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栩 張宗義 劉薇薇 朱建新 張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對拔尖創新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不僅在國家建設發展還是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已經顯露無疑,拔尖創新人才的數量和質量也成為了大學展現實力的一個重要指標。我國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對本科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從現代社會發展趨勢來看,其中存在某些思想觀念明顯地顯示出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嚴重阻礙了本科生拔尖創新教育的形成和發展。因此,應對傳統文化對本科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利弊,本文對傳統文化以及本科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研究,使二者相互適應、相互促進。
一 傳統文化和本科生拔尖創新人才培育的概述
(一)傳統文化
傳統指歷史沿傳而來的思想、道德、風俗、藝術、制度、習慣等。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我國傳統文化是指在中國歷史中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它有著悠久歷史,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集體勞動和智慧的結晶。
(二)我國本科生拔尖創新人才培育現狀
1 理論基礎介紹
拔尖創新人才是在各個領域特別是科學、技術和管理領域,有強烈的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為國家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在我國特別是在世界領先的帶頭人和杰出人才[1]。國內關于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理論研究中,是從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觀念、培養的途徑、培養的機制、培養的體系等方面來探討的。對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一些研究專家學者提出了我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并論述了我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抓住機遇,完善我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而從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與制度進行研究,關于創新人才的培養方案,部分專家認為不同類型的高校在培養創新型人才中都賦有歷史使命。大學階段只是為培養和造就創新型人才打基礎,大學的畢業生只是創新人才的“毛胚”,真正能否成為創新型人才還要在生產與社會實踐活動中去完成。
2 基本現狀
我國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起步于1978 年中國科技大學創辦少年班,我國高校一直沒有停止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從“少年班”到“混合班”再到“聯合班”“創新班”等各時期和各種形式的探索,我國高校在本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上已經有了基本的雛形。實驗班模式的寬口徑、基于大類平臺培養方式、小班教學、名師授課,導師制度等管理模式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提供了很大幫助,取得的這些經驗是值得推廣的。
(三)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教育在文化方面的缺失
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只針對高校人才的培養,畢業生可以說是一個各類拔尖創新人才的雛形,但是他們的性格與天性已經基本定型。我們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成長,形成自己獨特的價值觀。而國外發達國家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針對于本國的文化形成獨特的培養模式。當今各高校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在模式方面創新較少,不是沿用已有的體系就是照搬國外高校的流程,沒有根據本國的文化的創新。本科學生是可以適應新的模式和體系,但是大學四年,對于在長期應試教育熏陶下的學生來說,新入大學,需要較長時間的適應期,終究無法發揮出他們最大的能量。如果要加上研究生和博士生時期的話,但這會因為時間太長和經濟壓力而失去大部分學生。如果沒有與之相適應的培養方式,這不僅有礙于其創新思維成型,也很有可能讓這些優異學生誤入歧途,迷戀于各種誘惑當中無法自拔。
此外,目前我國官本位的思想色彩十分濃重。不顧科學客觀規律,還存在著依賴簡單行政命令辦事的情況。與此同時,許多優秀的人才都去做官,能夠持之以恒,真正安下心來潛心做研究的人非常少,這些都嚴重阻礙了創新人才的成長。雖說體制是死的人是活的,但不要僅僅讓學生去適應拔尖創新人才的模式,也要做到培養體制去順應大學生。做到人是活的,體制也是活的。
二 我國傳統文化對本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影響
本科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問題跟我國傳統文化有密切聯系,其中既有積極的影響同時也存在消極的影響。例如我國自古就有尊師重教的傳統,這是華夏文明及優良民族傳統的一種表現,有著積極的意義,有利于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但在該思想的影響下,我國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與教師辯論能力受到一定程度上的約束,甚至是限制。對于培養本科生拔尖創新人才來講,傳統文化其限制性更加明顯。傳統文化中封閉保守的心理有礙于學生開放、創新思想的培養。
