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璇
讀,是貫穿語文課堂的一根線,如果這根線斷了,那么再精彩的論說,也會變得枯槁乏力,再詩意的表達,也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我覺得,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該是學生愿意讀,并且讀得精彩,讀得到位,仿佛與文本、與作者、與老師、與同學,有了一次默契的對話,而不是單純地聽教師在講。
在上《土地的誓言》這一課時,我安排了這樣幾個環節,課前預習朗讀,課上繼續跟讀——品讀——誦讀,各個環節自然銜接,學生書聲朗朗、酣暢淋漓,我也感受到學生是愉悅的,滿足的,是喜歡的,是讀有所獲的。具體來說,我做了以下安排:
一、預習朗讀,讀通讀順
課前的預習,讓學生用自己的喜歡的方式,把課文讀三遍,讀的過程中,要注意圈點勾畫,無論何時,都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記得,那天下午,我用移動“和教育”與家長溝通,在學生讀完之后,回復短信于我。我簡單統計了以下,29個孩子中,有27個孩子家長給我回復了類似“已讀完”的短信,其中令我印象很深的,是劉紫晨的媽媽,她說:“孩子課文已讀完三遍,就是沒有感情。”在之前,我多半會讓學生預習完課文時,把基礎知識呈現在預習本上,光口頭上說一定要把課文多讀幾遍,從來沒有讓家長陪伴著讀。那次突發奇想,想用短信與家長溝通,效果真的出乎意料的好。
是課下充分的朗讀,讓孩子在課上抓住了展示朗讀的機會,找到了位置,獲得了興趣和自信!
二、示范朗讀,入情入境
課前預備鈴響,我開始檢查昨天的朗讀效果。每個學生都有展示朗讀的機會,我用排火車的方式,讓每個孩子都起來讀三行左右。效果很好,很熟練,能夠達到我的預期,但是在感情處理上,在節奏把握上,還不夠接地氣。于是,我用多媒體視頻,讓學生一邊聽名家的朗讀,一邊跟著他的節奏與語調來跟讀,跟讀了一遍之后,我發現孩子們還意猶未盡,于是又跟讀了一遍。
看到每個孩子都是那樣投入,那樣對土地充滿深情,他們時而眉頭緊鎖,時而陷入沉思,時而表情凝重,時而又激昂有力。是時候舉手展示朗讀了。這個朗讀不是單純的來讀,而是邊讀邊品。于是自然地又進入了下一個環節。
三、個別品讀,你言我語
課堂上,我建議學生用這樣的語言說話:“請大家看_____,我讀出了_____”。
我讓學生靜下心來小聲自讀,或者默讀,邊讀邊批注,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與體味寫在空白處。七分鐘的準備之后,令我意想不到的情景出現了,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舉起了手,我指名了十幾個學生,他們邊讀課文邊讀自己的批注。這一次的讀,不僅通順而且富有深情,幾乎每一個句子都有品讀的地方,班里好幾次自發地響起了掌聲,這些掌聲絲毫沒有矯揉造作,學生們受到的感染與啟發,不是老師教出來的,是自己感受到的,是一種心靈的洗滌。有心的學生,意識到文章的第一二句,沒有人品讀,就提議讓老師來,我有種受寵若驚的感覺,在品讀完之后,同樣的掌聲再次響起,得到了學生的肯定,當老師真的是太幸福了。
四、選擇誦讀,爭分奪秒
還有八分鐘就下課了,我選取了三個部分,選擇一處進行背誦。
第一部分是從“當我躺在地上的時候”,一直到“原野上怪誕的狂風……”,這段話中有各種東北特色,有引發想象的大量形容詞,還有整潔的排比句,可賞析的點比較多,能夠背過絕對是有益處的。
另一部分是文章最后一段中“故鄉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秋天……多么美麗,多么豐饒……”,同樣描寫故鄉土壤的句子,能觸動我們的聽覺、味覺、嗅覺、視覺,甚至能讓我們的每一寸肌膚都能感覺到一種恬淡、淳樸、靜肅,這樣的句子能背下來,又該增加多少詩意。
第三部分是課后研討與練習中出現的歌曲《松花江上》,我沒有對此作過多的干預,因為課堂上,完全屬于學生的時間真的是太少了,我多么希望學生能夠將課堂四十分鐘運用到極致,不忍心浪費這有限的時間。
五分鐘的計時開始了,學生們集中精力進行背誦,不放過一分一秒。作為一名教師,能夠在課上激發起他的興趣,并促使其發揮最大的潛能,那這節課就是有意義的。最后,檢查的結果是,有七八個同學舉手說背過了。另外,還有些不太敢舉手的同學,還沒背熟。我挑選了兩個同學進行背誦,結果都能夠背下來。尤其是康意超,他背的很熟,也很有氣勢。
最后,我讓學生齊聲朗讀或誦讀《松花江上》,伴著這有節律、有氣勢的詩歌,結束了這節普通而又讓我回味、引我深思的一節課。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語文教學要重視“讀”,并教會學生“讀”的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唯有閱讀,尤其那些適合朗讀的文章,學生可以美美地聽,美美地讀,美美地品,美美地誦。像是《土地的誓言》一樣,這個朗讀訓練的過程,就是從“聽讀”開始,細細潤澤,慢慢推進的。學生能夠參與其中,根據教師的具體要求,撥動著心扉,激發著朗讀欲望。
“讀”,是語文的生命,不管是教語文,還是學語文,都不能忽略,因為這就是源,就是本。只有追根溯源,重視“讀”,才能讓語文這條承載文化與積淀的長河生生不息。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淄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