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吉林警察學院,長春 130117)
拒腐防變,意指廣大黨員干部、公職人員對于腐敗墮落的誘惑要嚴防死守,對于腐敗墮落的現象要予以堅決斗爭,確保自身廉潔自律、一塵不染,以此有效防止自身人民公仆、奉公無私身份的變異,始終潔身自好,始終致力服務人民。公安機關及公安民警,基于法定職責與權限,手中握有特殊權力,權力濫用、以權謀私的現象更易產生,故針對公安民警的拒腐防變工作形勢更加嚴峻。
能力,一般意指“能勝任某項工作或事務的主觀條件”[1]。使拒腐防變成為公安民警基本能力的應有內容,意味著拒腐防變不再僅僅是各級黨委及主管部門對于廣大公安民警的單向度要求,而應成為每一個公安民警內在的能力,拒腐防變應成為其主觀層面具備的必備素質。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將拒腐防變要求提升為公安民警的基本能力,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我國的社會主義法治事業又提升至新的高度,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已經成為了實現偉大中國夢進程中的重要時代主題。與此同時,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在全國范圍內又掀起了新的反腐高潮,基于各方面的原因,在社會轉型期,公安民警的拒腐防變相關工作又變得日益復雜。非法利益的誘惑、利益群體的裹挾、權力制衡機制的失效、社會意識的扭曲等等因素,使手握權力的公安民警面臨著諸多誘惑與莫名壓力[2]。如果對公安反腐工作稍有放松,那么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會受到極大的損害。如果能夠將拒腐防變提升至公安民警必備能力的范疇,則會在最大程度上推動公安反腐工作的順利開展,確保人民公安本色永不變質。
提及反腐或腐敗治理,按照傳統的認識,往往與嚴刑峻法、廉政風暴、罪有應得等帶有暴力色彩與強制懲處的情形相關,其中帶有一種非常態化、非經常性的意味,似乎只有國家集中力量進行整治時,腐敗案件被查處時,“腐敗現象”才會浮出水面,如果不查處查實,不進行具體懲處,“腐敗”與“反腐”就離人們的生活很遠。在以往的治腐工作中,我們更強調對腐敗現象施以高壓與嚴厲打擊,卻往往忽視常態工作中的拒腐反腐。這種治理模式尤其不適用于公安民警的職業行為。因此,對于公安民警拒腐防變相關工作的開展,需要著重強調拒腐防變在其履職行為中的常態化存在。
在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凸顯,利益分配機制與收入分配模式亟待完善,不少社會民眾心態失衡,公安民警職業群體中也存在各種扭曲的思想意識甚至是抱怨懈怠的不良情緒。公安系統內的腐敗案件激增,治理形勢嚴峻。雖然人民公安事業已經取得的成績輝煌矚目,但我們也絕不可掉以輕心,必須充分認識公安反腐工作的復雜性、艱巨性及長期性。在這一背景下,將拒腐防變設定為公安民警必備能力的應有內容,具有相當的緊迫性,言其具有緊迫性,是嚴峻的反腐形勢所決定的;言其符合大勢所趨,源于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及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時代要求。
拒腐,就是指公安民警在運用權力、行使權力的過程中,面對紛繁復雜的執法環境,能夠自覺抵御不當利益的誘惑,能夠堅強承受來自各方的壓力,不論執法對象是誰,都能一視同仁、秉公處置,始終保持公正廉明、奉公守法的工作作風,始終抱有疾惡如仇、永葆純潔的堅定信念。對于公安民警的拒腐防變能力要求,“拒腐”是其基本目標,是公安民警在實際工作中的行事準則與基本倫理。在這一目標的指引下,廣大公安民警一方面要提升自律意識,在基本態度上對腐敗行為與腐敗現象予以堅決抵制[3]。
公安民警拒腐防變能力中的“拒腐”是基本目標,而其中的“防變”則是著力進行相關能力培養的根本目的。公安機關及廣大公安民警是黨領導下的、以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為工作宗旨的國家治理力量與社會管理主體,其關于理想與事業的信念源于服務人民的純潔性與堅定性[4]。公安民警腐化墮落,究其本質,是對人民的背叛,是其本質屬性的根本性改變。“防變”就是指竭力防止這種質變或質變的傾向。因此,在提升拒腐防變能力的過程中,在廣大公安民警面臨各種誘惑與壓力而著力進行“拒腐”的過程中,需始終銘記“防變”的根本目的,才能將“拒腐”落到實處,才能讓“拒腐”獲得根本意義上的理念支撐。