(一)傳統文化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教育的有利影響
我國傳統文化中也不乏有創新的元素,學思結合、溫故知新是反映我國特有的思維方式和創新路徑。大教育家孔子論及如何為學時,就提出了很多針對性的創新方法。其中學思結合、溫故知新的方法對我國傳統創新有重要的影響。[2]
如果說學思結合是創新的途徑,那么溫故而知新就是創新的目的。溫故而知新不僅是孔子對人類認識世界的認識論的概念和方法論的總結,還是中國習慣于傳統基礎上創新,創新后不拋棄傳統有著密切的關聯。中國傳統文化在創新方面的中國特色,就集中體現于我們的創新在傳統進行因循損益基礎上的創新,而創新之后并不拋棄傳統。創新來源于傳統,卻又高于傳統。
(二)傳統文化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教育的不利影響
1 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限制拔尖創新人才創新思維
(1)我國傳統文化的功利思想和日用倫理的實用主義限制拔尖創新人才創新思維的形成[3]。中國傳統文化中功利思想即“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是因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學而優則仕”或“揚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功利思想不僅限制拔尖創新人才創新思維的發展,而且極易讓學生形成功利心態,只顧及一方面而忽略全面性的發展和個性發展,最終很難成為拔尖創新人才。 中國人骨子里的倫理實用主義被證明是不利于科學發展的,因為這種日用倫理實用主義缺乏為追求永恒價值目標而把短暫人生化為人類文明系列的磊落胸懷,容易導致短期行為。endprint
(2)我國傳統文化當中“大一統”的群體原則不利于個體獨立意識、個性意識和品質的培養[4]。“重群體,輕個人”,強化共性,削弱個性,表現在文化心理上為“尚同”,使得國人喜歡隨大流,“人云亦云”,強調事事劃一,不鼓勵獨特。而創新是突破,突破原有的方法、規律限制,從而涌現新的方法和思路。并且在這種傳統文化影響下的家庭教育致使孩子養成聽話、順從的性格,而獨立性較差,自立能力不強,怕吃苦,依賴性強,這些特點與拔尖創新人才的要求相差甚遠。
(3)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和“知足常樂”思想,不利于競爭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的培養[5]。中國人強調和平解決矛盾時的中庸之道,有著促進社會穩定和人際交往的積極意義,但是這不利于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培養。競爭是激發人的創新意識的重要條件,我國傳統的中庸之道是不鼓勵競爭。朱熹如此解釋“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孔子以為“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中庸之道以“中和”為準則,回避斗爭、反對冒險、主張維持現狀、否定變革等思想嚴重影響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知足常樂”有助于人保持身心平衡,怡情養性,但有礙于拓創新精神的培養,易導致國人“小滿則止”“小富則安”,不思進取[6]。
2 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不利于創新意識的培養
我國古代封建社會長期獨尊儒家,而其他科學的名家和墨家等都長期受到批判。儒家的思維特征強調天人合一,對自然的認識往往是以模糊的直覺經驗為判斷依據。重直覺不重邏輯推理,這不利于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認識問題表面而不深刻,模糊而非真實。儒家傳統文化的自主內向性思維相信自己的經驗感覺,往往忽視信息交流。
三 提高本科生拔尖創新人才培育水平的對策建議
文化內涵是經過長期的生活、學習和體驗累積而形成的一種精神態度。不僅區域化嚴重而且不同的人也會伴隨著相應的變化。本科生初步入成年,思維方式基本定型。進入新的環境難免要適應一段時間。但是鑒于本科生階段時間較短而且要培養成拔尖創新人才為社會作出貢獻。所以要盡量縮短本科生的適應期并且還要摒除傳統文化在他們身心的阻礙作用,所以高校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教育中要提高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的,加之學校內各個地區的學生都有,他們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所以學校是一個針對地域文化改進的絕佳場所。
(一)有效利用優秀的傳統文化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不乏對本科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有益的東西,例如前文所說的學思結合、溫故知新的思維方式。我們要充分運用這些,不僅要用還要積極地發揚這些傳統文化,高校要把傳統文化與拔尖創新培養結合起來融入日常化的培養中,循序漸進,不間斷且深入的培養本科生的拔尖創新能力。對傳統文化運用方式有如下幾個方面。
(1) 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融入素質教育之中。傳統文化具有形象性、生動性、趣味性和滲透性等特點。傳統將文化融入本科生日常課程中,這不僅能增添課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也可以增強本科生的民族自信心, 培養本科生的創造精神。
(2)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因素;即學校發揮博物館、素質教育基地和工作室等文化傳播載體對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 培養學生自覺的傳承優秀文化、勇于實踐創新的意識。開放博物館、素質教育基地和工作室等文化傳播載體, 為學生提供感受優秀傳統文化和參與大學文化建設的環境與空間。[7]營造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校園文化,不僅可以提高本科生拔尖創新人才的質量, 并且塑造適合于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現代化建設的新型拔尖創新人才。
