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斌+肖博華



摘 要:文章以文化產業的區域統籌發展作為目標,構建我國文化產業投入、產出的多指標評價體系,應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數據包絡分析評價法進行效率分析。結果表明,我國僅有7個省(市、自治區)達到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有效,大部分省(市、自治區)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低下。從綜合效率的分解來看,我國文化產業規模效率均值達到0.964,而純技術效率均值為0.859,綜合效率的低下更多地源于純技術效率低下。從規模收益上看,我國文化產業的規模收益遞減區域呈現集聚態勢,主要集中在我國中北部,這些省份文化產業規模過大導致區域性的文化資源浪費;同時中部省份呈現大面積的文化產業規模收益遞增,文化產業規模不足。基于研究結論,提出了推進文化產業區域統籌發展,減少投入要素溢出等六個方面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模型;主成分分析;數據包絡分析;區域統籌發展
一、引言及文獻回顧
文化產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戰略產業,長期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視,中央相繼出臺《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等一系列政策加以扶持。我國學者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對于我國文化產業的省際發展水平相繼展開研究,例如徐明生(2011)[1]從有形文化資本與無形文化資本兩個方面著手,選取細化指標測算我國省際文化資本存量,認為我國文化產業與經濟發展存在正相關關系,但兩者協調性較差。王云(2013)[2]等構造擴展的MRW模型分析框架,測算我國各省份2004-2009年度的文化資本等投入要素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認為我國當前的經濟增長主要為物資資本推動,而文化資本和人力資本在我國經濟達到穩態之后才能夠產生更大推動力。
在我國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的研究上,侯艷紅(2008)[3]采用假設規模報酬不變的CCR模型,以文化產業經濟產出作為產出變量進行投入產出效率分析,提出廣東等7省區投入產出效率有效的結論。鄭世林(2012)[4]等通過提取1998-2009年間我國省際文化產業的面板數據,將資本存量和從業人數作為投入指標,將文化產業的經濟產出作為產出指標,采用假設規模報酬可變的BCC模型,應用DEA-Malmquist方法測算文化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其研究結果表明深化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重點在于提高文化產業的技術效率。蔣萍(2011)[5]等應用三階段DEA、超效率DEA模型,將文化產業的經濟產出能力作為產出指標,分析我國各省區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得出我國大部分省份文化產出效率低下、西部省區文化投入產出效率更易受環境影響等結論。
我國學者對于文化產業投入產出的效率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同時也存在著不足。從所掌握到的文獻來看,我國學者多將文化產業的經濟產出能力作為其產出指標體系的單一衡量指標,卻忽略文化產業投入所產生的非經濟性社會效益,例如文化素質、創新能力等軟實力的提升。為彌補現有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研究當中對非經濟性社會效益考慮不足,本文選用多指標集衡量文化產業的投入、產出水平,充分考慮文化的非經濟效益投入和產出。此外,我國學者采用的效率測算模型主要有假設規模報酬不變的CCR模型、假設規模報酬可變的BCC模型兩種,本文基于我國文化產業整體發展較為緩慢、地區文化發展不平衡的考慮,剔除規模報酬不變假設,選用規模報酬可變的BCC模型。
二、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一)層次分析法(AHP)
本文對文化產業投入產出的各要素進行分類,通過層次分析法進行指標層面的逐層篩選,以全面推進文化產業平衡、持續、健康發展作為研究導向,根據政策目的、可用措施、約束條件的異同,將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指標集的選取這一復雜問題進行轉化,簡化至多層次、分指標的遞階結構,由若干具體層次的因素分解,排列出所選指標的優劣次序。在考慮文化政策引導方向、數據可獲取性的基礎之上,本文構建衡量文化產業投入、產出的指標體系。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數據包絡分析評價法(PCA-DEA)
本文構建的文化產業投入、產出兩大指標體系均為多指標集,若直接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法進行投入產出效率分析,結果可能會由于這些指標集之間存在的相關關系而受到干擾,從而失去分析意義。因此,本文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進行指標集的提取,將高維指標集降維成低維指標集,進而將這些關鍵指標帶入DEA模型中進行效率評價。
(三)數據來源
為保證數據的權威性、準確性,本文所采用的數據均來自2013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文化統計年鑒》《中國第三產業統計年鑒》《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等權威統計年鑒以及國家統計局數據庫。基于數據可獲性的現實考慮,文本剔除數據難以獲取的港澳臺地區,選取數據的區域為內地31個省(市、自治區)。
三、指標選擇及數據處理
