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賢+李星馳
摘 要: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帶來了信息傳播方式的革命性變革,促使公眾所處的話語環境發生了深刻嬗變。新媒體語境對突發事件輿論引導有正面的影響,如高度便捷的傳播渠道、日益透明的信息環境,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滿足公眾對突發事件的知情權、表達權;新媒體的諸多傳播優勢,有利于當事方主動設置議題,放大正面聲音,把握輿論主導權等。但同時,也存在負面影響,如極易誘發突發事件輿情危機高頻出現;極易導致傳播失序、謠言盛行;輿論導控越來越難等。文章針對這種趨勢就如何趨利避害、順勢而為提出了要樹立正確的危機應對觀,理性面對各類突發輿情;要注重提高輿論引導的時效性,牢牢把握輿論主導權;要講究話語策略,增強輿論引導的說服力等治理對策。
關鍵詞:新媒體;話語環境;突發事件;輿論引導
本文所說的“新媒體”,概指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后,借助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實現信息傳播功能的新興媒體,其主要代表是網絡媒體和手機媒體。近年來,隨著新媒體迅猛發展,公眾所處的話語環境出現了諸多新變化,對突發事件輿論引導工作既帶來了機遇,又帶來了挑戰。只有提高認識,順勢而謀,趨利避害,注重策略,善于在復雜局勢中把握時效度、掌控主導權,堅持引導與管控相結合,輿論引導工作才能在新常態下取得新作為。
一、近年來新媒體發展的基本態勢
(一)新技術新應用日新月異,新型傳播平臺不斷涌現
在現代信息科技的支撐和數字技術大潮的推動下,各類新媒體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除了互聯網站和智能手機之外,數字電視、網絡電視、戶外大屏幕(如LED、LCD),以及各類即時通訊工具(如QQ、MSN)、RSS(一種快速實現在線共享信息內容的簡易方式)、BBS(電子公告板)、Blog(博客)、Podcast(播客)、Dig(掘客)、SNS(社會性網絡服務)等信息傳播平臺,均屬新媒體范疇。近年來,新媒體的發展一直處于快速的動態演進之中。隨著微博、微信、微視頻等新型傳播手段的涌現,新媒體的發展已步入“微時代”。自2010年以來,微博在我國異軍突起,不到兩年時間,其用戶即超過3億。最近兩三年,微信的應用得到井噴式普及,截至2014年7月底,微信月活躍用戶數已接近4億,微信公眾帳號總數達580萬個[1]。可以斷言,伴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不斷更新,新媒體家庭必將出現越來越多的新面孔新成員。
(二)手機媒體迅猛發展,信息傳播已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
近年來,我國傳統互聯網迅速向移動互聯網延伸,智能手機、3G手機、平板電腦、手持閱讀器等便攜式移動終端正在廣泛普及。自2012年起,我國的手機上網用戶呈現快速增長之勢,截至2014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達到5.57億,較2013年底增加5672萬人,手機上網人群占網民總數的85.8%[2]。時下,智能手機作為第一大上網終端設備,其使用率已超過傳統PC整體使用率。由于移動客戶端的崛起突破了傳統PC客戶端接入網絡時所受到的時空限制,致使智能手機具備的功能與普通電腦幾無差別,如閱讀新聞、收發郵件、即時通信、觀看視頻等,無所不能,因而手機媒體備受青睞。以蘋果智能手機為代表的各類移動客戶端風靡全球,即是佐證。隨著第四代、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撲面而至,手機媒體必將有更大作為,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亦將駛入真正的快車道。
(三)媒介融合方興未艾,新媒體的傳播優勢日益彰顯
