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工程”,銀行業在縣域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發揮著推動作用。為此,我對轄區銀行業支持貧困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
一、古浪縣經濟金融發展概況
1.縣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古浪縣地處河西走廊東段,為古絲綢之路要沖,總面積5103平方公里,轄10鄉9鎮251個行政村,總人口39.82萬人,其中農村人口35.58萬人,屬國扶貧困縣。近年來,該縣大力實施“四五四”發展戰略,培育壯大支柱產業,多方招商引資搭建發展平臺,宏觀經濟呈現出增速加快、效益提升、生態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的良好態勢。初步形成了以“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為主導的農業支柱產業,以水泥、電石、衛生紙、石灰氮、雙氫胺、面粉加工為主導的工業支柱產業。至2014年末,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9.76億元,增長8.2%;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11.8億元,增長5.3%;實現工業增加值9.37億元,增長14.2%;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4.18億元,增長8.2%;實現大口徑財政性收入3.16億元,增長18.22%,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4.58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507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4589元,分別增長14.4%和9.3%。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逐步增強。
2.銀行業服務縣域經濟作用明顯。古浪縣現有政策性銀行、大型銀行、郵儲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5類銀行機構,其中農業發展銀行網點1個,工商銀行網點1個,建設銀行網點1個,農業銀行網點4個,郵儲銀行網點8個,甘肅銀行網點1個,農村信用社網點22個,銀行網點遍布全縣各鄉鎮。可見,從銀行機構種類和網點數量上看,該縣屬于銀行組織體系較為健全的縣域,業務基本覆蓋全縣各鄉鎮和行政村。近年來,按照“政府主導、金融參與、企業配合、多方聯動、合力共建”的工作思路,古浪縣各銀行機構積極配合政府安排,在金融產品創新、服務方式創新和組織創新等方面進行了諸多積極探索。截止2014年12月末,全縣銀行機構存款總額達71.32億元,同比增長24.91%,貸款總額達到47.34億元,增長30.70%。全縣金融機構中,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占主導地位,各項存、貸款分別占全縣金融機構的80.05%和83.62%。
二、銀行業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及問題
1.經濟環境滯后,銀行支持的動力不足。一是農業方面:古浪縣農業是一個脆弱產業,境內水資源嚴重缺乏,多沙漠和山地,山區人口占全縣1/3,川區人口通過推進“下山入川”工程逐年增加。農業灌溉主要依靠黃河提灌工程,農業成本高于其他同類地區。加之農田開發期短,土地貧瘠產出較低,轄區80%的農戶還停留在傳統的種養業等弱勢產業上,規模化生產經營方式占比較低。全縣農戶貧困面大,有近20萬貧困人口,貧困程度深。二是工業方面:縣域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地方屬地優勢企業很少,粗加工、低技術、低附加值的經營模式仍是縣域經濟的主體模式。2014年規模以上企業18家,工業產值27.45億元,主要經營水泥、電石、石灰氮、雙氫胺等生產項目。規模以下企業1117家,年產值12.79億元,平均114萬元,主要生產麥芽、衛生紙、面粉加工、釀造等輕工項目。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僅占全市的10.72%,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產業規模偏小、結構雷同、投入不足,經濟基礎薄弱,抵抗風險能力較弱,總體仍屬于欠發達地區的深度貧困縣。因此,對于以商業化經營,利潤為目標的現行銀行體制,縣域經濟實體對銀行信貸的吸引力不強。