(一)構建文化產業投入、產出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構建文化產業投入、產出評價體系所遵循的原則:(1)以國家文化政策為引導。《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公共文化服務的體系化、文化傳播的寬泛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并重等多層次要求。構建文化產業投入產出體系必須充分考慮這些文化政策要求。(2)兼顧衡量文化的經濟充裕度以及文化自身的創新能力。本文所考慮的文化投入產出指標并不僅僅局限于物質化、非物質化這兩種傳統的文化分類,更對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所依賴的的經濟基礎以及創新能力進行度量。(3)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由于評價體系構建目的是客觀測算文化產業的投入產出效率,因此本文對指標集進行篩選,通過過濾難以獲取的指標以確保所有的指標數據根據現有統計資料均可獲得。由以上幾點原則,本文構建我國文化產業效率評價的投入產出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我國文化產業效率評價的投入產出指標體系
(二)所選指標的數據處理
本文在我國文化產業投入、產出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基礎上,選取指標當中包含的18個三級指標進行實際測度(表2)。endprint
通過投入、產出指標組的KMO值測算,兩組指標的Kaiser-Meyer-Olkin值分別為0.780、0.676,均大于0.5,均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同時兩組指標集的Bartlett球形檢驗顯著度均為0.000,非常顯著,表示相關系數矩陣與單位陣存在顯著差異。因此,投入、產出指標組均適用主成分分析進行因子成分提取。考慮到指標集中各測算指標量綱的不一致,本文首先對指標集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隨后將最大收斂性迭代上限設置為為25,進行主分量提取。出于謹慎性原則考慮,本文將特征值低于1的各主分量進行過濾,測算并整理的結果如表3所示。
通過將特征值小于1的各主分量進行篩選,本文的投入、產出指標組各提取兩個主分量。投入指標組提取的主分量的累積貢獻度達到82.616%,而產出指標組的主分量貢獻度達到81.054%,表示這些提取出的主分量均能夠較為滿意地替代原始指標組。同時將因子載荷矩陣的各變量系數以各自對應特征值平方根的倒數作為權重,加權獲得主分量系數向量,進一步與原始數據集標準化后的數據組相乘即獲得各主分量得分,經測算、整理得到的投入、產出指標組主分量得分如表4所示。
由效率分析當中各投入、產出變量均不為負值的設定,需要對各分量系數進行標準化處理。現設定Scorei為第i個省區標準化前的主成分評分,minScorei、maxScorei分別為Scorei的最小值、最大值,Scorei'為標準化后的指標,則具體的標準化方法為:
Scorei'=0.1+0.9(Scorei-minScorei)/(maxScorei-minScorei)
通過標準化處理后的投入產出指標值如表5所示。
四、 投入產出效率的測算及結果分析
(一)投入產出效率的測算
本文剔除假設規模報酬固定的CCR模型,以規模報酬可變為基礎,采用多階段方法的BCC模型,將綜合效率分解為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的乘積,以此分別觀測文化產業來自于技術、規模的非DEA效率程度。設定n個決定單元DMU,對應m類投入和S類產出。第j個DMU的第i類投入及第r類產出分別以inputij、outputrj表示,λj為DMU投入產出指標權重,由此加權得到的投入量、產出量分別為[n
∑
j=1]λjinputij、[n
∑
j=1]λjoutputij。同時,令θ表示相對效率,Si-和Sr+代表松弛變量,ε代表阿基米德無窮小量,則本文BCC模型的具體設定為:
本文將經標準化處理的投入、產出指標集帶入模型中進行測算,通過對比模型最優解θ*、S*+、S*-、λ*的數值可以判斷各DMU的DEA的有效性,進而評價各省(市、自治區)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測算結果整理如表6及圖1所示。
(二)測算結果分析
1. 從綜合效率考慮,安徽、青海、北京、浙江、寧夏、廣東、西藏這7個省(市、自治區)綜合效率值達到1,均為DEA有效區域。同時安徽省的被參考次數為17,說明其文化投入產出的DEA有效是最為穩健的。而剩余的24省(市、自治區)綜合效率均小于1,說明這些省(市、自治區)文化產業效率值處于非DEA有效水平。
2. 從純技術效率進行分析,安徽、青海、北京、浙江、寧夏、廣東、西藏、海南、上海等9省(市、自治區)的純技術效率達到1,這些省區的文化產業投入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沒有發現浪費的現象,在目前的文化產出水平下達到要素最優投入。
3. 由規模效率分析來看,除安徽、青海、北京、浙江、寧夏、廣東、西藏7省(市、自治區)規模效率達到1之外,其余24省(市、自治區)規模效率均低于1,這些省區處于規模無效狀態。由于規模效率均值達到0.964,而純技術效率均值為0.859,因此我國文化產業綜合效率的低下更多地由于純技術效率較低所導致。
4. 進一步的規模收益分析可以顯示各個規模效率偏低的省(市、自治區)究竟是處于規模遞增狀態還是規模遞減狀態。分析顯示,天津、上海、江蘇、山東、內蒙古5省(市、自治區)處于規模報酬遞減階段,這些省區的文化產業投入規模超出自身的最適水平,應當進行適度的縮減。而同時我國有19個省(市、自治區)的文化產業處于規模報酬遞增階段,這些省區需要擴大區域文化產業規模,以提升其投入要素利用效率。從區位上來看,如圖1所示,我國文化產業的規模收益遞減效應呈現區域集聚態勢,主要集中在我國中北部,文化產業在這些省區規模過大,導致區域性文化投入資源的浪費。同時,中部省份呈現大面積的規模收益遞增,這部分省區文化產業規模未達到規模有效水平。
五、簡明政策建議
(一)推進文化產業區域統籌發展,減少投入要素溢出
規模報酬分析顯示天津等5省(市、自治區)文化產業處于規模報酬遞減階段,文化產業規模過大,投入要素溢出而得不到有效利用。與此同時,我國卻仍有19個省(市、自治區)的文化產業處于規模報酬遞增階段,特別是中部地區省區文化產業發展規模不足,投入要素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因此,可以將規模報酬遞減的中北部5省(市、自治區)的文化產業適度地轉移至發展規模不足的中部省區,以實現文化資源的充分、有效利用,進而達到文化產業的區域統籌發展。在此我們建議,文化產業相對發達的地區可以采取對口幫扶、要素轉移、到相對較落后的省區進行文化產業開發等措施來解決投入要素溢出和區域欠發達之間的矛盾,這樣做不僅能實現雙贏,且能增進文化的交流與繁榮。
