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月
有人說過,美好人生從“心”開始。教育面對的是心靈的事業,應該發生在心靈距離最小的時刻。——題記
【案例回放】
我們班有個叫小旭(化名)的孩子,說起他的學習成績,那是頂呱呱的,作為班長的他對班級工作那是盡心盡責,管理得井井有條,平時跟同學的交往也很好,只是我發覺他的眉宇間有時會流露出與他極不相稱的憂郁的神情來,特別是在一次我布置了一篇作文,題目是:我的爸爸,要求當堂課完成。很多同學提筆就寫,我看他卻拿著筆桿不停地晃,眉頭緊蹙著,有時又露出悲傷的神情,一節課下來其他同學都交了,而他還是空紙一張。我覺得不大對頭,按說這樣的題目對他來說是輕而易舉的呀,怎么會?課后我把他請到我宿舍,邊泡茶邊跟他拉家常。原來他都已經兩年沒當面叫過爸爸了!我心里一驚,是什么事情能讓一個讀六年級的孩子心懷這么大的怨恨?起初他閉口不談,后來在我誠懇的態度下他才告訴我:他爸爸是個種菜賣菜的農民,由于他媽媽經常買六合彩,并且是十買九輸,勸也不聽,他爸爸就經常跑去喝酒,回來后借著酒瘋就打他和他媽媽,有一次竟然把他媽媽打得住進了醫院。小小的心靈受到嚴重的傷害,見到爸爸就如同見到猛虎,不敢叫也不想叫了,久而久之,越叫不出來了。看到他這么痛苦的表情,我的心一下子揪緊了:得想個辦法幫幫他!接下來的三個星期,每天放學后我都會請他幫忙,有時是拿幾本書,有時是一疊作業本,每次也請他喝茶,跟他講一些孝敬父母的故事,聰明的他很快就知道我的用意,也樂意跟我交流一些聽后的感受,我還特意以自己為例編一個類似的、但結局是很快就化解的故事來打動他。到第三個星期的星期四班會課上,我特意以“父母的愛”為專題請同學們互相談談自己的親身體會,并布置了一項作業:幫父母洗腳。我用眼神跟小旭交流了一下,知道他已深受感動了。課后我跟他說:“今天回去好好表現。老師相信你能行!”他鄭重地點點頭。第二天,小旭很早就來到學校,跑到我宿舍跟我說:“老師,謝謝您!”我知道他已經解下心結,那一刻,我是多么激動啊!后來有一次校長叫我到辦公室,說是小旭的家長知道事情的始末,特意來學校表示感謝的!現在,小旭已經讀高一了,每次寒暑假,他都會來我家跟我坐坐,交流交流。
【教育心得】
1.用愛心打動孩子的心靈
“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里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雖然我對小旭不尊重父親以及諸多不好的學習習慣非常不滿意,但并沒有因此就討厭他、不理他,而是本著對學生負責任的愛,刨根問底,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為開啟他的心靈打下好的基礎。
2.用細心拉近師生的距離
細節可以是天使,細節可能是魔鬼。“親其師,信其道”,如何讓小旭對老師有信任感呢?其實很簡單,讓他幫助教師做點事,堅持讓他幫老師做點事,久而久之,他有種受寵若驚,在心靈上就對老師有了信任的感覺,有了聽話的心理使然,心靈的轉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3.用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
對待孩子,我們應該耐心傾聽,尤其是對待有過心靈創傷或是有心理陰影的學生,對這種傾聽更多的是理解和包容,本案例中老師的傾聽是隱性的,通過細微的眼神或是暗示的動作向學生傳達老師是理解你的積極信號,也向學生發出你也應當理解老師、理解父母的行動指南。學生在這種被認同的前提下,用行動改正了自己的不足,雖沒有豪言壯語,但實際的行動足以讓人感到學生心靈的頓悟。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