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霞
一 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實施背景
根據我國的國情,教育部先后實施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和“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本文將三個卓越教育培養計劃統稱為“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人才的培養是通過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建立高等學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機制等全新方式來培養新一代的人才。
(一)“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實施背景
為了早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黨中央、國務院先后作出了“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等重大戰略決策,這迫切需要高等工程教育進行改革,以適應國家的要求。[1]為貫徹落實黨的這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2007年,教育部以清華大學等10所高校為試點,開展工程教育改革,進而提出了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對卓越工程師培養理念、標準、模式等進行改革,取得了豐厚的成果。在總結試點高校經驗的基礎上,2010年6月,教育部正式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實施背景
隨著“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提出,近年來,我國開設法學本科教育的高校數量不斷增加,高等法學學科課程設計也不斷趨于合理,高等法學教育體系更是趨于完善,培養出了一大批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所急需的優秀法律人才。黨的“十八大”召開后,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程不斷加快,我國的高等法學教育還不能完全滿足國家法治建設的需要,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相對單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還不夠深入,高校教育理念、教學內容等滯后于司法實踐,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培養不足。[2]面對上述困境,2011年12月,教育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政法委員會決定共同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三)“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實施背景
黨的“十八大”高度重視民生問題,研究部署了諸項措施來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以及國務院關于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強化醫學人才在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中的首要地位,遵循醫學教育規律,重視醫學人才的成長,基于我國國情和國際經驗,以創新體制機制為關鍵,以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為核心,以解決當前突出問題為重點,提升我國醫學學科的教育水平,提升我國醫學人才的培養水平,提升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服務水平。[3]2012年5月,教育部、衛生部共同實施了“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
二 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實施的過程
(一)“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的過程——以清華大學為例
清華大學被譽為“紅色工程師搖籃”,是教育部批準的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單位之一。在實施卓越計劃時,清華大學堅持以“以人為本、求實創新、整合培養、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為基礎,繼續強化“厚基礎、重實踐、求創新”的人才培養特色,著力提高工程教育質量,致力于培養“研究型、管理型、創新型、國際型”等多類型的卓越工程人才。在本科階段采取“3+1”應用設計工程師培養模式,累計三年在學校學習,累計一年在企業學習以及做畢業設計,實行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在整個培養過程中,實行學校、企業雙導師指導模式,由校內具有工程實踐經驗的導師與企業的業務水平高、管理能力強、責任心強的人員聯合指導。[4]
(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實施的過程——以中國政法大學為例
中國政法大學被譽為“共和國政法干部搖籃”,在“卓越計劃”中被教育部批準為“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和“西部基層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在實施卓越計劃時,中國政法大學堅持以價值觀和人文素質養成為基點,以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核心,以實踐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培養為重點,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拔尖創新人才。全面實施以“跨專業、跨學位、跨學校、跨國家”為主要內容的“四跨”人才培養模式,推進“雙專業雙學位制度”,試行“六年融貫式人才培養模式”、國內名校交流與國際名校交流培養模式,著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5]
(三)“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實施的過程——以首都醫科大學為例
首都醫科大學擁有19所附屬醫院,是教育部、衛生部批準的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之一,同時承擔“拔尖創新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五年制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和“‘3+2三年制專科臨床醫學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等項目。在實施卓越計劃時,首都醫科大學堅持“頂天立地”的人才培養理念,開創了多方位的人才培養新格局。同時還密切關注醫療體制的改革,讓醫療教育為醫療體制改革服務。針對人才培養模式單一的問題,該校采取了有區別的培養模式,第一,依托教育部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區進行醫學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第二,大力進行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第三,積極進行農村基層醫學人才培養;第四,積極參與畢業后教育,培養了一大批全科醫師。[6]
(四)卓越人才培養過程的共通之處
通過比較清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首都醫科大學等三所代表性高校的卓越人才培養過程,我們發現,其共通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指導思想方面,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理論指導,以素質教育為主題,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立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著力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第二,在培養目標方面,無論是卓越工程師、醫生,還是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培養符合中國國情,適應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需要的一批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質量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第三,在培養模式方面,卓越人才的培養與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顯著區別就是強調實踐,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模式采用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為校內學習和企業學習兩個培養階段,卓越法律人才采取高校與實務部門聯合培養的方式,卓越醫師采取“5+3”全科醫師培養的模式。這三種不同的模式產生了一個共同的效果,把理論知識與專業實踐相結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經過實踐歷練的學生可以把僵化的課本知識內化為創造價值的能力。endprint
三 從卓越人才培養到實現高等教育的改革
(一)人文素質——高等教育理念的靈魂
人文素質在高等教育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而當前在單一的專業教育觀和功利主義教育觀的影響下,高校人文精神大面積缺失,導致許多大學生人文素質低下,社會責任感不足,對物質享受過分追求,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人文素質的低下會限制學生的創造能力,錢學森先生曾指出,他在科學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時候不僅學習科學,也學習藝術,培養了全面的素質因而思路開闊。”[7]培養卓越型、創造型人才是一個綜合性的工作,高校應該樹立人文與科學融合的教育理念,以人為本,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培養,將人文知識內化為學生的人文素質。
(二)實踐能力——高等教育理念的精髓
當前高等教育與產業界的關系越來越密切,要變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為“產、學、研”相結合的思想。高等教育在課堂教育和科學研究兩種功能的基礎上,還要加強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工作,把課堂教學、科學研究、課外實踐、產品生產與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科學研究與社會實踐。[8]促使企業與高校之間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的就業難問題。
(三)創新思維——高等教育理念的核心
我國傳統的高等教育理念在內容上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主張同一模式,忽視個性培養;二是注重專才培養,忽視全才養成;三是強調繼承性教育,忽視創造性的培養。顯然,傳統的人才理念與當前我國的人才需求理念是完全相悖的。[9]高校要突破傳統模式下的單一性人才培養理念,培養創新型的人才,具體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第一,從生源抓起,改革招生模式,積極推進高校和中學相銜接。高校可與全國優秀中學建立“大學中學聯盟”,選派學科優秀教師和杰出學生代表進聯盟中學,通過開展“大學專業”等主題講座和組織學生參與高校知識競賽等方式,為中學更好的了解大學,提高綜合素質提供幫助,也為高校“不拘一格選人才”創造更好條件;第二,探索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通過自主選拔錄取試點工作,積極探索高水平大學聯考,為考生提供多次選擇的機會,而不是通過一次的高考就決定學生上大學的命運。
(四)國際視野——高等教育理念的關鍵
我國的高等教育改革應該具備國際視野,借鑒國外發展高等教育的一些經驗與理念,但不是簡單地照搬西方發達國家的標準、體制與體系,要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構建屬于自己的高等教育文化,構建滿足我國各方面需求的高等教育體系。以美國為例,其在高等教育中所融入的以法治、誠信為基礎的價值觀教育就值得我們借鑒。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0/201102/115066.html.
[2]教育部,中央政法委.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E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75/201204/xxgk_134451.html.
[3]教育部,衛生部.教育部、衛生部關于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953/201404/166952.html.
[4]清華大學教務處.清華大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EB/OL].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jwc/ 7345.html.
[5]張桂林.加大協同創新力度造就卓越法律人才[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s6555/201206/137899.html.
6]新華網.首都醫大人才培養過程中堅持“頂天立地”培養理念[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7/22/c_121706094.htm.
[7]溫家寶總理與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談教育問題[J].西安
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3).
[8]羅宏斌.高等教育新理念的探討[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5(6).
[9]徐佳明.試論高校教育理念創新[J].繼續教育研究,200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