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秀溪等
3月26日,作為全區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工作座談暨邊海防地區國防教育工作經驗交流會分會場,防城港市防城區那良鎮灘散小學迎來了自治區宣傳部、防城港市宣傳部等部門的領導。領導們親身體驗了該校聞名遐邇的“護界碑活動”,并給予了肯定和贊揚。
“護界碑活動”是防城區四大德育品牌之一。多年來,該城區始終把學生德育工作放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防城區區委書記莫小林告訴記者:“防城區地理位置比較特殊,既沿邊又沿海,還聚居著壯、瑤、京等19個少數民族。對外我們要樹立良好形象,對內我們要做好民族團結工作。這些延伸至教育方面,就要求我們在育人、立人上下功夫,培養人格健康、健全的學生。”據介紹,重視德育是防城區的優良傳統,但在過去“學校都是單打獨斗,不成規模、不成體系,核心不明、效果不顯”。有鑒于此,防城區于2008年對城區各學校的德育工作進行了梳理、整合,加大對學校各方面工作的資金、政策的支持力度,推進德育工作的常態化、規范化、系統化。
由于各學校的發展歷史及地理位置不同,各學校的實際情況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打造“德育品牌”之路上,防城區堅持常規、特色兩手抓:常規方面,該城區要求各學校充分挖掘學科教學的德育價值,課堂上通過實踐、練習、講解、游戲等方式,進行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品德教育;特色方面,該城區以片區為單位,按照“學校自主、全局把控、求同存異”的原則,積極打造沿邊、沿海、城區、山區4大“德育品牌區”,并使之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架構起區域德育體系。
灘散小學:開展護界碑活動,打好“愛國教育牌”
兩年前,防城港市防城區那良鎮灘散小學(以下簡稱灘散小學)六(1)班學生廖思宇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能見到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李源潮。回想起那一幕,她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李源潮爺爺那么和藹可親,他輕輕撫摸我們的頭,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我不會忘記李源潮爺爺的話。”
2013年10月11-13日,廖思宇作為“全國優秀少先隊員”前往北京參加表彰活動,受到了李源潮副主席的親切接見。
廖思宇的成長得益于灘散小學開展的“護界碑活動”。該校地理位置特殊,與越南隔河相望。作為“國門學校”,該校于2001年自發成立“假日護碑小隊”,開展“跟隨邊防軍叔叔共護界碑”體驗活動。通過“你說我說大家說”“界碑知識你知多少”“邊防軍叔叔為了誰”“界碑天天見”“爭當文明小使者”“護界碑我能行”6個小活動,讓學生懂得護界碑的知識和意義,并帶動家長、群眾也參與其中,形成了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氛圍。
“過去只是去清洗界碑、清除雜草,而且也只是五、六年級的學生參與。開始時學生很積極,但幾年之后就沒那么積極了。”灘散小學校長廖遠斌說。為此,該校圍繞“護界碑活動”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如“六一”兒童節,舉行“護界碑隊”老隊員告別儀式,給老隊員頒發榮譽證書,并由老隊員為新隊員講解護界碑的做法和分享收獲;“八一”建軍節,與邊防軍一起巡邏界碑,聽邊防軍講保衛祖國的故事。各年級也開展了相應的主題教育:一年級開展“我們家鄉多美好”教育,通過聽、看、說感受家鄉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愛家之情;二年級開展“祖國祖國了不起”教育,讓學生收集祖國壯麗山河的圖片、欣賞贊頌祖國的歌曲等,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豐富的活動,讓灘散小學的師生愛上了“護界碑活動”,一屆又一屆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傳承和延續著護界碑的精神。該校六(1)班學生鄭德逸告訴記者,這個學期結束后,他就要告別“護界碑隊”了,心里非常不舍,“我在護界碑活動中學到了很多東西,鍛煉了自己承受挫折和溝通交流的能力,更收獲了深厚的友誼”。