事實上,預防與打擊腐敗行為以及與腐敗現象相關工作一直以來都是黨和國家常抓不懈的基本工作。而在現階段,我們進一步發展針對公安民警職業群體的反腐工作,將拒腐防變貫徹到公安民警本職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不再單一地強調嚴厲打擊與外部治理,使公安民警的拒腐防變成為其本職工作的常態或應有內容。由此,公安民警拒腐防變能力中的“能力”,強調的是拒腐防變的常態化與日常化,不能消極等待腐敗現象與腐敗分子出現了,再著手打擊與懲處。我們應通過各項制度與機制的建設,將拒腐防變能力培養與嚴厲打擊腐敗現象作為總體反腐工作的兩個方面,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及實現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背景下,培養廣大公安民警的拒腐防變能力,首要的就是應切實加強各方面制度與機制的法治程度,將現代法治的精神與理念貫徹到各項公安工作中去。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凡事只要合法合規地去處理,也就實現了拒腐防變的相關要求。同時,必須強調的是,在加強法治力度的過程中注重對于相關法律責任制度內容的優化與細化從而最終顯現于法律責任的歸結與追究。因此,充分實現“違法必追責”的法治效果,使公安民警在行使法定職權的過程中始終具有高度的法律責任意識,使其在法治的框架內不敢腐。
培養公安民警拒腐防變能力,需要各方面條件的支持與應有資源的投入。廣大公安民警也是生活在社會中、處于各種人際關系中的現實的、具體的人,也有正常的生活需求與美好的生活愿景。如果終日為生計發愁,再高素質的公安民警也不可能安心本職工作,在面臨物質誘惑的時候也難保不出現思想上的動搖。因此,廣大公安民警的經濟收入及福利待遇還亟待提高,尤其考慮到其執法角色的特殊性及實際工作的繁重性,就更應如此[5]。只有切實提升廣大公安民警的福利待遇,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其后顧之憂,才能更有效激發公安民警在實際工作中開拓進取的內在動力,使其不必腐。
在培養公安民警拒腐防變能力的過程中,必須明確,公安民警拒腐防變并不僅僅是公安機關及公安民警自己的事情,而要將人民群眾的力量匯入其中。一方面,公安民警拒腐防變的終極目的就在于保證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實現;另一方面,有效增進警民溝通、增強社會公眾參與警務活動的力度,不僅利于警務活動接受公眾監督,還利于及時消除誤解,建構更加和諧的警民關系。尤其在當前形勢下,在一定程度上與一定范圍內出現了警民關系緊張、警察形象受損的現象,故在培養公安民警拒腐防變能力時,各級公安機關應當與廣大群眾進行積極溝通,使社會公眾的力量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
腐敗現象的發生,在很多情況下都源于不良工作氛圍的負面影響。因為人的行為往往受到周邊輿論環境與行為習慣的深刻影響,不良風氣盛行往往引發群體性的行為失范。著力培養公安民警的拒腐防變能力,應該通過各種途徑,提升廣大公安民警的思想境界,推動形成廉潔奉公的的警務氛圍,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根植于每個公安民警的內心,使公安民警在工作協作中彼此受到積極正面的影響,互相督促,互相勉勵,堅決杜絕腐敗墮落的發生,有力抵御不當利益的誘惑,專心于法定職權的履行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安事業,切實實現不想腐的反腐效果。
基于社會管理與社會秩序維護的需要,權力的存在具有合理性與正當性,但權力也具有不斷擴張與被濫用的內在傾向,需要培育各方面的法律監督力量,以預防與規制腐敗現象[6]。對于公安民警的權力正當行使以及拒腐防變各項要求的落實,必須著眼于法律監督機制的建構與完善。在具體規劃方面,尤其要強調法律監督的立體結構營建,言其“立體”。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K].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941.
[2] 賀電.推進公安工作科學發展的思考[J].當代法學,2011,(2):151.
[3]鄧澎波.不斷提升自律意識是拒腐防變的基石[J].山東社會科學,2009,(12):146.
[4]周章琪.公安學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3:61.
[5]賀電,等.公安工作科學發展論要[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4:61.
[6]張洪.以“制權”為重點加強公安機關的源頭治腐工作[J].湖北警官學校學報,2003,(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