使學生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在講到初中政治第二冊時,由于初二政治主要與法律常識有關,在課堂教學中要用到案例分析法,在以前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只能讓學生看書上僅有的一些案例,或者是教師自己搜集的一些案例給學生讀一下,不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在現代教學模式下,我們不僅可以幻燈給學生直觀的展示出來,還可以通過錄象播放一些現實案例,或者直接從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網站中下載一些案例讓學生現場說法,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到網上尋找一些和課堂教學有關的案例,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又使學生始終處于動腦、動口、動手的積極思維狀態之中,學習興趣濃,精神面貌好,對所學內容理解深刻,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成功教學實踐表明,一節深受學生歡迎的課,無不包含著豐富的情感。政治課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情感教學,其知識只有通過生動的語言、形象的展現、情緒的感染,去觸及學生的靈魂,激勵他們的心靈,促使他們用行動去捍衛真理時,才談得上轉變為學生的信念。而只有當知識轉變為學生的信念時,才談得上道德教育。正如列寧所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此外,思想政治課的網絡教學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政治課內在的驅動力,使他們更加專心投入學習,“趣學”、“樂學”來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因此,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情感性和民主性是提高政治課教學效果的關鍵一環,重視情感在政治教學中的作用是實現知識—能力—覺悟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的最佳途徑。
成功教學實踐表明,一節深受學生歡迎的課,無不包含著豐富的情感。政治課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情感教學,其知識只有通過生動的語言、形象的展現、情緒的感染,去觸及學生的靈魂,激勵他們的心靈,促使他們用行動去捍衛真理時,才談得上轉變為學生的信念。而只有當知識轉變為學生的信念時,才談得上道德教育。正如列寧所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教學中,為了更好地達到這一目的,我巧妙地運用情境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在老師特意、精心安排的,滿含興味、環節緊扣的程序中,不自覺的激起參與的欲望。如在教初一政治《珍愛生命》這一課時,一開始使用投影儀映出周總理的遺像;同時,教師用哀痛低沉的語調對學生說:“1976年1月8日凌晨,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傳來,億萬人民沉浸在萬分悲痛之中。”學生凝視周總理遺像,聽著老師舒緩沉痛的話語,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接著播放“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實況錄像和配樂朗誦錄音;那黑色的挽聯,那白色的花環,那陰沉寒冷的天氣,那緩緩而行的車隊,那滿面淚痕的老人、青年、小孩……此情此景,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悲痛之情。通過對生命的感受,讓學生體會到生命的可貴,從而珍愛生命,理解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形象直觀的電教手段,教師動情的教學,使孩子們個個淚流滿面、泣不成聲,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在講到《情趣與志趣》時,先播放電影《烈火中永生》中的“小蘿卜頭”在那樣惡劣的環境里,放飛了一只蝴蝶,以他那童真的心靈,憧憬著美好的未來的一段錄像來說明人們的愛好、興趣愈廣泛,人們的生活就愈加豐富多彩,人們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也就會愈加深刻,人們就會對生活愈加產生濃厚的情趣,人們也就愈加熱愛生活。即使是生活中最黑暗的時刻,也一樣能找到心靈的安慰。
教育知名人士盧志文指出:“21世紀是創新的世紀,是尊重個性的世紀,個性孕育了創新,創新展示了個性。”政治教學當然也需要改革和創新。美國著名教育學者認為,“網絡化教育是各國21世紀教育的重要手段。”可見,運用網絡化教學手段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體系是當前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從課程角度講,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網絡資源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網絡化的教學能夠“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學生封存的記憶,開啟學生幽閉的心智,放飛學生囚禁的情愫”。
傳統的教學形式是學生采用“秧田式”坐法,交往方式主要采用師問生答的師生單一互動的交往方式,這種方式教師的角色地位過強,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網絡化教學通過組建合作探究的學習小組,適當變換師生位置,增加組內生生互動,小組互動,組際互動等網絡化交往學習方式進行知識探究,教師是學習活動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大量實驗表明:在這種和諧寬松的網絡學習氣氛圍中,教學教師易于調控,便于調節。對于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確實大有好處。
更新觀念、與時俱進,是擺在教師面前的緊迫任務,教師要加強現代教育理論學習,充分理解并真正意識到現代教育技術是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制高點。然而在目前,我們有些學校現代教育技術設備利用率不高,教學效果不明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師缺乏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知識和技能而造成的。因此,教師要加強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操作技能,掌握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