在防城區教育局的引導下,灘散小學還通過媒體、墻報、標語、發宣傳單等方式為“護界碑活動”造聲勢,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防城港市邊境一線的20多所學校紛紛效仿該校的做法,開展了符合校情的“護界碑活動”。凌宗民局長笑稱:“這是當地教育界的‘蝴蝶效應。”
江山中心校:保護紅樹林,打好“環保教育牌”
“紅樹,俗稱‘海欖,有海桑、紅欖、木欖、海漆等70多個品種。它是凈化海水的‘加速器、氣候的‘調節劑、防風固土的‘衛士,更是一道保護沿海居民生命財產的天然屏障……”防城港市防城區江山鄉中心小學(以下簡稱江山中心校)六(2)班學生譚秋華如數家珍般向記者介紹紅樹林。
1989年,因周邊群眾的過度砍伐,江山鄉一帶的紅樹林遭到嚴重破壞,面積逐年縮減,因海浪沖擊而造成財產損失的事故時有發生。時任江山中心校少先隊總輔導員的唐上強有感于此,便提出了成立“紅領巾護林隊”的設想,得到全體師生的一致贊同。不久之后,該校“紅領巾紅樹林防護林帶”“紅領巾勞動實踐基地”建立起來了,護林行動由此開始。
工作中,江山中心校安排了專門教師,為學生講解有關紅樹林的知識;開設《我愛海洋》校本課程,在學科教學中也滲透了紅樹林防護知識的教學;組織“小記者團”深入沿海村莊進行采訪,收集相關資料、印發宣傳資料,號召全體學生開展“環保進家庭”“環保進社區”活動;利用海洋物產、潭蓬古運河、新石器時代的亞婆山貝丘遺址等資源,開展“三色教育”——綠色教育、藍色教育和紅色教育……26年來,防城區教育局給予了資金支持,幫助該校擴種了紅樹3 000多畝。目前,該校的護林活動影響逐漸擴大,受到國內各大媒體和聯合國環境署、世界環境基金會的關注。
“榮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這個活動能鍛煉人、培養人。”該校校長李日君說。該校的“全國十佳少先隊員”裴鐵威原本是一個性格內向的學生,他曾經的班主任凌艷娟說:“鐵威是在護林活動中成長起來的。種紅樹的時候,他不怕累、不怕臟,干活認真,種得最好,老師和同學都對他刮目相看。漸漸地,他變得開朗起來了。護林活動鍛煉了孩子們堅強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防城區二小:解除煩惱助成長,打好“心理教育牌”endprint
防城港市防城區第二小學(以下簡稱防城區二小)包童(化名)身有殘疾,加上父母忙于生計很少關注他,因此性格比較孤僻。班主任陳彩燕看在眼里疼在心上:“這孩子整天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敢出來,我心里很難受。”可如何幫助他?剛開始陳彩燕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一次,陳彩燕看到包童一個人在操場上玩乒乓球,這激發了她的靈感。于是,她舉辦了班級乒乓球大賽,鼓勵包童積極參賽。包童在比賽中一顯身手,拿了第一名。此后,乒乓球成了包童和同學熟絡起來的載體,從中他找回了自信。2014年,包童獲得了“防城港市十佳海疆好少年”稱號。
包童的改變在防城區二小絕非個案。十年來,該校通過“解除煩惱,找回快樂”系列活動,累計為65 700余名學生解決了心理問題,讓學生快樂生活、快樂學習。“現在,獨生子女、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多,由于種種原因,這些孩子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問題。我們曾做過一個全校性的心理健康調查,數據顯示,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比例高達85%。而事實上,這個數據可能會更高。”該校校長李清華告訴記者。