作為一種“全媒體”、“融媒體”,新媒體聚合了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表現手段,兼容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各類傳播符號,極大豐富了信息傳播形態,其服務功能大大超過以往任何單一媒體甚至若干媒體的組合。在媒介融合浪潮的助推下,許多網絡新應用(如QQ、微信)既有私密通信屬性,又有公開發布功能。較之于傳統媒體,新媒體具有傳輸渠道新、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信息容量大、表現形式多、交互開放性強、查詢存儲便利等鮮明特征。在汶川“5·12”特大地震、拉薩“3·14”打砸搶燒事件等特殊情境中,以互聯網、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憑借其多維度、便捷化、超疆域、跨國界等傳播優勢,在發布信息、披露真相、引導輿論、凝心聚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展現了自身的獨特價值。從近十年全球媒體發展的總體情勢看,新媒體銳氣十足、前景廣闊,其與傳統媒體的日漸衰頹跡象形成了鮮明對比。
(四)新媒體深度滲透公眾日常生活,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
新媒體是一種高度大眾化、生活化的“自媒體”、“帶有體溫的媒體”,其極大地便利了公眾傳受資訊、交友聊天、娛樂購物,深刻影響公眾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生產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說,新媒體現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內化為公眾生活和社會運行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時下,公眾對新媒體的依賴程度正在與日俱增,新媒體已成為公眾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特別是年輕人須臾難離的生活伴侶。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統計,2014年我國網民的人均周上網時長達26.1小時,較2013年底增加了1.1個小時。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時刻在線”成為新常態,公眾接觸新媒體的時長還將不斷被刷新,新媒體在社會輿論、政治生活、經貿往來、休閑娛樂等方面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新媒體語境深刻改變了傳統話語環境
較之于傳統媒體時代的話語環境,新媒體語境具有以下鮮明特征:
(一)傳播主體多元化
新媒體的普及大大降低了信息傳播的門檻,各類自媒體的涌現和應用致使信息傳播已不再是專業禁地。借助新媒體平臺之便,“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有發布臺”,每個人均可作為傳播主體發布信息、表達意見,在輿論場中發出自己的聲音。正因如此,傳播主體完全突破了職業、行業、專業、地域、場所、年齡、性別等諸多限制,“一個普通人,拿起數碼相機就可以是攝影師,拿起DV數碼攝像機就能做導演,坐在電腦前就能通過網絡向全世界直播”[3]。這種情形顯然大大增強了公眾的話語自主權,并在一定程度上虛化了信息“把關人”的身份,對傳統的媒介專營和信息壟斷帶來了巨大沖擊。endprint
(二)傳播手段多樣化
不斷涌現的新技術新應用極大豐富了公眾的傳播手段。各類網站、論壇、QQ群、博客、移動客戶端和微博、微信、微視頻等新型平臺,促使信息傳播的載體、渠道、路徑空前多樣,加之已有的報刊、廣播、電視、圖書、電話、戶外媒體等仍在發揮重要作用,因而公眾選擇傳播手段的自由度大為提升。與之同時,公眾可以隨心所欲地利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Flash動畫、互動圖表等多種話語符號傳播信息,表達意見,宣泄情緒。受此影響,公眾的傳播智慧得到了極大釋放,傳播行為日益個性化、視屏化、智能化,其所展現的傳播業態因之變得斑斕多姿、豐富多彩。
(三)傳受互動多維化
