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德英
為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小學生數學課前預習日益被大家所重視。合理有效的預習,可以拓展學生探究新知的時空;可以幫助學生掃清新知學習的障礙;可以縮短學生學習新知的心理距離;可以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如何提高小學生數學課前預習的有效性呢?
一、要求具體,目標明確
導致小學生數學預習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師對學生的預習常常是要求不具體,目標不明確。一些教師在布置學生預習時,常提出籠統、乏味的預習要求,使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無章可循”,只好粗糙、快速地瀏覽一遍,應付了事。事實上,學生帶著問題讀一遍教材比不帶問題讀五遍效果都要高。為了把學生的課前預習落到實處,教師必須提供簡單易行、具體明確的預習要求。
例如,在布置“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的預習中,筆者給學生提出了如下五個方面的具體要求:1. 讀:認真讀課本第75至76頁兩遍以上,在你認為重要的地方畫圈并適當作批注。2. 說:讀完之后,說一說你有哪些收獲?3. 想:想一想本節課新知(分數的基本性質)與之前學過的哪些知識聯系緊密?你認為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有什么作用?4. 問:通過預習,你還存在哪些疑問?5. 練:嘗試做課本第76頁“做一做”中的習題。
如此,教師對學生的預習從“讀、說、想、問、練”等五個方面(稱“五步預習法”)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使學生的預習有了具體的抓手,避免了預習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二、由扶到放,扶放結合
我們對低年級和高年級學生的預習要求不能一刀切,應該從簡單到復雜、由扶到放逐步進行。有的教師認為低年級的學生不具備預習的能力,因此忽略或干脆放棄讓學生預習。低年級的學生雖然學習能力比較弱,但此時卻是讓他們樹立預習意識,培養預習習慣的重要起始階段。因此,對他們的預習要求,教師可以降低到簡單的一至兩點。根據低年級學生好動愛玩的特征,結合教材以圖為主、圖文并茂的特點,再依據不同的課型內容,對他們的預習要求可以是在看書的基礎上,選擇“說一說”(看圖說圖意),“擺一擺”(數的認識與計算,讓學生擺小棒),“找一找”(圖形的認識,讓學生在課前走進生活,觀察物體形狀),“玩一玩”(如人民幣的認識,讓學生和家長在課前通過游戲熟悉人民幣)等預習形式。這樣,讓學生在課前接觸教材,初步感知新知,并在動手實踐中初步體驗新知,有助于學生初步學會獨立思考,慢慢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隨著年級的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不斷增強,對他們的預習要求可以慢慢提高。到了高年級,可以把上面提到的“讀、說、想、問、練”這“五步預習法”作為各種課型內容的常規預習要求,再根據不同課型內容補充一些具體的預習要求。另外,低年級的學生獨立學習能力較低,預習最好安排在課內進行,教師的指導不可缺少;對中年級學生的預習,可以課前、課內交錯進行;到了高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增強,預習習慣也初步養成,這時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進行獨立預習。
三、課型不同,方法各異
1. 在多形式閱讀中理解概念。
數學概念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學生在預習中如果以閱讀文本的方式快速瀏覽一遍,是讀不出其中精髓的。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預習中變換形式多讀幾遍,掌握閱讀的方法和技巧,從而幫助理解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1)圈畫批注閱讀。
為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可讓學生一邊閱讀,一邊圈畫(如將重點詞語畫上橫線、波浪線等)并做適當的批注。促使學生養成在讀書時動手、動腦、動口、動眼的習慣,閱讀效果會更好。
(2)咬文嚼字閱讀。
在數學概念預習環節,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對重點、關鍵詞語的理解進行閱讀。例如“倒數的認識”一課的預習中,教師引導學生找出關鍵詞語——“乘積”“1”“互為”等,通過對這些重點詞語的分析與推敲,學生明白了倒數是對兩個數而言,一個數不能說是倒數,而且這兩個數的乘積必須是1時,才有這種關系。從而深入理解倒數的意義。
(3)聯系對比閱讀。
許多數學概念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在預習中引導學生把聯系緊密的概念進行對比閱讀 ,使學生在閱讀中分析、比較概念間的聯系與區別,從而理解它們。就如在“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的預習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分數的基本性質與學過的哪些知識(商不變的性質)聯系緊密?并對它們進行對比閱讀,提出問題:“你有什么發現?”
(4)列舉事例閱讀。
數學概念是基于現實生活而抽象出來的,我們可以從生活中找到這些概念的生活原型。在數學概念的預習中,可以讓學生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概念,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數學概念。例如,在“銳角與鈍角”一課的預習中,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具有銳角與鈍角特點的例子,這樣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理解概念的過程。
2. 在嘗試練習中掌握算法。
在現行教材中,計算課在編排上是以例題的形式展示計算方法,這就為學生提供了預習的平臺。在預習中,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在初步感知算理算法的基礎上,嘗試進行習題計算。學生自主經歷計算過程,深入體驗算理算法,檢驗預習效果的優劣,感受預習成功的樂趣。因此,在計算課的預習中,布置學生閱讀教材后,可讓學生嘗試計算教材“做一做”中的習題,并讓學生思考:“你的計算方法與書本中例題的計算方法一樣嗎?你認為哪種方法更好?”鼓勵學生實現算法的多樣化。
3. 在動手操作中感受規律。
規律性知識,如果只靠在書本上讀讀看看、圈圈畫畫,學生是無法正確理解與掌握的。只有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在操作中感知、發現規律,這樣才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然而數學課堂上的動手操作環節,往往因為時間原因,在速度較慢的學生根本來不及完成時,就被教師“喊?!保瑒邮植僮魍蔀椤白哌^場”。如果把操作部分提前至預習環節,可以讓學生有更充足的時間去操作、探究與發現,也為課堂節約更多的時間給學生交流、展示,讓他們發現數學規律。
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一課的預習中,除布置常規預習要求外,再布置如下操作活動:①用1立方厘米的學具擺一個你喜歡的長方體,并記錄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②數一數長方體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③你猜想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有怎樣的關系?為什么?④再擺一個長方體驗證你的猜想是否正確。學生在擺、數、猜、再擺、再數的過程中,已經感受到了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的關系,對長方體體積公式的推導便是水到渠成。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小學生數學預習的習慣,努力提高小學生數學預習的有效性,讓數學課堂綻放更多的精彩、彰顯生命的活力,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實現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作者單位:福建省上杭縣實驗小學?搖?搖?搖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