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華


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很容易脫離實際,變成死學數學,特別是在學習幾何問題時,學生往往覺得枯燥乏味、興致不高。因此,合理的安排幾何課堂教學可以讓學生有計劃、有目的、高效完成學習任務,下面我就根據平時教學中的平行四邊形第一課時的幾個環節談談我的看法。
一、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可以提高他們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只有聯系實際,通過實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才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例如:在平行四邊形第一課時教學課前引入時,用樓梯扶手、學校門口的移動門引入平行四邊形的概念。用一個插圖為引言,發現教材都有一個實例引入,然后從實際提出問題,由小學知識得到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及平行四邊形不穩定性,這樣就能更好的刺激學生學習數學又能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二、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實際操作及多媒體的輔助教學有利于學生直觀感受、引發學生思維,通過思考把正確的意見歸納起來并總結出一般規律,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強化發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學生就能以更大的熱情進入后面的學習。例如: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把準備的平行四邊形繞對角線AC的中點旋轉180°,學生可以發現一些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同時老師用動畫的形式驗證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既形象又直觀。減少了繁瑣的講解,又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教學過程應以發展學生為目的,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為學生提供實踐證明的機會,使他們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索問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使他們在自主探索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可以獲得廣泛的數學經驗。所以我在設計問題時并不是單純的拋出問題而是根據需要降低難度,適當的提示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解決問題,既有嚴格的邏輯推理,又培養學生歸納小結的能力。因此,在證明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時,設計了三小問:
如圖,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求證①AB=CD,AD=BC;②∠B=∠D,∠A=∠C;③若AC,BD相交于點O,OA=OC,OB=OD。
引導學生從平行四邊形的邊、對角、對角線去考慮性質。
學生通過邏輯推理完成平行四邊形的證明,學會經歷探索、猜想、歸納、總結、論證的過程。老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幫助學生歸納小結,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興趣更加濃厚,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為老師更好的把握上課尺度,可以為本課的內容配適量簡單的練習,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積極性,又可以在課堂上完成復習鞏固,為例題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放入小練習鞏固平行四邊形性質也是很有必要的。
1.如果平行四邊形ABCD的周長為32cm,且AB=5cm,那么BC= ____cm,CD=____cm,DA=_____cm。
2.已知O是□ABCD的對角線交點,AC=24cm,BD=34cm,AD=28cm,則 △BOC周長是_____。
3.在□ABCD中,∠A:∠B=4:5,則∠A=____,∠D=____。
讓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掌握本課最基本的知識,也能有成功的喜悅,這樣就能夠使學生更加喜歡學習數學。而在講例題時也不要生搬硬套,而是根據知識點適當修改題目,降低臺階,讓學生有思維緩沖的時間,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在講解課本例1時,已知:如圖,點A、B、C分別在△EFD的各邊上,且AB//DE,BC//EF,CA//FD。求證:A、B、C分別是△EFD各邊的中點。
把這個問題設計兩個問題:
①找一點,使它與A、B、C三點構成平行四邊形。
②連接各點,求證:A、B、C分別是△EFD各邊的中點。
對于第一問學生可以根據上課講的平行四邊形定義發現只需要分別作三邊平行線就可以找出滿足要求的點。課堂由原有的講授變為思維開放型課堂,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己設計平行四邊形,小組合作,通過對比發現有不同的平行四邊形出現,此時老師小結問題中出現的三種情況,體現了分類思想為以后綜合應用打下基礎。第二問只需證明圖形中有三個平行四邊形就可以根據平行四邊形性質得到對邊相等。這樣既照顧到基礎差的同學,在練習中有找到信心,而同時也能例題教學中滲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和數學思想。教師也應該對學生的思考用褒揚的語言進行表揚肯定,使得學生有繼續學習的信心,同時引導學生對學習的結果進行分析,讓學生自己分析糾正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這樣學生就能在學習中能力得到發展。在這個環節上看似花了不少時間,實則學生印象更加深刻,數學思想也得到了滲透,這樣課堂效率就有所提高。
因此,要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在課前要研究教材,充分備課,在課堂設計流程時,要抓住學生好奇心、合理利用多媒體化繁為簡,設計民主課堂、降低臺階、適當停頓,這樣學生就有足夠的思考時間。教師在課堂中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思考,同時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自己歸納總結學到的東西,這樣學生就能對課堂內容就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更好的理清自己的思路,對所學知識“查漏補缺”,提高學習幾何的自信心,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后塍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