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麗
中午放學,我交待學生下午的剪紙課務必帶小剪刀來。由于學生年齡小,考慮到安全與便攜,我反復提醒他們要帶小剪刀。
下午上課,當我詢問學生有沒有帶小剪刀來時,他們紛紛揚起手中的小剪刀。透過一雙雙高舉的小手,我看到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王超耷拉著腦袋趴在桌子上,一聲不吭。我以為他忘記帶小剪刀來了,便問:“咱們班有沒有哪個大馬虎忘記帶小剪刀來了呢?”學生紛紛扭頭看向王超,他的同桌更是激動地站了起來,大聲說王超不聽老師的話,帶來了一把大剪刀。王超聽到同桌打他的小報告,瞪了同桌一眼。
王超是班上“最不聽話”的學生。剛入學那段時間,我試圖糾正他的一些不良言行,可是無論怎么引導,他就是不聽。由于班額大,我在管理班級時有些力不從心,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想著放棄他算了。可是轉念一想:孩子是家長的希望,我是老師,怎能放棄他們呢?可是今天,王超又將我的話當成了耳邊風,我對他真的很失望。我決定暫時不理會他,轉身對著黑板板書。就在轉身時,我發現王超將一邊臉擱在桌面上,眼睛直直地盯著天花板。頓時,我覺得自己有些不近人情了,畢竟他才7歲。
我走到王超面前,攤開雙手,讓他把大剪刀給我。他猶豫了一下,從課桌抽屜里掏出一把鋒利的大剪刀。他把剪刀從右手換到左手,將剪刀手柄對著我遞過來。王超的這個小舉動,令我十分感動。我給學生們上過無數節剪紙課,可是在我需要剪刀時,他們都毫無例外地把剪刀的尖頭朝著我遞過來,從來沒有哪個學生把剪刀手柄的那端對著我遞過來,王超是第一個。
我快速走到講桌前,放下那把大剪刀,把自己的小剪刀遞給王超。同學們很驚訝,紛紛議論為什么王超拿了把大剪刀竟然不挨批評,老師還借自己的剪刀給他用。我看了一眼王超,他正得意地亮出手里的小剪刀,朝同桌擠眉弄眼。
上周的剪紙課我要求學生剪一幅心形圖,有個學生剪了一幅大的心形圖,上面還畫了一些花花綠綠的房子,圖形不對稱不說,關鍵是一點美感也沒有。我擰著眉頭問:“這是誰的作品呀?”學生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搖搖頭。此時,王超站了起來,說:“這是我剪的心形圖。媽媽的心是大的,我的心是小的,我和媽媽的心永遠連在一起。”我怔了一下,原來如此!學生的心就是這樣的簡單明了,而我卻喜歡站在成人的角度解讀他們的作品,看來我錯了。于是,我對學生們說:“王超的剪紙雖然不太符合要求,但是卻滿含心意,很有創意。”說完,我微笑著看向王超,鼓勵他繼續努力。
在這節剪紙課里,王超表現積極,剪出來的圖形也越來越符合教材的要求。下課鈴響了,我拿著教具走出教室。剛出教室門口,我便想起王超的大剪刀還在手上,于是轉身返回教室。正當我要叫王超時,發現他正拿著笤帚打掃滿是碎紙的地面……
王超平時的表現確實令我很失望,可是一節剪紙課,讓我看到了一個懂禮貌、有愛心的王超,而一個轉身的距離,又讓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王超,一個有責任感的王超。感動之余,我內心充滿愧疚——因為賭氣,我差點放棄了他。或許,對待像王超這樣的學生,我過于主觀了,其實他們并不是不好,只是我缺乏發現美的眼睛罷了。
(責編 歐孔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