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杰
(北京郵電大學 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北京 100876)
淺析傳播中的數字元素
王汝杰
(北京郵電大學 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北京 100876)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無論哪一種媒體,都受到了其影響,媒體進入了數字傳播時代。傳統媒體數字化已經成為一種發展趨勢,這種數字化不僅是信息形式的數字化和傳播工具的轉換,而且更意味著傳播格局的全新化。
傳統媒體;數字媒體;傳播形式
20世紀所爆發的第五次信息革命是以計算機的應用為標志,以數字化信息傳播技術革命為特征,因此又稱“數字媒體革命”﹑“新媒體革命”或“數字與信息化革命”。[1]而數字媒體革命就是指以數字信息傳播技術為介質的媒體革命,數字媒體不是一個靜止的事物,其形態本身處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數字媒體除了數字化以外,還包括網絡化﹑移動化和融合化,過去相對獨立的媒體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很多數字媒體已經出現相互交叉的局面。
數字媒體在傳播形式上主要分為“網絡媒體”形式和“手機媒體”傳播形式,二者既有共性也有個性。無論是網絡還是手機,其傳播中具有的雙向性﹑復合型﹑開放性和多級性特點,都是傳統媒體無法與之比擬的。但由于網絡和手機媒體采用的傳播技術﹑終端不盡相同,所以二者在一定方面也存在著差異。
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媒體打破了出版周期﹑播出時段的限制,可以對突發事件即時發布﹑全過程跟蹤。同時可以將網絡信息長期存在網站的數據庫中。傳統媒體在信息接收時間上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廣播﹑電視等,而網絡媒體恰恰彌補了傳統媒體的不足,可以在任何時間獲取信息。所以,網絡媒體不僅在傳播過程中體現了全時性,而且在信息存儲時也體現了全時性,信息的海量性大大滿足了受眾對新聞內容全面性的需要。網絡傳媒在獲取時間﹑方式﹑廣度和深度上都比傳統媒體更加個性化﹑層次化。
手機媒體主要的傳播形式包括短信﹑彩信和“應用”等,手機媒體攜帶方便,提高了傳播情景私密性的特點。手機媒體較傳統媒體還具備全球定位功能。手機媒體在傳播內容和時間方面還具有一定的碎片化特點,手機使用者可以在不連續的碎片化時間獲取信息。
由于傳播主要分為網絡媒體和手機媒體傳播兩種,所以兩種媒體分別具有不同的傳播形式。網絡自誕生以來,產生過非常多的傳播形式,有的傳播形式轉瞬即逝,有的卻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傳播形式并非獨立存在,而是相互貫通﹑相互依存。Web網站傳播形式被廣泛應用于20世紀90年代,Web網站傳播的主體可以是任何類型的組織或個人,不同的主體有不同的傳播目標。[2]即時通訊工具在網絡中的應用越來越普及,在中國最主要的兩種即時通訊手段就是MSN和QQ。網絡傳播形式除了Web網站傳播﹑即時通訊傳播外,還包括網絡社區傳播﹑博客傳播﹑搜索引擎傳播﹑維基傳播和微博傳播等。
隨著手機終端的不斷發展,手機功能越來越多,傳播形式逐漸豐富,一改最初只有語音通話的功能。目前,手機媒體的傳播形式主要包括短信傳播﹑WAP網站傳播﹑手機廣播電視﹑手機社區傳播和“應用”傳播。“應用”最早是由美國蘋果公司推出的一種提供內容和服務的方式,簡稱APP,現在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手機操作系統采用。APP的出現簡化了信息獲取的路徑,當用戶打開相應的APP時就可以進入特定目標,使功能相對單一﹑層次減少﹑提高效率﹑強化專業化服務。
數字媒體在全球范圍內蠶食著傳統媒體市場,從2003年起,每天讀報雜志的人在持續下降,而上網等使用數字媒體的人數在逐漸攀升。數字媒體絢麗的表現力﹑良好的互動性﹑同步直播﹑互動報道等極大提升了傳播效果,數字媒體在釋放巨大資源的同時,也提升了信息傳輸效率。當然,傳統媒體挑戰與機遇并存,雖然數字媒體越來越博得用戶的喜愛,但傳統媒體的內容和編輯水準是數字媒體所達不到的,它的權威性也是數字媒體無法取代的。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會相互借鑒﹑相互吸引,最終變成一種更新的媒體。如今,已經有傳統媒體與新技術相結合,主動介入數字媒體,如手機報和電子報等,傳統媒體以精辟的言論對消息加以權威的分析,就能在內容上取勝,數字媒體的內容雖然海量,但不免夾雜很多垃圾信息,如果傳統媒體能夠將核心新聞和有價值的消息及時提供給大家,搶占內容上的優勢,提高自身品質,相信市場會不斷擴大的。
[1]林訊.新媒體藝術[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7.
[2]彭蘭.數字媒體傳播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7.
G206
A
1007-0125(2015)05-0290-01
王汝杰(1993-),女,河北秦皇島人,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本科生,主要從事劇本創作與短片拍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