面對如此嚴峻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防城區二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5年組建了“解煩惱”志愿服務隊,利用解煩惱信箱、“快樂成長”活動室和“成長無煩惱”板報三大“陣地”,通過解煩問答會、“師生結對幫幫幫”、解煩家庭專訪行、知心家長講座等11種方法,為學生解除學習、家庭、生理等方面的困惑、苦惱。
十年來,防城區二小的“解煩惱活動”收效顯著,不僅為學生解開了心鎖、帶來了快樂,還培養了一批“小小心理輔導員”。五(2)班學生鐘元英是班里的“優秀心理輔導員”。可在四年級時,她自己也有一些心理問題:“學校—家”二點一線的生活,每天不是寫作業就是吃飯、睡覺,感覺這樣的生活很無聊、很沒有意義。在心理輔導教師的疏導下,她開始學養花、學民歌、學寫作,生活一點點豐富起來,還找到了一套有效的心理調節方法。如今,她在班里“推廣”這套方法,幫助不少同學解決了煩惱。
防城區二小的“解煩惱活動”產生了“磁效應”,吸引了不少區內外學校前來觀摩學習,學校也因此贏得了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示范基地、全國少年兒童平安行動示范學校、全國紅旗大隊、全國雛鷹大隊、自治區文明學校、自治區紅領巾示范學校、自治區德育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
米豐小學:“紅旗”護歸程,打好“安全教育牌”
1996年的一天,防城港市防城區大菉鎮米豐小學(以下簡稱米豐小學)的一名學生在上學途中,擅自到江上劃竹筏,那時大雨剛過,江水暴漲,該生被大水沖落江中,幸得路過的村民發現并合力救起。
“因為我們這里地處靠海山區,溪流較多,學生的安全問題很嚴峻。”米豐小學校長廖振瑋說。為此,該校于1997年組建了“紅旗歸程隊”,每個小隊安排一名輔導教師,并由高年級學生擔任正、副隊長和旗手。每天上學,隊員們在指定的地點集合,隊長清點人數,并對缺席隊員及缺席的原因做好記錄,到校后向輔導教師匯報;每天中午、下午放學,各小隊先在操場列隊,校長或值周教師進行相關安全教育后,由各隊隊長帶領隊員離校回家,隊長要保證每一名隊員都安全到家。
“紅旗歸程隊”不僅保障了學生的安全,也鍛煉了學生的應變能力。采訪中,米豐小學教導處主任劉鈞鵬說起一個在當地廣為流傳的故事。2009年6月的一天,上學途中的那棍小隊正要趟過一條小溪,可由于突下暴雨溪水猛漲。該隊隊長唐國銘見此危險情形,果斷阻止了未過溪的隊員,并讓已過溪的隊員繼續前往學校,把情況報告給老師,自己則帶著未過溪的隊員原路返回,避免了事故的發生。
2010年秋季學期,防城區推廣了米豐小學的經驗和做法,大菉鎮全鎮19所小學紛紛組建了“紅旗歸程隊”,一面面紅旗飄揚在學生歸家的路上,守護著學生的安全。2014年,米豐小學又把國學經典教育融入到活動中,要求各隊隊員在上下學途中一起誦讀國學經典。六年級的廖紀暉是子罕隊的隊長,他經常和隊員們一起誦讀《子罕篇》,他告訴記者:“有了‘經典誦讀活動以后,那些平時比較調皮的隊員都變得聽話了,大家都認認真真誦讀,整個路程都是很快樂的。”
……
防城港市防城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凌宗民說:“如今,我們每一個片區都有一所領頭學校,我們首先集中力量建設好領頭學校,然后組織片區學校到領頭學校參觀學習,并定期組織領頭學校的團隊到片區學校進行培訓,充分發揮領頭學校的示范引領作用。”通過城區教育局的統一協調,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加入到片區隊伍中,如與灘散小學情況類似的防城港市防城區那良鎮南里小學開展了“邊境哨所一日體驗”活動,防城港市防城區那良鎮民生小學開展了“爭當護碑愛國好少年‘三個一”活動,防城港市防城區那良鎮范河小學開展了“護界碑好少年”活動,防城港市防城區那良鎮里火小學開展了“五語護碑我能行”活動……
在城區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防城區的德育工作經歷了從一校到片區、從常規到特色、從傳統到現代化的過程,德育體系越來越完善,逐漸形成了“品牌效應”。今后,防城區將在鞏固既有成績的基礎上,努力尋求新的突破。“唯有不斷改變,只有持續創新,我們的工作靈感才會源源不斷,我們的發展道路才會越走越寬。”凌宗民局長說。
(責編 黃雯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