(二)提高文化產業技術水平,實現資源有效利用
從純技術效率來看,我國僅有9個省(市、自治區)達到純技術效率的DEA有效,這些省區的文化要素投入沒有發現浪費,而剩余的22個省(市、自治區)卻出現投入浪費現象,純技術效率全國均值僅為0.859,即全國文化投入要素的平均浪費率達到14.1%,無法實現單位投入的產出最大化。這些省區應當提高現有技術水平,改善文化產業的發展環境,擴展文化產業宣傳渠道,提升文化產業知名度,通過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方式實現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的最大化,避免資源過度投入的浪費。endprint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培養文化傳承人
文化產業相對于其他產業有其特殊性,它既要考慮經濟效益,同時要更多地考慮社會效益,擔負起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要責任。從文化產業相對滯后的區域看,文化產業基礎設施薄弱,文化資源保護投入不足,文化傳承人保護與培養力度不夠等是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如在中西部的一些地區,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豐富,但交通設施、展示場館、演出設備落后,豐富的文化資源不能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同時,一些文化資源,甚至屬于文物保護單位卻因投入不足而顯得破敗不堪,出現了文化資源保護不可逆的困境。此外,優秀文化傳承人老化、斷層、后繼無人也相當突出,沒有了文化傳承的人才,文化就很難成為有效利用的資源和要素,文化產業就沒有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為此,要充分認識到文化產業發展的特殊性,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資源保護和人才培養的投入力度,培育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基礎條件。
(四)加強文化產業市場建設,培育文化消費群體
文化產業發展是否可持續,一個重要的條件是必須得到廣大群眾的認同,成為他們的消費對象,成為他們喜聞樂見的一種生活方式。從現實發展的情況看,文化市場的建設,大眾消費群體的培育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重要任務。一是建設文化開發市場,通過招投標的方式向社會征集優秀作品,打造文化精品,同時在文化系統組建高水平的創作團隊,使之成為文化開發的生力軍。二是建設文化資源交流(交易)市場,把本區域最具優勢和特色的文化資源、文化產品進行有效整合,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推介與合作。三是建設文化展演與傳播市場,對現有文化展演場地進行升級改造,增加展演場次,滿足消費者需求,并通過多元化的渠道開展對外宣傳,實施優秀文化“走出去”戰略,與各地簽訂展演合同,讓其他地方的消費者知曉、熱愛本區域的優秀文化,同時獲得較可觀的經濟收益。四是建設文化消費市場,沒有需求支撐的產業是不可能持續發展的,要讓文化走進大眾生活,讓消費者愿意掏錢消費文化產品,通過消費市場來拉動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如此才是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
(五)加大政府投入,形成多元投入體系
各級地方政府要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力度,強化預算約束,做到投入足額到位且保持增長,同時優化投入結構,實施重點投入策略,提高投入產出效率。此外,積極開放文化市場,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投入,切實保障投資人的合法權益,形成多元投入體系。
(六)加強文化產業法制化進程,規范文化市場主體行為
文化產業的發展要以法制建設為保障,用法制建設來解決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用法制規范市場主體行為,用法制保障文化資源主體的收益。因此,要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立法步伐,明確民族文化產權、開發方式、利益分配、資源保護、社區建設、文化傳承等一系列問題,讓文化產業發展有法可依,從而促進文化產業的規范和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明生.我國文化資本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30-37.
[2]王 云,龍志和,陳青青.文化資本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J].軟科學,2013(4):12-16.
[3]侯艷紅.文化產業投入績效評價研究[D].天津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4]鄭世林,葛珺沂.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J].中國軟科學,2012(10):48-58.
[5]蔣 萍,王 勇.全口徑中國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研究——基于三階段DEA模型和超效率DEA模型的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1(12):69-81.
[6]孫 維.文化資本的界定與測度[J].統計與決策,2010(6):166-167.
[7]顧 江,吳建軍,胡慧源.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區域特征與成因——基于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J].經濟地理,2013(7):89-1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