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惠真
作文是一種生命的自然表達和交流,應當是一種快樂的宣泄。可對于絕大部分學生而言,習作仍然是一種被動的負擔。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師的評價不當是其中的一點。多數教師的習作評價往往是只“見文”(只注意文章本身的優劣),“不見人”(不關注學生的發展),評語也總是“上綱上線”的那幾條,讓人感覺干巴巴的,對學生習作興趣的培養和習作能力的提高往往不起什么作用。那么如何讓學生愿意寫,又樂意寫,讓習作成為一種樂趣、一種自我需要呢?筆者認為:要十分重視對學生習作的評價,充分利用評價來讓學生感受到習作并不難,用教師的真情叩啟學生“喜愛習作”之門。
一、欣賞,做一名忠實的“讀者”
學生的每一篇習作,教師往往是第一位讀者。教師應學會欣賞學生的習作,努力扮演好“讀者”這個角色。我們知道,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和思想感情與成年人并不完全相同,也不在同一個層次。也許他們的想法有時幼稚可笑,也許他們的語言有時平白如水,但如果教師居高臨下,用成人的眼光、成人的語言習慣去看學生的作文,其結果必然是“這兒不通順”“那兒不具體”。這種批改,充滿了挑剔、敵意、居高臨下,讓學生感到的是“壓力”,感到的是“習作難”。而要讓學生喜歡習作,教師就應該去做一個忠實的“讀者”,站在欣賞的角度去看待學生的習作。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批改不宜挑剔,要多鼓勵,多指出優點,此意好。”一是多“就”少“改”。二是盡量鼓勵,一個好詞、一個好句、一段真實的描寫,盡管只是“白描”,只要是學生真實的情感流露,我都會畫上“~~~”,告訴他們:老師很喜歡這句話哦。讓每個學生體驗到原來這樣寫就可以了,從中得到鼓勵,增長信心。
二、風趣,做一個真誠的“朋友”
為了讓學生愛看教師對自己習作的評語,并能從中得到啟發幫助,教師應做學生真誠的“朋友”,放下身段與學生傾心地交流,讓自己的評語充滿風趣與幽默。基于此,筆者的做法是:
1. 改變稱呼。為了降低學生寫作時的心理壓力,創設平等的師生互動局面,根據心理學中 “自己人”效應原理,教師必須同學生保持“同體觀”關系。平等的交流式語言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才更容易接受你的觀點或評價。因此,在作文評價中,筆者常使用“你”“親愛的××”“孩子”“親(網絡語)”等詞語,親切的稱呼,讓學生感受到原來老師不是高高在上的。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習作中,有一個學生文章內容寫得很好,可是字卻寫得很難看,因為最近他每天參加學校的合唱隊,時間很緊張。于是,我在末尾給他的總評語是:“親愛的小演唱家,你的文章寫得很好,讓人回味,可是你的字也寫得讓老師‘回味無窮,那怎一個‘難看了得,希望下次看到的是文采與字跡‘雙佳的習作。”拿到作文本后,這位學生趕緊跑來找我:“曾老師,上次時間太趕了,我下次會寫好的。”由此可見,改變評語中的稱呼,語氣變得親切,就易于讓學生接受教師的評價。
2. 化“靜”為“動”。對小學生而言,“動”態的畫面或語言,更能引起他們的注意。為了燃起學生對習作的熱情,教師可以改變評價語,讓語言“動”起來。可以適當使用一些語氣詞,讓評價語趣味橫生。如“哎呀,今天才發現原來你的知識面這么廣啊,你在作文中講到的,我還是第一次看到呢!”又如“噢,真遺憾,我看不明白這一段所表達的意思,你能再自己讀一讀,理一理思路嗎?”在這些詞語里,學生能讀懂教師的心情,跟你同驚喜,和你同失落。另外,要盡量做到每一次的評語都不一樣,那樣學生會更愿意為你的驚喜而努力。筆者在實踐中發現,不管是哪個年級的學生,都對直觀的圖形更感興趣,適當地運用,能讓習作評價語充滿溫馨。如■表示“我很欣賞你的習作!”;■表示“你讓我很吃驚哦!”;■表示“我好失望哦!”;■表示“你寫得很好,真棒!”;?搖■表示“真遺憾,我不明白你所表達的意思,老師很著急,再改改。”
習作評價的目的是喚起學生的習作欲望,而以往單一的等級評價與學生的心理需求不同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多思考,讓評價更貼近學生,讓評價更能觸動學生心底那根弦,讓他們對教師的習作評語充滿期待。
三、搭平臺,做一個智慧的“老師”
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渴望被別人認同,尤其是自己的勞動成果,學生也不例外。根據這一心理特點,教師要積極搭建學生交流習作的平臺,創設各種機會與空間,讓學生進行自我展示,讓展示成為無聲評價,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在實踐中,筆者的主要做法如下:
1. 習作農場。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緊緊抓住這一特點,將他們喜歡的游戲融入到習作中,可以讓他們在游戲中體驗習作的樂趣,將習作評價當成一種有趣的活動,燃起激情,放飛思想。“習作農場”這一帶有游戲性質的做法源于網絡游戲“QQ農場”。筆者在班級設置了一塊專欄,分為兩部分,左邊是“習作農場”,用來張貼學生的習作;右邊是“點評臺”,讓其他學生將自己的點評寫在“即時貼”上,然后粘貼到“點評臺”上。每點評一次,就能得到一個Q幣,看誰積累的Q幣最多,就能得到教師的小獎勵。另外,張貼習作的同學,如果能在其他同學的點評后進行修改,再張貼出來,讓其他同學點評,每修改一次,都可以得到一個Q幣。如此循環,學生的習作越改越好,點評的學生也越來越“點”到重點上。實驗后發現,學生熱情高漲,連班上寫作最差的同學也樂于參加這種方式的評價活動。
2. 循環小作文。統一一個本子,三天一循環。每次先由一個學生寫,具體要寫什么由自己決定,可以是日記,可以是童話,可以是一首小詩,可以是讀書心得,也可以是科幻作文等等。后面輪到的學生必須先認真閱讀前一位學生的小作文,并寫上自己對這篇文章的評價。如果剛開始不會評價,可以參考前面同學的評價,當然不能簡單“復制”,必須要有自己的見解。以此類推,久而久之,學生對“循環小作文本”充滿了期待。因為他們在別人的作文中看到了,原來作文就是寫生活中自己的事,寫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因為他們在別人的評價中看到了,原來得到別人的肯定是一件幸福的事,學會評價別人的作文也是一件快樂的事。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為了喚醒學生對習作的喜愛之情,教師應該將真情投入到對學生的習作評價中,喚醒學生被壓抑或還未開掘的習作熱情與興趣,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當學生對作文有了興趣,自然而然就會把寫作看作是一件快樂的事,寫作時大腦就會處于興奮狀態,使整個心理活動積極化。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曾營小學?搖?搖?搖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