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朝暉
據媒體報道,有全國人大代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學的行政級別固然強化了行政化傾向,但并非去掉了行政級別,就去掉了行政化。去行政化的核心是行政管理隊伍要樹立為誰服務的觀念,這涉及管理方式、組織架構、崗位職責、任務目標等很多問題,需要認真梳理和改進。從長遠看,中國大學的管理體系要更加專業化和職業化。高校去行政化是近幾年的一個教育熱點,如何準確理解去行政化的內涵?高校行政部門應當為什么服務?這是必須厘清的問題。
去行政化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大學的發展,促使大學生成人成才。
任何一種決策或制度的產生,我們首先要弄明白為誰服務的問題,即改革的服務對象一定要清晰。高校去行政化,也應遵循同樣的邏輯,即我們為誰去行政化。
眾所周知,在高校諸多的利益相關者中,學生無疑是核心,其次是教師,再就是學校管理和后勤人員以及學生家長、校友、社會、政府等。可以說,高校去行政化,就是為這些利益相關者去行政化,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大學的發展,促使大學生成人成才。
當然,這里有一個前提,那便是去行政化符合大學發展的規律,符合學術發展的訴求。追溯歷史,從大學發展的角度來看,無論是中世紀的大學,還是近代的大學,學術始終是大學的根基,大學的主要使命和責任就是探求新知,尋找真理,傳承知識。其實,大學行政管理是20世紀初,現代大學發展到一定數量和規模才出現的,行政人員從教師中分化出來,實際上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學術和教學工作。行政管理的出現,有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即便到了現在,行政依然是高校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行政化的出現,卻嚴重影響了大學生態。
筆者以為,目前我國高校去行政化不僅具有必要性,而且非常迫切。從行政化的表征來看,就是行政凌駕于學術之上,過度干擾高校學術自由。那么,去行政化就是改變這樣一種狀態,讓行政服務學術,讓高?;貧w學術。
在高校行政化的背景下,行政成了主導,學術反而淪為次要。稍有常識的人都清楚,學術才是大學的根本,行政只是輔助手段。北大老校長蔡元培先生曾對大學有個深刻的闡釋:“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并提出了“學術自由,兼容并包”。
可以說,從事教育的人,尤其是高校管理者,沒有幾個人不知道大學的本位所在,更明白教學、學術和行政孰輕孰重。但從現實情況來看,通常學術和行政交叉在一起,和個人或學校獲取資源綁定在一起,讓去行政化變得相當復雜,不僅關系個人名利,甚至關乎高校的發展。可以說,大學管理者同樣是學校的利益相關者。許多人在做教師時,對大學行政化嫉惡如仇,然而一旦轉為行政崗,一不小心就成了自己曾經厭惡的人。社會輿論提了許久的“去行政化”,學術界也進行了研究,教育主管部門也多次強調,但為何去不掉呢?癥結可能就在于此,即在利益面前“忘記了為何而出發”。
總之,對于高校去行政化,不僅要厘清為什么的問題,更要厘清為誰的問題。要始終記著我們為何出發,為誰出發?筆者想起章開沅先生去年初請辭資深教授時的表態,“自己是既得利益者,要革自己的命?!彼倪@種壯士斷腕的情懷,讓人不禁肅然。也許,唯有如此,在構建高等教育現代化治理體系的進程中,我們才能讓大學回歸學術本位。
(選自《中國教育報》2015年03月11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