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華
杏乃中醫之花,艾乃中醫之草。
艾,即艾草,又名艾蒿,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葉的背面灰白色有茸毛,并有一種特強的濃郁香氣,多生長在路旁、草地、荒野等處。分布于我國大部分地區,常在4~7月花尚未開、葉正茂盛時,采葉陰干,以葉厚、色青、背面灰白色、絨毛多、香氣濃郁者為佳。
艾用于醫藥在我國歷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記載有艾葉的療效與用法。艾者,有治理、安定之義。《釋名疏證補》云:“艾,治也。”因艾可治病安身,是以得名,藥用其葉,故名艾葉。孟子曰: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指出了艾葉的神奇功效。民間至今還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諺語。
在我國民間,每到端午時節便有采艾蒿的習俗,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時隔千年后的今天還保留著這樣的傳統。在《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的故鄉湖北蘄春,將艾葉列為“蘄春四寶”之一。李時珍的父親還曾經寫過一部《蘄艾傳》,是我國第一部論述艾葉的專著。
艾葉可內服可外用,臨床應用的艾葉以陳久者為好。中醫認為,艾葉性溫,味苦辛,歸肝、脾、腎經,具有清熱解毒、理氣血、逐寒濕、溫經、安胎、止血、止癢的功效,主治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妊娠下血、胎動不安、月經不調、痛經、心腹冷痛、泄瀉久痢、帶下、濕疹、癰瘍、疥癬等。
《本草綱目》記載:“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本草正》也說:“艾葉,能通十二經,而尤為肝脾腎之藥,善于溫中、逐冷、除濕,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凡婦人血氣寒滯者,最宜用之。或生用搗汁,或熟用煎湯,或用灸百病,或炒熱敷熨可通經絡,或袋盛包裹可溫臍膝。”著名的中藥方劑膠艾四物湯,就是由艾葉、阿膠、當歸、熟地黃等組成,可治療婦女月經過多、胎動下血。艾附暖宮丸則是用艾葉炒炭,加香附、續斷、吳茱萸、黃芪等制成的丸劑,可治療婦女經血不調、痛經腰酸、宮寒不孕等。
艾葉對于皮膚病的治療效果也是顯著的。鮮品直接擦涂或煎煮熏洗可以治療皮炎、濕疹、疥癬、蕁麻疹,用艾葉炭和煅白礬研粉外涂或者煎湯熏洗可以治療各類外瘡,皮膚瘙癢可用艾葉、花椒、地膚子、白鮮皮水煎熏洗,等量的艾葉炭、枯礬、黃柏研粉用香油調敷可治療濕疹,鮮艾葉擦涂局部可治療尋常疣。
艾葉用于治療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及寒濕性關節疼痛也起到重要的作用。腰腿疼痛可用適量艾葉煎湯,先熏蒸后泡洗;肩膀痹痛可用艾葉和米醋拌炒后裝入布袋中熱敷;用艾葉、生姜、食鹽加黃酒共同翻炒后裝入紗布包外敷,可以緩解急性關節炎及類風濕所引起的疼痛。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艾葉是一種廣譜抗菌抗病毒的藥物,對多種病毒、細菌和致病真菌都有抑制和殺傷作用,對呼吸系統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艾葉油是一種多成分混合的揮發油,能直接松弛氣管平滑肌,對抗乙酰膽堿和組織胺引起的氣管收縮,起到平喘作用,還有利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冠脈血流量等治療作用。近年研究發現,艾蒿還有抗癌功能,能增強人體網狀內皮細胞的吞噬作用,提高人體免疫力。
下面,為您介紹一些艾葉保健方法。
一、艾枕。取細軟熟艾1000克,用布包扎做艾枕。用艾枕代替日常睡枕,對風寒濕引起的頭痛、頭重有較好的療效。對于反復發作、時輕時重的頭暈、頭沉和腦漲,尤其是在氣候變化、情緒波動、閱讀疲勞或處在繁雜環境時加重者,效果最好。如果表現為日輕夜重,伴有失眠多夢、煩躁易怒和神疲肢軟表現的頭痛,也可用艾枕。同時,長期使用艾枕對預防和治療中風、感冒、頸椎病、面神經麻痹等有輔助作用。
二、艾袋。取一斤細軟熟艾,用布縫成一個15厘米×25厘米的艾袋。中老年人丹田氣冷、臍腹冷痛,或婦女小腹綿綿隱痛、寒性痛經、月經不調者,將艾袋兜其臍腹,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對寒濕引起的腰痛、“凍肩”和各種寒性關節酸痛者,將艾葉袋扎其患處,也頗有療效。
三、艾墊。將細軟熟艾制成厚度3~5毫米的艾墊,墊在鞋內,能治療和預防寒濕腳氣、足癬、凍瘡等。足癬患者可用自制兩雙艾墊,每三天交換,墊在鞋內,并將墊過的艾墊曬干或烘干換用,一周后癥狀可減輕。
四、艾葉熏。艾葉預防瘟疫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艾葉煙熏是一種簡便易行的防疫法。具體的操作方法是:用250克成熟的艾草放置在盆子里,在房子里點燃,把窗戶關起來。在熏的時候,一定要煙熏,不能是明火。煙熏的時候人要離開房子,因為艾草有大量的揮發油,揮發油是艾草殺菌的重要成分,但它有毒性,容易引起皮膚黏膜潮紅,使人的中樞神經興奮,嚴重的會導致抽搐。一般待煙熏結束后半個小時,人方可進去將窗戶打開。夏季前后,把采摘來的艾葉擰成繩,或做成艾棒曬干,在蚊蠅多時點燃,既可給屋內空氣消毒,也可驅除蚊蠅,保持室內衛生。
五、艾葉浴。艾葉浴有理氣血、逐寒濕、安眠等功效。取新鮮艾葉30~50克,在澡盆中用沸水沖泡5~10分鐘,取出艾葉,加水調至適宜水溫,即可沐浴。
六、艾葉驗方。用生艾葉和干姜煮水可以治療脾胃冷痛;艾葉炭末敷患處可以止血,吹鼻可止鼻血等。與香附、吳茱萸、當歸、肉桂等配伍,可以散寒止痛,養血調經。寒濕瀉痢不止者,可與干姜同煎服。若痢下赤白、血多、痛不可忍者,須與黃連、木香、肉豆蔻等同用,以清熱行氣止痛。產后感寒腹痛或老人臍痛腹冷痛者,可用熟艾敷于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