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昌龍
“計算”是小學數學中最基本的框架,占據著小學階段一半以上的教學時間。“運算能力”指能夠根據法則和運算律正確地進行運算的能力。筆者認為發展學生運算能力,應從培養思維能力入手,通過計算教學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以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途徑解決問題。
一、理解算理,培養思維的縝密性
思維的縝密性是指考慮問題時,要仔細、嚴謹、周密、有理有據。小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常常對一些運算定律一知半解,只大概記住表面形式,應用時生搬硬套。有的學生則經常出現抄錯習題數據、運算符號的現象。很多家長、學生,甚至教師都將學生的類似錯誤用“粗心”兩字來總結,事實上錯誤產生的原因之一是沒有養成縝密的思維習慣。所以我們在教學運算定律、公式、計算法則時,不但要使學生掌握這些依據,更要讓學生通過觀察與比較,溝通它們之間的聯系,揭示其間的本質規律。
例如,“乘法分配律”一課的教學,為了讓學生掌握乘法分配律的結構——(a+b)×c=a×c+b×c,教師費盡心思。有的教師讓學生玩招待客人的游戲:客人來了,爸爸媽媽要先開門迎接客人,“開門”即去掉括號;這時候爸爸要和客人握手,媽媽也要和客人握手,爸爸、媽媽分別和客人握手,客人就握了兩次,這里爸爸、媽媽、客人分別是字母a、b、c。前面的例子看似精彩,但教師僅僅從結構上引導學生認識乘法分配律,沒有走進概念的深處理解它的本質特征,所以當學生應用的時候就出現丟三落四的現象——(25+9)×40=25×4×9。筆者在教學時先復習加法與乘法的運算定律,再提出問題:“加法和乘法之間有沒有什么聯系呢?”引發學生思考,然后結合圖形,讓學生計算長方形操場的面積:“操場長10米,寬5米,如果長不變,寬增加15米,擴建后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借助圖形,學生可以把操場看作一個大長方形來求——(15+5)×10,也可以看作兩個小長方形來求——15×10,5×10,并用等號把它們連起來。列式后,教師讓學生編生活中的例子,接著組織交流:你能用乘法意義說明嗎?就像(12 +8)×6 =(12)×(6)+(8)×(6),一共有(?搖?搖?搖)個6=(?搖?搖?搖)個6加(?搖?搖?搖)個6。通過“數形結合+事理+算理”溝通乘加之間的聯系。最后,讓學生回憶學過的知識,哪些能夠運用到它?如計算長方形的周長,乘法的筆算等,以形成知識的正遷移,防止學生在運用的時候出錯。
二、選擇算法,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計算中思維的靈活性表現為能夠根據不同的題目,不同的數據特點合理靈活地選擇算法的能力。所以當學生掌握了一些運算法則或運算定律后,應要求他們不急于看到“計算”二字就埋頭苦算,而是要認真審題后再計算。有的學生一看到“54-88+45”就想到同級運算應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而“54-88”不夠減便無法計算,從而認定題目出錯。其實同級運算是可以改變次序算的,“原式=54+45-88=12”又快又方便。例如,“除法的簡便計算”一課的教學。教師出示例題:同學們參加植樹,12個小組共種420棵樹,平均每個小組種多少棵?學生嘗試列式:420÷12。教師:“你想怎么算?”學生回答,用計算器,也可以筆算。有的學生說,可以將12拆成6乘2,將420先除以6再除以2。教師再組織學生討論:“你覺得哪一種方法比較好呢?”學生討論后得出,三位數除以兩位數,如果可以將除數拆成兩個一位數,轉化成可以口算的算式最方便;如果不能轉化的話就要選擇用筆算,當然如果數據比較大,也可以選擇用計算器;但是考試的時候基本不能用計算器,所以我們還是要根據數據的特點,合理靈活地選擇算法。上述案例中,教師將計算與解決問題相結合,先問學生想怎么算,再通過討論交流,優化算法。從中,學生學會了分析,尋找其中隱含的規律,學會總結與應用。然后,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三、訓練速度,培養思維的敏捷性
思維的敏捷性是指思維過程的快慢程度。它表現為對問題能夠迅速、正確地作出判斷,從而快速地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為此,教師在教學時不但要求學生算得對,還要在正確的基礎上提高計算速度。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根據教材特點,根據學生特點,進行一些經常性的訓練。例如,低年級的20以內加減法、表內乘除法等都要達到自動化。教師結合平時的教學可以開展不同形式的口算訓練,以游戲為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枯燥的計算增加活力。常用的游戲有:“送信”“開火車”“找朋友”“奪紅旗”“看誰算得又對又快”等。中年級教學簡便計算時,就既要訓練學生發現明顯的簡算因素,還要訓練他們善于發現比較隱蔽的簡算因素。例如,教學“12×98+24”學生可以這樣算:原式=12×98+12×2=12×(98+2)=1200;到了高年級,學生掌握分解質因數后可以這樣訓練:13×80+52×5=13×80+13×20=13×100=1300;再到六年級計算“4-24.8×0.125”教師訓練學生在看到0.125時,就要聯系到數字8,將24.8看作3.1×8,那么原式=4-3.1×(8×0.125)=4-3.1=0.9,或將0.125轉化成分數,原式=4-24.8×■=0.9。經常進行類似的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就會展現出來。
四、鼓勵優化,培養思維的獨創性
優化往往是指通過算法得到要求問題的更優解,計算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鼓勵學生提出合理的,與眾不同的解法,以培養思維的獨創性。例如,在教學乘法的意義后,教師出了這樣一道題目:“6+6+6+17+6+6”要求學生用乘法計算,經過思考,學生紛紛舉手發言,結果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聲音,一部分學生說:“這道題不能用乘法算,因為這道題中有一個17與其他的加數不同?!憋@然,有這種想法的學生思維不能突破原有的知識圈。另一部分學生不同意這個觀點,并提出了自己的算法:①6×3+17+6×2;②6×5+17;③6×7+5;④6×8-1。顯然,這部分學生能開動腦筋,突破原有的知識圈,提出多種設想,進而提出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時教師問:“孩子們,對已經提出的這四種方案,你最喜歡哪一種方案呢?”學生做出分析、比較、篩選,最后確定③與④最簡便,②次之。教師鼓勵學生:“同學們真善于應用知識,想出了這么多的好方法。而再通過交流,我們又達成了共識——大家都喜歡③與④兩種算法,這兩種方法確實很有創意,計算起來準會又對又快。所以在遇到問題時要勤思考、肯鉆研,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獲?!苯處煹谋頁P與鼓勵一定會讓學生的創新思維閃出更亮的火花。
學生的思維是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發展到抽象邏輯思維的,在計算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通過解題培養思維能力,思維能力發展了,又能促進學生計算時進行多方面的思考,做到省時間、算得準、效果佳,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連江縣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