在新媒體語境中,信息傳播是高度開放、網狀交互、多維度流通的,傳者與受者的界限逐漸被模糊化。受者在接受信息時,也可以參與討論、交流、推送、分享,甚至可以反客為主,重構傳受關系。許多新媒體平臺都有評論和跟帖功能,用戶在瀏覽別人的信息和觀點后,可以點贊、轉發,也可以補充相關資訊、發表自己的看法。這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我寫你看”、“我說你聽”、“我播你看”的單向傳播模式,促使傳統的單向的“大教堂模式”變為網狀式、多維化的“大集市模式”。近年來,新舊媒體在許多重大主題、社會熱點方面的傳播互動(如報網互動、臺網互動)日趨活躍,進一步豐富了信息傳受的交互性。
(四)信息擴散高效化
新媒體技術使信息的采集、制作和傳輸徹底擺脫了傳統的繁瑣工序,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即時傳播。面對突發事件,公眾可以隨手拍攝、隨手上傳,信息發布因之變得極為快捷。2011年7月溫州動車追尾事故發生后僅4分鐘;2013年4月蘆山地震發生后不到1分鐘,網上即出現了相關信息。同時,網絡傳播超疆域、跨國界的特性使得整個世界變小了、變平了,信息傳播的覆蓋面完全突破了空間限制,“地球村”和“蝴蝶效應”已成現實。不僅如此,新媒體技術使信息復制相當方便,一條有價值的信息現身網絡后,通常會被點擊、轉發,繼而一傳十、十傳百,實現病毒式的擴散,迅速形成星火燎原之勢。這顯然劇增了信息傳播效能。
(五)“意見市場”混雜化
互聯網堪稱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眾聲喧嘩的大舞臺。在各類新媒體參與構建的現代輿論場中,不同性別、年齡、職業、性情、興趣、文化、信仰的個人或群體均可比較自由地發表見解、傾吐訴求、參與各類評議活動。因此,輿論場中的信息包羅萬象、良莠并存,各種意見優劣相間、紛紛擾擾,其中既有導向正確、健康有益的正能量,又有錯誤有害、虛假不實的負面內容,它們此消彼漲、互相擠壓,形成了多元、混雜的輿論景觀。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意見領袖”和“網絡大V”在輿論場中的地位日益凸顯,他們在輿論熱點事件中往往能“呼風喚雨”,對輿論走向的影響力不容低估。
總而言之,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普及,整個話語環境空前開放、復雜,社會透明度不斷提升,媒介生態和輿論格局深刻變化,新媒體在現代傳播體系和輿論引導工作中正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三、新媒體語境對突發事件輿論引導的影響
眾所周知,當今中國既處于重大機遇期、黃金發展期,又處于問題多發期、矛盾凸顯期。在此階段,各類社會風險源越來越多,突發事件頻頻出現,因之引發的輿論熱點事件接二連三。就突發事件輿論引導而言,新媒體語境帶來的影響可謂有利有弊。
(一)有利影響
1. 高度便捷的傳播渠道、日益透明的信息環境,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滿足公眾對突發事件的知情權、表達權。突發事件發生后,公眾的知情欲和關注度通常較高。如何暢通信息傳播渠道,及時發布權威信息,最大限度地滿足公眾對事態信息的需求,讓公眾及時了解真相、消除疑慮、適情參與救援工作,對于安撫公眾情緒、引導社會輿論、助推問題解決至關重要。從這種意義上說,新媒體的不斷涌現和廣泛應用恰恰為公眾傳播信息、表達意見提供了極為便捷的渠道,促使整個社會的信息透明度大為提升。由于新媒體在信息的制作、發布、推送、回饋等方面工序簡單,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能夠在第一時間將相關信息擴散出去,因而這對最大限度地滿足公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大有裨益。尤其是在各類突發性的重大自然災害中,新媒體往往成為傳統媒體難以比擬、不可替代的重要傳播載體。比如,在地震、海嘯、戰爭等特殊情境下,傳統媒體可能因渠道故障、覆蓋不及等原因陷入癱瘓、失聲無語,而新媒體卻無時不在、無處不有。近年來,諸多突發事件的信息披露和輿論引導莫不首見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許多公眾經常利用“微博直播”、“現場直擊”、“實時播報”等方式,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訴諸網絡,以致各類突發事件藏無可藏、無法遮掩,這對公眾了解情況、知曉真相以及進行科學處置無疑是十分有利的。