(3) 通過社會實踐感受優秀傳統文化;學校積極組織傳統文化的宣傳活動或者其他有過傳統文化的實踐活動,使本科生積極投入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吸收的實踐當中去。結合專業見習、考察和利用寒暑假等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素質教育。在專業見習、考察和利用寒暑假等社會實踐活動中, 組織學生領略祖國豐富的傳統文化遺產, 游歷名山大川, 了解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激發學生愛我中華壯麗山河、愛我中華文化瑰寶、強我中華民族的教育, 樹立前人創造的中華民族文化的輝煌昨天、我們要創造中華民族文化的輝煌明天的社會和歷史責任感。[8]
(4) 借助傳媒的力量擴大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范圍。運用校園廣播、報紙、網站等傳媒載體宣傳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并且鼓勵本科生把優秀的傳統文化運用到學習和創新的實踐中。
(二)加強社會和區域化的管理
1 進行區域文化管理
針對區域文化嚴重,不同地區的學生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可以進行區域文化管理,即將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按照區域文化特征進行分類培養。可以對全校或學院學生進行準確分類,不同的區域文化運用相應的培養方式。進行分類培養的目的是讓來自各地的學生快速的適應學校的環境,并在此階段初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快速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筆者認為實施這一階段培養最好是大學開學的軍訓期。大學軍訓不僅鍛煉入學大學生身體素質也是學生適應大學校園環境的一個緩沖期。而現如今各大學的軍訓時間越來越短,有些學校把軍訓改至其他學期。開學軍訓時,大學生剛剛來到一個新的城市、新的校園,對身邊的事物充滿好奇。只經過一個暑假的期間,大學生的高中知識基礎還在。在最容易受外部誘惑的時期,也是發展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創新能力的最佳時機。可以轉化一下軍訓的方式,在軍訓的過程中穿插一些基礎創新訓練。將軍訓的時間延長至2~3個月,既可以循序漸進的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也可以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培養創新意識。
針對傳統文化限制因素,在軍訓時期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教育。傳統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改進也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軍訓對于大學生來說只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改進影響深入的傳統文化限制,最重要的是營造一種開放,競爭,創新出新的校園風氣。對于本科生來說,學校就是他們的第二個家,家的氛圍是影響他們最有用的方式。endprint
2 加強社會資助營造注重傳統文化的社會氛圍
社會和政策措施主要起輔助作用,主要是為學校和學生營造更好的條件。例如地方政府為當地高校提供充足的基金、基礎設施等資源,讓學校更好地進行拔尖創新人才教育。同時社會政策措施可以說是學校措施的基礎,而學校的措施為政策措施的升華和具體化。
(三)建立科學準確拔尖創新人才的分類標準
在對傳統文化進行適應和吸收時一定要確保對本科生分類標準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首先要確定科學的標準,不僅要根據本科生所在地域進行分類而且還要依據本科生自身的興趣愛好以及校園文化和本地文化等進行科學的分類。第二要確定準確的劃分標準,可以通過測試的方式來確定新入學本科生基本的興趣愛好和科研意向。最后要確定一個科學的流程,對新入學的本科生進行強行分類管理,既容易造成本科生反感,也有可能會造成本科生學習興趣缺失。所以需要一套精密且漸進的流程讓本科生逐漸適應校園環境。以確保高校本科生能夠快速的適應校園生活和學習。
此外,不僅僅要根據本科生所處的區域文化特征,而且還要結合他們個人的興趣愛好以及研究方向。在針對傳統文化改進的同時也對他們進行結合傳統文化的個性化的科研輔導,在剔除糟粕的同時也不忘吸取精華。
總之,我國傳統文化是一直在不斷地傳承和發展的,傳統文化對教育的影響是巨大但不明顯的,文化根值于人的內心,難為世人所發現的,但是我們對它的重視絲毫不能減弱的。本科是教育的終端,而文化也根植于內在體現,再加上我國區域文化嚴重,不同地區傳統教育的形式也不同。因而在實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阻力很大,其根本原因是創新教育的新思想和傳統文化巨大慣性之間存在沖突。傳統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教育和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念、思想觀念、國民心理特點、人格的特征、社會結構都對創新教育產生負面影響[9]。
針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們在意的重點不是到底哪項或哪些文化好與壞,也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它是事實存在的并且是根深蒂固的。文化的改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科技飛速發展的現代,我們等不起,也無法控制傳統文化變化的方向。我們在意的是該如何改進和轉變傳統文化對人才的影響,讓有利的更有利,不利的盡量縮減、消除和轉變為有利。
參考文獻
[1]郝克明.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與高等教育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03(11).
[2]劉良慧,張先華.教育觀念的革命[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0.
[3][4][5][6]李英.制析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利于創新教育的因素[A].中共珠海市委黨校.
[7][8]李成,張曉杰,于文海.傳統文化在高校文化素質教育中的功能[J].文化學刊,2006(2).
[9]程連.試論傳統文化對創新教育的負面影響[J].內蒙古師大學報,2001(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