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翰
(南陽師范學院 音樂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0)
蒙古人民居住得比較分散,從古時候起,熱情待客,禮貌待人就成為了每個游牧人民遵循的禮儀。禮儀風俗體現在舞蹈方面主要是喪喜事、交際、飲食等等。
在廣闊的大草原上,蒙古族的婚慶儀式有很多種,在娶親的過程中,人們往往喜歡寓情于歌舞,歡快的場面,喜慶高雅。其中典型的摔跤舞、頂碗舞、筷子舞都能表現出蒙古人民多姿多彩的具有民族氣息的婚慶儀式。
蒙古族人民的宗教信仰是很強的,他們對神的崇敬一直都沒有改變,已經成為了傳統的信仰習俗。蒙族舞蹈最初的形態就是從宗教舞蹈開始興起,逐步創新和發展到現在的繁榮場景。宗教對于蒙族舞蹈來說,影響作用是非常大的。在后來的發展中,也一直受到宗教的影響。
蒙古族的生活風俗是絢麗多彩的,蒙古族舞蹈在衣食住行方面有著別具一格的特點。在飲食方面,蒙古人民生活在草原上,生產的主要模式是畜牧業,奶制品和肉類食品。蒙古族人民個性奔放、熱情開朗,非常喜歡飲酒,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的歡樂。蒙古族人民經常借酒抒情,表達他們的好客之情,往往會伴隨著音樂起舞。舞蹈動作經常也會出現喝酒時的場面,給人以真實的生活場景,展示了蒙古族的民族風情。在服飾方面,蒙古族也有非常鮮明的特點。由于生活環境的特點,人們最愛穿的服飾是蒙古袍。蒙古袍袖子厚而大,顏色鮮艷多彩。受到自然因素的約束,蒙古族人民穿蒙古靴,靴子一般都是用牛皮制作而成,挺拔且厚重,從而使蒙古族舞蹈的基本步伐顯得沉穩而厚重。在居住方面,蒙古族游牧人民稱他們居住的住房為蒙古包,蒙古包結構簡單,易于拆裝,使游牧人民的生活變得輕便無壓力。里面空間適當,也可供人們娛樂玩耍,在舞蹈方面多以原地動作和上半身動作為主。
蒙古族舞蹈的主要形式來源于生活和生產實踐,在外界因素的制約下,蒙古族的風俗習慣就變成了蒙古族舞蹈的文化依托,是蒙古族舞蹈風格、民族內涵和民族特色的顯著體現。
蒙古族居民受生活環境的影響,一直是唱歌和跳舞,人們喜歡用歌舞的形式來表達他們對生活的愛。游牧人民情感上較為豐富,有了高興的事就喜歡跳舞,用舞蹈來表達喜悅的心情。
在蒙古族舞蹈中每一個動作,舞蹈時的步伐和面部表情都能看出蒙古族人民勇敢淳樸、熱情奔放的心情,所表現的民族特色非常的明顯。蒙古族姑娘很多都以翻腕和抖肩的動作表現自己的活潑美麗和熱情開朗。蒙古族男性勇猛彪悍,舞蹈步調一般是無拘無束的。
蒙族舞蹈的基本舞步是平步、踏踮步、馬步等(馬步主要有軟騎馬步、硬騎馬步、跑馬步、踏點馬步、進退馬步、搖籃馬步、跟馬步、滑步馬步等)。
一、平步:就像是在平地上走路一樣,但是跟平地走路又有些不同,主要要求是要挺胸立腰、兩個肩膀跟著步伐的走動前后自然晃動。
二、馬步:馬步最常見的應該是搖籃馬步,搖籃馬步的主要動作是雙腿小腿前后交叉,兩個腳的腳踝靠在一起,雙腳向外展開,重心放在左腳,全腳著地,然后經過兩個膝蓋的屈伸,重心從坐腳移向右腳。
蒙古族舞蹈藝術的發展,大致從濃郁、神秘、古老的宗教色彩開始,經過了反映真實、淳樸、熱情的社會生產和生活的舞蹈,到今天典雅、奔放的唯美性舞蹈這樣三個發展過程。歲月如梭,時代發展的大潮滾滾向前,人類不斷地認識、了解和改變自己,創作出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藝術作品,這是當代舞蹈藝術創作中的一大進步。
如今,在創編蒙族舞蹈的時候,編導們都積極的挖掘民族藝術文化,在其基礎上進行創新,編創出新的舞蹈作品。在創編的同時,又必須研究蒙族舞蹈的基本韻律、風格、特點以及音樂的節奏,牢牢地掌握蒙族舞蹈的規律和韻味,提煉出有價值的舞蹈語匯。
藝術對于生活的反應是積極向上的,例如《牧馬場上》這個作品,其作者從生活中提取了馬上的一系列動作,與舞蹈元素中的各種馬步相結合,反映了新一代的蒙古族青年熱情、奔放、憨厚的形象。舞蹈很好地反映了充滿了時代氣息的新時代草原生活。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在時代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民族藝術文化在傳承自己的特色外,也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編創者在創新的過程中,會有選擇性地吸收和借鑒其他民族的藝術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蒙古族民間舞蹈必須要與社會發展和人民大眾日益提高的審美需求相適應。而要源源不斷地創作出形式多樣、風格特色突出并具有鮮明中華民族精神、濃郁生活氣息、強烈的時代特征和現代意識的高文化品格、高立意、高水平的蒙古族民間舞蹈作品就必須充分學習、挖掘和繼承優秀民族民間舞蹈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