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剛 劉傳俊 許天穎
當前,社會環境日趨復雜,同時,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的過程中,高校內部環境也不斷發生著變化。高校突發事件頻繁發生,而這些突發事件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大眾、輿論媒體、網民等都高度關注的熱點話題,因此,構建完善的高校突發事件輿情應對機制,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 高校突發事件的所指
高校突發事件是指在高校內部突然發生的,以高校學生為主體,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為轉移的,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影響學校教學、科研、生活秩序,擾亂高校安全穩定局面,必須采取措施及時處置的危險、緊急事件。[1]
高校突發事件可分為:安全事故(火災、公用設施故障、建筑物倒塌、師生集體活動中發生的擠踩壓傷、交通事故等)、公共衛生事件(食物中毒、傳染性疾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群體性事件(鬧事、非組織政治活動等)、影響重大的治安案件、師生非正常死亡、自然災害事故(洪水、臺風、山體滑坡、破壞性地震等)。
二 高校突發事件輿情傳播特點
1 輿情傳播速度加快
教育事業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大眾密切關注和討論的熱點話題,任何突發事件的發生,都會引來普通民眾以及媒體的快速關注。同時,隨著智能手機以及微信、微博等自媒體使用在大學生中的逐漸普及,在校大學生通過分享、轉載和評論事件,成為網絡輿情的主要生成力量、推動發展力量,從而快速引發輿情傳播的“漣漪效應”,使得輿情信息在極短的時間內擴展到社會的各個角落。2012年,南京某高校一學生不慎墜樓摔傷,這一事件不僅當晚迅速在校園傳播,而且迅速引發學生為情自殺、因無法取得畢業證和學位證而自殺等諸多負面傳聞。
2 輿情傳播表達泛化
高校突發事件的誘發因素具有多元性和復雜性,只要是高校師生廣泛關注、與他們切身利益相關的事件或熱點問題,都有可能成為高校突發事件的誘因,這也直接導致后期輿情傳播表達過程中的泛化現象。高校突發事件輿情的泛化主要表現為隨著高校突發事件輿情的演化,輿情議題、輿情指向、輿情表達等在內容、范疇、深度上的擴散[2]。在2010年3月發生的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書記車軋女記者事件中,武漢人被部分網友稱為“地痞流氓”,這就是典型的輿情指向泛化現象。
3 輿情傳播后果嚴重
高校突發事件本身的危害性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對事件當事人的身心健康和財產安全,甚至生命安全帶來影響,嚴重的將對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造成危害,對學校帶來財產損失和聲譽上的不良影響以及對整個社會的穩定帶來極大的危害。而若處理不好,突發事件的輿情傳播則有可能進一步加大突發事件的后果危害性。2010年,“河北大學李剛門”事件不僅對涉事相關人員,更對河北大學,甚至整個社會的穩定帶來了傷害。
4 輿情傳播影響長久
高校突發事件的爆發,以及輿情的廣泛傳播不僅給事件當事人帶來身心影響,對周邊的同學、朋友和家人也將產生思想和心理上的深刻影響,這些突發事件也將影響到學校在公眾面前的社會形象和未來發展。更為嚴重的是,這些事件隨時都有可能因為類似事件的發生而被重新提起或者大幅發酵。2013年,因復旦大學研究生室友投毒案,“清華大學女生鉈中毒案18年未破”長期占據了輿論的熱點位置。
三 高校突發事件輿情應對存在的問題
高校突發事件誘因的不斷豐富、新媒體在校園的快速發展,這些都對高校應對突發事件輿情帶來不斷的挑戰,雖然高校也在不斷調整和改變應對策略和方法,但時至今日,高校突發事件輿情應對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1 缺乏先進的輿情應對觀念
目前,大部分高校對突發事件的處理重心普遍集中在事件本身的處理和應對階段,而對于輿論的應對采取不管不問或者很少過問的態度,這極易對突發事件本身的處理帶來更大難度。而對于網絡上面出現的負面信息或者反面言論,很少能夠做到及時正面回應,這反而容易使矛盾進一步激化。此外,高校校園媒體過度重視其宣傳功能,忽視了育人功能。主要著重于會議報道、領導活動、動態信息的傳遞,僅僅停留在輿論育人的表面,不利于強化大學生的政治敏銳性和新聞分析判斷能力,進而影響到正向校園輿論的形成[3]。
