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慧強
繼成功出游長三角之后,我和老伴兒的玩兒性更盛,且感染了周圍的不少朋友,讓大家放下了“人過七十不出門”的成見。這不,我們又在這個初夏,和另外一對中年夫婦,一對老年夫妻,兩位年輕的美女“閨蜜”,組成了老中青三結合的自助游行團隊,并推選其中一位熱情爽口、腿勤嘴快的美女作為導游,開赴泰興。
娘舅爺推薦美食
美女導游的一位表舅姥爺剛好就在泰興。“親娘舅,娘舅親,打斷骨頭連著筋”,舅姥爺自然也是很親近的。導游的舅姥爺現在已是耄耋老人,但是從小習武,身體不錯,當年是個司號員紅小鬼,參加了陳毅、粟裕將軍指揮的黃橋決戰,還立過三等功,現在說起話來依舊相當洪亮。
老人家向我們介紹了泰興的風土人情和美食。泰興市位于長江下游,江蘇省蘇中平原南部,處于江蘇省南北中軸線上,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交通方便,匯集了南北飲食文化之大全。當地有個美食順口溜:“毗盧豬蹄粥香飄,黃橋燒餅蟹湯包,仁和樓的早點店,干稀搭配食欲好?!北緛砺灭^早點是免費的,但聽了舅姥爺的一番話,團員表決一致通過,第二天的早點就定在仁和樓。仁和樓位于泰興老城中心,一棟二層小樓從早到晚總是人頭攢動。一樓接散客,二樓是雅間。湯粥有秈子粥、小餛飩、八寶粥、甜湯圓。點心有燒麥、湯包、秧草包、油條、麻團,真是令人眼花繚亂。
舒舒坦坦把粥喝
可能是和歲數有關系,我們夫婦二人在眾多干稀搭配的早點中,獨愛大麥秈子粥。出門在外,一碗黏糊糊、熱騰騰的大麥秈子粥,能讓人驟掃身在異地的腸胃不適感。我國大麥的種植地區主要在華南一帶及淮河以南,因此僅江蘇省長江沿岸一帶有食用此粥的風俗。秈子粥也被稱為“泰興咖啡”,是當地人從小喝著長大百吃不厭的吃食,正所謂“秈子粥灌灌,養得像個盤盤”,滋養了這一方土地。秈子粥的原料很簡單,只有大麥粉和水。水沸騰時,將預先用水調好的大麥糊倒入鍋中、調勻,臨出鍋再配一點食堿,色澤紅潤,麥香四溢。
用吸管“喝”湯包
只喝稀的并不解飽,必得嘗嘗南地大名鼎鼎的小籠湯包才行。這湯包上桌,每份都是大碟套小碟,大碟中還放了一只吸管。放吸管有什么用?大家心存疑慮,面面相覷。導游解釋道,這里的湯包皮薄湯多,湯汁味濃,所以有“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后吸湯”的口訣。我們就輕輕提起一只包子,慢慢移到自己眼前的小碟中,咬一小口開了窗放跑了熱氣,然后再拿吸管吸取湯汁。不過心急是吃不了熱湯包的,你可得小心一點,吸湯汁可別燙了舌頭。鮮美的蟹黃湯包令你回味無窮,25元錢一只的價格也必定會讓你感到咋舌。
品嘗美食憶先烈
娘舅姥爺推薦的幾款美味,我們團隊本打算一一嘗試。只可惜上午游玩結束后,到達毗盧村的飯店時,特色豬蹄兒早已賣光。大家約定待到再游泰興時,定要品嘗品嘗。所幸尋到了黃橋燒餅。黃橋燒餅是江蘇著名面餅食品,早在元代就有所記載。1940年,陳毅、粟裕將軍指揮的黃橋決戰中,黃橋鎮家家戶戶做燒餅,支持解放軍取得了黃橋決戰的勝利,從此一曲《黃橋燒餅歌》唱遍大江南北。黃橋燒餅的品種有肉松、牛肉、白糖、銀杏、蟹黃、三丁、火腿、豆沙、桂花、棗泥等十多種,又有甜、微甜、甜咸、微咸等四種口味,有點像京八件。黃橋燒餅不拘冷熱,可常溫食用,也可少油在鍋中烤食,還有真空包裝方便長途攜帶,送人、自用兩相宜。
華燈初上之時,街旁二三十戶經營者紛紛開始營業售賣燒餅,人氣超旺。音箱里傳出的伴樂是七十多年久唱不衰的《黃橋燒餅歌》:“黃橋燒餅黃又黃,黃黃燒餅慰勞忙。燒餅要用熱火烤,軍隊要靠百姓幫。同志們呀吃個飽,多打勝仗多繳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