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亮
陶行知說:“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的變化。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做一個現代人必須得有現代的知識,學會現代的技能,感覺現代的問題,并以現代的方法發揮我們的力量。時代是繼續不斷前進的,我們必須參加在現代生活里面,與時代同時,才能做一個長篇的現代的人。”“未來之學校,未來之教科書,未來之教學必須建立在生活經歷上,始可謂活的學校,活的教科書,活動的教學。”因而科學學科教學只有在真正體驗社會生活,參與生活實踐,全方面地接觸大自然,才能無暇之致地培養學生探索創新的精神。
我們借鑒陶行知先生的大教育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我們力圖以生活為中心,通過生活進行教育,把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生活密切結合起來,使學校成為“活的教科書、家庭的延伸,社會的濃縮,教師的進修學校”。同時,由于教育的時空在不斷擴大,現代的教育已超出了學校的范圍,再一次回歸到社會,走入生活。所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大教育觀對實施本課題現代生活教育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一、小學科學教學在生活中嶄露頭角
“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沒有生活做改革的改革是死改革;沒有生活做創新的創新是死創新。”生活與教學是一體,生活與創造是一團,生活是教學得以生長的土壤,是創新得以挖掘的養分,離開了生活,教學是無法進行“無土栽培”的,創新是難以得到體現、發展的。
社會是一個雙向有機統一體,科學學科讓學生深入大自然、社會、生活中,讓學生不斷地內化學科知識、生活經驗、情感態度、行為方式的同時,又讓學生在實踐生活中外化能力素質。社會、大自然生活的寬闊空間是學生施展文化、技能的理想場所,而且提供了發展學生興趣愛好,改善生活能力,鍛煉學生間的協作精神,陶冶情操和培養責任心的有力機會,為塑造出新一代素質教育人才鋪設了肥沃基地。研究中我們通過多次嘗試,積極探討,對于《植物的花》《植物的根》《蝸牛》《螞蟻》等生物系列的研究,學生充分參與到大自然、生活中,在自然界中探索知識、培養能力,為以后探究新知鋪下一段堅實大道。
二、小學科學課堂在生活中整體鋪面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哲學和陶行知“實踐第一”的教育思想堅定了我們“以行促發展”的教育理念。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哲學告訴我們,人不僅是在自己的活動中獲得發展,而且人自身發展的動力也不源于別處,而是源于人們活動本身,是人自己的活動促成了自己的發展,人是自我生成的。而陶行知的“實踐第一”的教育思想也是生活教育的鮮明特征,它要求教育的內容、思想、方法、設施等都要隨著生活、實踐的發展而變化,并為之服務。科學學科的探究、創新正是在實踐中誘發,在大自然中成長,在社會上長大,生活上結下素質教育之果。生活是創新的源泉,更是創新的主干和依托者。
在生活中展開的教育,素材來源于生活。科學學科的教學,如果將課堂移植到社會、大自然、生活中,不僅可以讓學生因身處“寬敞的課堂”而感到心曠神怡,而且在周圍豐富的教材中時時處處都存在創新的情境,更有探究的欲望、探究的靈感。
醫藥家認為,自然界中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是藥,那么,我們科學教學都認為生活中的一針一線,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是寶。選用生活中的簡單材料進行實驗,既能在教學中充分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又能體會到改革創造就在我們身邊,隨處可得,更進一步促進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探究創新的實踐活動。
三、小學科學課堂在生活中步步實踐
生活無間隙的閃爍,時刻牽伴著學生善動、好奇的心靈。在大自然、社會生活的氛圍中,學生不斷地在探索、創造、實踐、發現、再探索、再創造。正如克思夫·貝克所說:“不應該把教育教學看成是目的本身,而應看成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種手段。”
大自然的形形色色、多姿多彩,都無形地發布著信息,大雁南飛,冬天來;蝌蚪成群結隊,春天來。這樣的景觀誘引學生去發現、去探究。因而在教學《一杯水》《空氣》等課時,要充分開放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自主觀察、調查、實驗探索、討論,感受自然界探索的樂趣,增強獲得知識的扎實性,培養實踐能力。
日常生活中,時時都應用著科學,處處都激勵著學生去探討知識。乘車時,人為什么會向后向前傾倒?熱開水倒入玻璃杯,杯子怎么碎了?冷、熱水調成同溫的兩杯水該怎調?
四、小學科學課堂在生活中思索前行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求知欲就是從自己對事物的“思”,對事物的“疑”中產生的,創造發明也是從這里起步,因而要研究實驗過程,以“疑”為中心軸,著力探索大自然社會、生活,培養學生的身心素養,開拓創新精神。大自然、社會生活就是科學課堂教學的出發點,也是科學課堂教學不可避免的回歸線。科學教學是從生活出發,在生活中進行教學。沒有離開生活,也就無所謂“回到生活”。科學教學回到生活是指“高于”生活的知識“回到”生活,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探索、創造能力。教育是“在生活中并且為了生活而展開的一種人類活動”。學生的創造發明從社會生活中出發,在社會生活中進行,又體現到社會生活中去。但也有不等同于生活,杜威主張的“教育即生活”,并不是學校教育與其他社會教育,使學生在這種寬松、簡化、鈍化的理想生活中獲得更多的樂趣,培養更多的能力,讓學生有更大的發現、提高。
參考文獻:
戴瑾.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小學科學課堂生活化教學探究[J].小學科學:教師,2010(01).
?誗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