2 缺乏完善的輿情應對方案
通過對南京10所院校的問卷調研與走訪來看,目前,各高校對突發事件的應對控制都比較重視,基本都成立了相關組織,制定了突發事件處理方案以及“火災應急”“衛生防疫”“群體事件”等分預案,但是只有3所院校制定了相關輿情應對方案,其他高校則只是在方案中捎帶提及。
3 缺乏完備的輿情應對隊伍
通過調研發現,因此,目前各高校對突發事件的輿情應對基本上靠宣傳部工作人員的“單打獨斗”。即使在突發事件發生的時候,學校會成立相關工作小組,完善輿情的應對,但是在事件處置之后,也就隨之解散了。另一方面,目前,輿情應對工作人員的水平與能力也參差不齊,通過調研發現,只有30%的工作人員接受過相關專門培訓,但即使這樣,卻基本沒有演練的機會,更缺乏專業的指導。
四 完善的高校突發事件輿情應對機制的構建
1 輿情匯集機制
輿情匯集機制是整個輿情應對工作的基礎,其運行的順利與否直接決定整個回應機制的效果,也決定著能否成功消解網絡輿情[4]。
輿情匯集的主要工作就是關注和搜集各類媒體上的信息和評論。事發高校內部師生員工對于事件本身的態度和意見也是信息匯集的重要部分。在輿情匯集過程中,除了關注從傳統媒體中匯集輿情,更要高度重視新媒體的重要窗口作用,關注校園論壇、百度貼吧、新聞跟帖、師生個人微博等涉及的有關重要、敏感和熱點信息,將其匯集整理,從而及時、完整、準確地了解輿情,把握民意。
2 輿情評估機制
輿情的評估以輿情匯集所搜集到的信息為依據。對搜集到的信息要進行分類、提取關鍵詞、形成數據,對輿情危機進行評估,既可采用定性方法,也可采用定量方法。常用的定性方法,如頭腦風暴法及德爾菲法;常用的定量方法,如美國學者史蒂文·芬克在1986年提出的危機晴雨表[5]。對已有的主要議題和熱點評論進行分析,總結出媒體和網民關注的焦點,找到解決方法以消解網絡輿情的關鍵癥結所在。
3 信息發布機制
根據里杰斯特的危機“3T”處理法,在突發事件后的黃金時間內,相關單位若快速反應,通過官方信息發布渠道與媒體、公眾進行溝通,則能快速擁有輿論主動權。因此,高校在輿情匯集與評估的基礎上,應及時發布正確信息以引導輿情。
信息的發布一方面可以借助地方政府以及官方媒體的力量,以達到信息發布的權威性;同時,也可以充分調動學校內部的積極力量尤其是學生群體參與到實施中來。高校學生的愛校熱情在事件的處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活躍于各大網絡論壇的學生群體能夠及時發現事件信息并及時進行回應,他們的自組織回應能夠使信息具有可信性和易接受性。學生群體的參與甚至能夠直接消解正在形成中的網絡輿情。
4 事件反饋機制
對于突發事件輿情應對效果的反饋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社會大眾、媒體等對突發事件以及高校的看法或評論。對于效果的考察主要依據媒體對事件的報道量和網絡論壇帖子的數量以及網民對于相關新聞的評論數目是否有所增加。當三者沒有增加反而呈現下降的趨勢時則說明輿情應對效果較好。另一方面則要積極平復突發事件對高校師生的價值認同和高校歸屬感造成的損傷。因此,在這一階段,學校可通過與友好媒體合作策劃公關活動來提高學校的社會影響力,也可增強師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參考文獻
[1]趙治.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演變過程及應對策略[J].北京教育,2010(10) :30-31.
[2]陳強.等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泛化現象研究[J].情報雜志,2011(5):6-9.
[3]曠曉霞.基于校園媒體平臺下高校輿情工作探究[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11(3):99-102.
[4]陳謙,陳強.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回應機制研究[J].現代情報,2012(2):142-146.
[5]Steven Fink.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visi-ble[M].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1986:1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