2. 新媒體的諸多傳播優勢,有利于當事方主動設置議題,放大正面聲音,把握輿論主導權。眾所周知,能否在第一時間吸引公眾的注意力、能否壯大正面輿論聲勢、能否真正把握輿論主導權,直接決定了突發事件輿論引導的成敗。新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速度快、范圍廣、受限少、“擴音”佳,其不僅有利于當事方爭奪信息發布的頭籌,有利于當事方利用“首因效應”積極影響社會輿論,而且有利于當事方放大權威聲音、形成主流輿論強勢。除此之外,新媒體的普及還有利于當事方借助門戶網站、論壇、微博、微信等平臺,靈活、高效地設置議程,充分發揮“意見領袖”的正向作用,進而巧妙影響公眾“想什么”、“怎么想”。在2009年新疆“7·5”事件輿論引導中,新媒體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充分展現。事發之初,各大網站反應迅速,紛紛以頭條新聞進行報道,同時根據事態發展設置專欄,滾動式地跟進報道事件進展、政府舉措、社會狀況、揭批犯罪行徑等。如人民網開設“烏魯木齊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專題”,分七大板塊全面報道“7·5”事件,在“分析評論”中揭露西方媒體的歪曲報道,在“各方反應”中利用“輿論領袖”揭露分裂、不法行為。各大論壇積極配合,版主通過主動發帖、帖文置頂等舉措烘托論壇主題,吸引大量網友踴躍參與到探尋事實真相的行動中來。這一系列舉措,在很大程度上厘清了事件真相,放大了正面聲音,有力地駁斥了少數西方媒體的歪曲報道和惡意詆毀,對把握輿論主導權頗有助益。endprint
3. 新媒體語境有利于當事方與公眾進行靈活多樣、更為便捷的良性互動,有利于促成突發事件的妥善處置。近年來,政務微博、政務微信以及各類電子服務平臺等相當活躍,截至2013年底,僅新浪認證的政務微博總數即超過10萬個,其中機構官方微博約7萬個,公職人員微博約3萬個。實踐表明,這些新媒體平臺在集思廣益、促進溝通、解疑釋惑、化解矛盾、平息沖突等方面作用甚巨。一方面,其有利于當事方通報各方情況,回應公眾關切,引導社會輿論,爭取各方支持。如在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事件中,政務微博、微信對救災工作提供了重要幫助。當晚,“@平安北京”、“@交通北京”等20多個政務微博持續不斷發布權威信息,在線通報災情和救援進展,同時通過評論、私信等方式與網友進行互動,回答問題,回應質疑,及時辟謠。另一方面,其有利于公眾表達自己的意見、建議,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促使事態往良性方向發展。2013年雅安“4·20”地震后,網友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型平臺播報災情,發布救災注意事項,并發起了微博尋人、轉發求助、公益捐款等活動。有人就此評論說:“微博網友傳遞愛心、轉發救援信息、普及應急救援提示、監督地方政府和媒體的作為,組織捐款以及辟謠活動,政務微博、意見領袖、企業微博、商業賬號、草根賬號以及新浪站方賬號群體聯動,譜寫出多主體、全方位的應急救援正能量樂章。”[4]
(二)不利影響
1. 新媒體語境的“遍地效應”和“蝴蝶效應”,極易誘發突發事件輿情危機高頻出現。各類新媒體的涌現使得公眾可以隨時、隨地、隨意地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廣而告之,大大強化了即時傳播功能、信息集納功能和輿論放大功能。這種高度開放的傳播環境,極易催生輿論危機,引發輿論風暴,致使許多“小問題”演變成“大熱點”。不難看到,當今輿論場中一呼百應、星火燎原的事例俯拾皆是,許多波濤洶涌的輿情危機往往僅僅源于網上的一篇帖文、一則微博或者一條手機短信,不少原本只是局部性、私人化的小問題,僅需經過幾個小時,即可迅速擴散、放大成為全國人民甚至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輿論熱點事件。近年來,新媒體在突發事件輿情中一直扮演著“引爆器”、“放大器”的角色,日益成為輿情危機的策源地和危機傳播的主渠道。有關監測數據表明,2009年我國出現的77件影響力較大的社會熱點事件中,源于網絡爆料的有23件,約占全部事件的30%;2010年我國影響較大的危機輿情事件中,網絡首發比例高達67%;2011年全國471個社會熱點輿情事件,在新媒體平臺上首次曝光的有307起,占總數的65.2%。還有統計顯示,我國80%的輿論危機事件是從新媒體上引爆的,而且100%的危機事件均有網絡媒體參與傳播。隨著新媒體應用不斷普及,這種比例必定還會繼續上升,新媒體語境對輿情危機的誘發、催化作用必將更加凸顯。