2.銀行業受體制機制制約,有效信貸投入不足。2012-2014年,古浪縣金融機構存貸比例分別為37.61%、55.94%和66.37%,一直保持較低的水平。農業銀行貸款份額雖大,但絕大部分投向了縣域外的公路建設等項目,信貸業務對小企業覆蓋率過低。近年來農村信用社隨著實力的壯大,信貸投放能力增強,縣域經濟支持力度加大。但是,由于農村信用社受其結算手段、信用工具及其市場定位的制約,信貸投向仍以傳統農牧業為主,結構單一,經營管理水平很難適應縣域經濟多元化發展的資金需求,“一社支三農”不堪重負。作為支持縣域經濟和“三農”發展的主力軍,古浪縣農村信用聯社幾乎包攬了全部農戶的建檔評級工作,以占全縣銀行機構42.64%的存款額,提供了全縣47.50%的貸款,但存貸比例僅為66.37%,存差仍達23億元。銀行業系統內資金的“效率”配置,致使縣域機構的資金“外流”現象十分突出。
3.融資中介服務及相關配套體系發展滯后。縣域經濟主要以中小企業和“三農”為重要組成部分,但其經濟基礎薄弱,貸款風險很大,由于缺乏利益風險補償機制,銀行為了規避風險,容易將之排除在門外。如同大部分欠發達縣域,該縣尚未建立完善的評估、中介體系,相對縣域經濟發展融資需求,融資中介發展明顯滯后。一是擔保公司規模偏小,擔保能力不足,銀行與擔保公司開展合作不積極。二是缺乏土地、林權等相關資產評估、產權交易等中介機構。三是抵押貸款評估存在登記環節多,收費高等問題,增加貸款成本,而且手續煩瑣,效率不高。調查中發現,抵押擔保不足成為制約信貸投入的主要因素,大部分銀行認為貸款未獲審批的原因是抵押不足,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將抵押擔保作為未獲貸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銀行業支持縣域經濟持續發展的幾點建議
1.挖掘存量潛力,統籌發揮各類銀行機構的作用。銀行業金融機構仍是縣域金融體系的主力,要厘清銀行機構職責,按照業務側重,挖掘潛力,做強基礎,劃定區域,發揮銀行業合力作用。繼續鞏固農信社的支農主力地位;鼓勵大型銀行充分發揮資金實力和管控能力強的優勢,重點支持涉農龍頭企業、縣域重點項目等的發展;引導郵儲銀行積極促進資金回流縣域,并在與農信社的競爭上有所作為;充分發揮農發行政策性業務具有的量大、成本低等優勢,抓住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帶來的機遇,加大支持縣域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的力度。
2.不斷創新,開發適合縣域經濟發展的新產品。各銀行機構要深入開展市場調研,積極靈活運用各種金融工具,有針對性地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結合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狀況,以農業龍頭企業、農村種養大戶、農機大戶、農村個體工商戶為重點,在農村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農資、農副產品生產加工、綠色農業、特色農業等方面加強創新。積極拓展中間業務,推出一批適合小微企業特點和適應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的創新產品,為小微企業提供結算、匯兌、代收代付、融資輔導等金融服務,以及市場動態、行業發展、政策法規、利率、匯率等多種信息咨詢服務。
3.大力推進城鎮化、村鎮化建設,夯實普惠金融服務的基礎。偏遠農村地區,山大溝深,群眾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機構設立網點、布放自助機具投入多、產出少,發揮作用也不明顯。一些偏遠地區除極少數居民形成規模很小的村落外,大多居住分散,戶與戶相隔數里、甚至上十里的非常普遍。無論是設立物理網點還是布防自助機具都不現實,促進偏遠地區農戶城鎮化、村鎮化才是解決普惠金融發展的根本思路。基于此,建議當地政府要緊緊抓住“下山入川”移民搬遷安置工程和《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的契機,加大偏遠山區農民移民搬遷,建立移民新村和移民搬遷點,改善居住條件,促進城鎮化、村鎮化建設。只有這樣,銀行機構才能適時配置金融服務設施,有效解決普惠金融不足的矛盾。
4.完善配套服務體系,優化企業融資環境。一是完善信用擔保體系,規范融資擔保機構,建設一批有資質、有實力、管理規范、風險管控能力強的擔保公司。加快發展面向農戶和農村小微企業的擔保機構,探索發展農村互助擔保和行業擔保組織。二是加快發展社會中介服務組織,完善信用評級、資產評估與流轉、信息咨詢等體系。三是優化政府及相關部門配套服務,通過國家專門設立支持貧困縣發展專項基金,由財政對擔保借款給予一定的貼息政策,吸引銀行加大信貸投入,支持貧困縣域經濟持續發展。四是開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廣泛開展誠信宣傳教育活動,改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提升整體形象。
作者簡介:李文斌(1994- ),男,漢族,甘肅武威人,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