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現軍
創業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創業素質,幫助他們把知識資源轉化為創業資源,既能使中職學生展現能力、超越自我,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因此,創業教育既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重要途徑,也是社會創業型人力資源建設的迫切需要。筆者就在中職學校開展創業教育的途徑談幾點看法。
一、學科教學
任何教學目標都要通過課程來實現。在創業教育中必須以就業指導為起點進行創業教育指導,實現就業指導和創業教育的有機整合。為此,我們以創業基本素質培養目標為導向,改革創業教育教學內容,將“就業與創業指導”課列入教學計劃,按學科要求組織課堂教學,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創業社會知識。同時,激發學生的創業動機,促進職業道德的內化。學校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創業基本素質培養的總體要求,以《職業·就業·創業》為教材,供“就業與創業指導”課教學之用。教材內容包括職業與職業素質、職業個性與職業能力、就業準備、就業實踐、創業動機等部分,把理論教學重點放在創業意識培養與創業心理品質的訓練上,在實踐活動中著力進行創業能力的培養與創業實務知識的傳授,突出實用性和實踐性。為提高學科教學實效,在“就業與創業指導”課教學中,根據農村職業高中學生的實際,主要采用了榜樣示范法、課堂講解法、集體討論法、情境模擬法和嘗試實踐法等教學方法,將創業知識與創業技能、創業情感和行為融為一體,把理論教學和學生實踐結合起來,整體構建“創業指導”課的目標體系、內容體系、方法體系。
二、學科滲透
學科滲透是指將創業教育的內容納入現行的學科課程之內,結合不同專業和學科教學特點,將創業社會知識傳授、創業意識 和創業心理品質培養、創業能力訓練與提高滲透在相應的教學實踐中,在學科教學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創業素質。創業教育的目標必須分解在各學科教學之中,其基本素質的培養也只有在學科教學中才能得到落實。因為學科教學涵蓋了各種創業素質和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學生的專業技能素質,將主要在各專業課教學中得到實現。但知識的習得并不等于技能、能力的提升。學科教學中習得的知識,只有運用于實踐,才能使知識內化為技能、能力,形成創業基本素質。所以,必須注重學科 教學的滲透。這里的滲透既包括學科內部知識間的相互滲透,也包括學科(專業)之間知識運用的滲透,即科學、技術與人文之間的滲透。實施學科滲透,除了開全開好專業主干課程外,首先就是深化教學改革,開發校本課程,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
除開發校本教材外,還可以利用學科教學,列舉大量調查研究數據和創業成敗實例,滲透創業素質熏陶,激發學生創業的欲望,起到勵志的作用。另外, 《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中大量的現實資料又使學生明白獨立性、堅韌性、適應性、道德感等心理品質在創業中的作用,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將其內化為自身的需要,形成并發展自己的創業心理品質。
三、專題教學
專題教學是指根據創業教育的目標設計,將創業教育劃分為幾個時期,針對每一個時期的特點,分別設計幾個專題,以專題的形式來培養學生的創業專門知識。每個專題設計必須緊緊圍繞整個創業活動開展的需要,同時每個專題本身也是一個小的整體。設計專題也包括在學科教學和社會實踐活動中,注重對學生創業專門能力的培養,增強創業過程的感性認識積累,強化創業活動的理性認識,以提高學生對創業教育全面的、理性的認識。專題教學是開展創業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創業教育的有效形式。研究開展以來,我們開設的專題教學形式有:
一是專題講座。以創業教育的某一專題或專業知識為中心,開展專題性講座。它具有針對性、時效性、實用性強等特點,學生樂于接受。根據年級特點和創業預備指導的需要,開設了如下專題:高一年級主要開設“職業心理測試”“職業興趣養成輔導”“現實與職業理想”;高二年級主要開設市場調查、民意測驗、WTO與職校生創業、考證考級指導;高三年級主要開應聘技巧、公關和交往、企業注冊常識、辦稅基本程序等。
二是典型個案分析。我們從不同的角度,選擇創業成功與失敗的個案,將校友的創業事跡整理成《成長之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創業實踐紀實》一書供學生們學習。這些例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既可效仿,又可作借鑒,很有說服力。這種方法,既有助于學生認識到創業的艱難,同時也使學生深刻體驗創業成功的喜悅,使他們從校友身上重新看到了職高生的價值,更加堅定職業信心。
三是創業方案設計競賽。創業方案是創業者在創業活動開始前,在對創業活動做市場調查和民意測驗的基礎上,對創業活動所作的具體、翔實的可行性分析。在某些時候,創業計劃書除了能讓創業者清楚自己的創業內容、堅定創業的目標外,還可兼具說服他人的功用。有鑒于此,我們統一設計創業方案的基本格式,在高三實習前,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和特長,結合實習情況,開展設計創業方案的競賽活動,實習結束時集中上交參評,并作為畢業設計成績,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動機,增長學生的創業社會知識,提高學生的經營決策能力。
四、創業社會實踐
創業社會實踐是根據創業教育的總體目標和要求,以校內外、課內外各種社會、文化活動課程和環境課程為載體,以課堂、社會和環境為背景而開展的綜合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將習得的知識運用于實踐,以提高創業素質。其實質是一個知識和能力的整合過程,是學生創業素質和創業能力綜合提高的過程。在具體操作上,我們以假期社會實踐和為民服務活動為載體,著力提升職校生創業實踐能力。
我們在對成功創業的畢業生的追蹤調查中發現:他們的創業成功,與他們在校期間獲得的社會實踐經驗是分不開的。因此,加強社會實踐,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融入社會,加深學生的社會角色體驗,是提高創業能力的有效途徑。創業社會實踐的主要途徑有:社會調查、參觀校友企業、社區服務等。
一是社會調查。社會調查既是職校生自主創業的前提,又是社會實踐的基本形式。我們在實施創業教育過程中,每學期都根據不同專業,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調查。如幼師專業,一方面我們組織學生開展對幼兒教育現狀的調查,使學生對發展鄉村幼兒教育事業有一個全面深入的認識,增強了幼師專業學生的創業信念,為她們畢業后創業打下深厚的基礎;另一方面,我們組織幼師專業學生利用假期到各幼兒園進行隨園實習與實踐,體驗幼兒教師生活,獲得師生相處、師師相處、教師與領導相處的直接經驗,以彌補學校體驗不足和經驗缺乏的弊端,為學生畢業后獨立開展幼兒園工作奠定基礎。
二是參觀訪問校友企業。校友們創辦的企業,既是在校生實習和實踐的最佳場所,又是對他們進行創業教育的活教材。經過耳聞目睹,學生必然會從中汲取創業經驗,感受創業的氣息,感知創業的艱辛和周折,產生承受挫折、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通過參觀訪問校友們創辦的企業,不但可以使在校生從中獲取創業的感性認識,了解創業的酸甜苦辣,而且有助于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創業知識和技能,增強創業意識。
三是社區服務。社區服務就是組織學生把學校所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踐,服務居民,做到學以致用。它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社會,尤其是社會對人才需求的了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技術;還可以增加社會特別是用人單位對職業學校畢業生的了解,這對學生今后的就業與創業有極大幫助。
總之,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把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創業型的人才作為重要任務來抓,大力實施創業教育這一系統工程,使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從就業教育向創業教育轉變,力爭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好的創業人才。
(責編 趙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