2. 傳播主體的多元、混雜和信息平臺把關功能的弱化,極易導致傳播失序、謠言盛行。由于新媒體語境促使傳播主體日益多元、混雜,信息平臺管理者的“把關人”作用明顯弱化,因而時下信息傳播混亂無序的問題相當普遍,各類非理性的噪音雜音充斥輿論空間。比如,有些“網絡暴民”在匿名的掩護下肆意信口雌黃,通過“爆料”、“揭秘”,煽動“輿論風暴”;有些“網絡推手”采取非法公關手段,興風作浪,制造虛假民意;有些所謂的“維權斗士”打著公平正義旗幟,借助新媒體大搞“網絡審判”,裹挾政府決策;還有一些人把新媒體作為黨同伐異的工具,侵害他人的名譽權、隱私權;有些敵對勢力視新媒體為實現其圖謀的最佳工具,借以攻擊我國現行制度、開展思想文化滲透。此等亂象,無疑嚴重擾亂了正常的話語秩序,大大加劇了信息環境的惡化,促使新媒體平臺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小道消息和各種謠言的“孵化器”、“放大器”。在近年來出現的眾多突發事件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人蓄意利用新媒體造謠、傳謠,混淆視聽,誤導輿論,對事件處置帶來了巨大負面影響。比如,在貴州甕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浙江錢云會案、杭州富家子弟飆車肇事案以及日本福島核泄漏后國內出現的“搶鹽”風波中,均有人利用互聯網、手機短信等新媒體散布謠言、以訛傳訛,引發了公眾的恐慌情緒,致使輿論應對和事件處置變得撲朔迷離。今后,如果不能有效遏止這種情勢,突發事件輿論引導在此方面承受的壓力必將越來越大。
3. 從突發事件輿情危機應對的角度看,當事方面臨的考驗和挑戰日益嚴峻,官方聲音的權威性、公信力受到巨大沖擊,輿論導控越來越難。近年來,隨著微博、微信、米聊等新技術新應用日益普及,輿情危機的應對處置難度日甚,其主要表現在監測難、調控難、引導難等方面。首先,新媒體傳播的即時性、發散性、海量性、隱蔽性等特點,使輿情監測工作很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實時跟進,很難在第一時間對苗頭性、傾向性信息的真偽及其發展趨向做出準確判斷。比如,有人頻繁利用變異敏感詞或隱晦暗語傳播有害信息,逃避預設的過濾屏蔽,這顯然大大增加了信息監測的難度。其次,新媒體傳播的超疆域、無國界和突發性、不確定性,以及當前管理層面存在的條塊分割化問題,使當事方對敏感信息、不良信息的處置困難重重。比如,對某些有害信息的封堵,經常會出現此消彼漲、沒完沒了的情況,管住了本地的網站卻管不住外地的網站,封住了國內的網站卻封不住境外的網站,堵不勝堵、防不勝防。再次,在輿論引導方面,由于公眾的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多變,加之受信息選擇的豐富性、現實問題的復雜性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黨政部門在解疑釋惑、引導輿論、化解危機方面面臨的挑戰日漸彰顯。事實表明,在社會透明度和公眾素質不斷提升的輿論環境中,硬性的封堵方式越來越難以奏效,而軟性的輿論引導要想收到良好實效也殊為不易。特別是在公眾的逆反心理和“老不信”情緒的影響下,官方聲音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每每受到巨大沖擊,輿情危機的化解變得更加復雜。
四、新媒體語境下對突發事件輿論引導的治理對策
(一)要樹立正確的危機應對觀,理性面對各類突發輿情
在很大程度上說,突發事件輿論引導首先考驗的是當事者的認知水平。在新媒體語境中,當事者對輿論生態、網絡傳播以及危機管理的認識水平,直接關乎輿論引導工作的優劣成敗。從現實情勢看,一要提高認識,端正心態,平和看待危機頻發、熱點迭見的客觀必然性,坦然面對各類不良信息,科學研判敏感輿情的真偽、冷熱和走勢;二要以開放包容的氣度對待網絡監督,辯證認識“眾聲喧嘩”的積極作用,最大限度地容忍網上的非理性表達,摒棄一味封堵的應對模式;三要以開放寬容的情懷開展輿論引導,強化換位思考意識,積極回應社會關切,盡力滿足公眾的資訊訴求;四要善于與各類媒體溝通,尊重媒介運作規律,切實以理性務實的方式服務、管理媒體,不要敵視媒體、漠視輿情,也不要被媒體“綁架”,盲目地跟著輿論風向跑。只有具備較高的認知水平,樹立正確的危機應對觀,才能不斷提升輿論引導能力,防止出現各類應對不當情形。endprint
(二)要注重提高輿論引導的時效性,牢牢把握輿論主導權
把握主導權是輿論引導工作的核心問題。要想在新媒體語境下真正把握輿論主導權,最重要的就是要強化“先聲奪人、以快制勝”的引導理念,創新輿論引導機制,切實在快速反應、快速發布、快速處置等方面下功夫,善于與小道消息“賽跑”,努力爭當突發事件的“第一定義者”和“第一解釋者”。具體來說,一要積極借助新興媒體,善于“以新對新、以快對快”。運用官方微博、手機短信等方式“發聲”,有利于更加快捷地發布權威信息,有利于獲得“首因效應”的傳播優勢和輿論主導權。二要簡化決策程序,改變層層匯報、開會討論的呆板做法,變“只做不說”為“邊做邊說”,防止決策“遲滯”,錯過輿論引導的最佳時機。三要注重動態性發布,多用“切香腸”式的引導方法,變“真相大白后再說”為“知道多少先說多少”,“一次性地說”為“分階段地說”,不斷回應社會關切。此外,健全反應靈敏的預警應急機制、優化高效配合的聯動協作機制,對于提高輿論引導時效亦不可或缺。
(三)要講究話語策略,增強輿論引導的說服力
在公眾價值觀念日趨多元、思想說服工作日益“艱難”的新媒體語境下,能否把準社會心態,契合受眾心理,尊重傳播規律,講究話語策略,直接關乎輿論引導的實效性。筆者認為,突發事件輿論引導應當遵循“六說”原則,即速“說”態度、簡“說”過程、巧“說”事實、慎“說”原因、續“說”進展、后“說”亮點。同時,還應善用“巧勁”析事明理。在輿論引導實務中,可以適度運用以下策略:一是“屈尊”策略,意即放下架子“說話”,增強引導力;二是“隱寓”策略,意即善用事實“說話”,增強說服力;三是“他說”策略,意即借重權威“說話”,增強公信力;四是“搶先”策略,意即搶占先機“說話”,增強吸引力;五是“平順”策略,意即心平氣順地“說話”,增強親和力;六是“感化”策略,意即帶著感情“說話”,增強感染力[5]。實踐表明,只有順應公眾的接受特點,注意“說話”技巧,選擇適宜的話語策略,輿論引導才能增強說服力,取得良好實效。
(四)要加強輿論調控,堅決遏制負面輿情擴大化
對于突發事件引發的負面輿情和不實傳聞,當事方應當積極商請輿論主管部門加強調控,因情施策,促使輿情適度降溫,防止出現因熱炒而釀成輿論風暴。一般情況下,宜多用權威發布、正面引導的辦法,澄清事實、以正視聽,然而對于“網絡大謠”、“網絡推手”等特殊群體的造謠傳謠、煽風點火行為,主管部門必須加大依法整治力度,加強剛性管理,對惡意滋事者要保持高壓態勢,增強威懾力。特別是對于網絡謠言、攻擊性言論以及鼓吹非法聚集、上街游行的行動性、煽動性信息,必須堅決封堵,以防引發群體性事件,擾亂社會秩序。關鍵時候,應當借重公安、國安等部門的力量,重拳出擊,對目標嫌疑人采取監控、穩控、管控等特殊手段,防止其在輿論場中搬弄是非、興風作浪。在各類法律法規日益健全、網格化管理穩步推進、偵察技術不斷成熟的今天,切實將剛性管控作為柔性引導的輔助手段,促使二者互相支撐,是十分必要,也是完全可行的。
參考文獻:
[1]曉 研.數字傳媒[N].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14-08-12.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2/t20150203_51634.htm.
[3]李從軍.誰能引領現代輿論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6.
[4]雅安地震微博扮演重要角色 搭建震區外界溝通之橋[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3-04/22/c_132330719.htm.
[5]劉伯賢.網絡輿論引導藝術:與領導干部談識網用網[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133-1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