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文
語文教學的難點就是作文教學,而作文教學的難點就是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文可寫。所以說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就是做文章。能否有效地激發學生通過作文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闡發自己的人生感受、樂趣和對社會的認知,進一步提高寫作能力,是作文教學成敗的重要環節。為此,本人將自己多年的作文教學想法和思路在此歸結,作為理性的思考,求教于同仁。
一、認真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外閱讀
挖掘書源,讓學生有書可讀。書源在哪里?除了古典名著、外國文學,還有名家的心得散文,都在可讀之列。以陶冶青少年心靈的美文為范文,“以美化美”是最好的選書閱讀標準:如賈平凹、莫言、張海迪的作品,同時引導學生讀讀曹雪芹及其《紅樓夢》,看看人家是如何寫景狀物、描寫人物的。要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要指點課外閱讀方法:多讀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基礎,通過多讀,學生既可以學到運用語言文字的技巧,積累知識,開闊視野,也可以豐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和精神境界。此外,從閱讀中還可以學習文章的布局結構和表達方法。起步時,可以讓學生聯系課文,適當模仿,如《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因為課文不僅是例文,而且是范文。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練習作文和閱讀的熟練技巧。”只要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能夠大膽地寫出自己的東西來就是勝利。
二、認真組織學生專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
不少學生一提到作文就怕,說自己作文無話可說、無事可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是缺少對生活的感知,不善于提煉生活、沒有表達自己感情的欲望。其實,生活處處有真意,身邊時時有感動。文學創作的源泉都來自于生活,作文教學也要面向生活。要善于培養學生使他們形成感悟自然、社會、人生的好習慣。讓學生寫自己最熟悉的內容,立意要真而自然。如,我在周末引導學生去村鎮鄉村觀看農村新建的農民居安工程新村,感受農村的巨大變化,感受黨的富民政策。讓學生寫感恩作文就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有感情可發。在寫作中親自做輔導,讓學生在寫作中產生靈感,如,我給學生的第一個命題作文是《雨后》,大部分學生寫的是雨后美麗的山景、秀麗的水鄉、清潔的空氣,但有一位學生,抓住雨后所看到的變化,借題發揮,把黨的為民、愛民政策比喻為春風,把黨的溫暖比喻為春雨,寫出了鄉村人們生活大變化的原因,這一下主題就出來了。借此,我及時誘導,使學生認識到“審題立意”的重要性,曹雪芹說過:“第一,立意要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又如,我給學生出的第三個寫作題是《同桌》,有一位學生在寫到自己和同桌的一位班干部鬧矛盾糾紛時的一句對話是:“你當個班長咋就這么逞能了,光曉得來尋趁我?”我抓住“尋趁”二字,稱贊這位學生善于運用農村俗語,巧妙用語的特色,逼真而生動,富于傳神,我以此為基點,靈活點撥:使學生掌握了在生活中學習觀察群眾性語言的特點,善于把這些引用來的群眾語言加工提煉成自己的語言,寫出的文章會別有一番風味。
三、認真賞評學生的各種隨筆日記,使學生以成功的喜悅來激發寫作的欲望
我在寫作教學中,時常提醒學生要重視日記和筆記的寫作,寫作要勤。大部分作品我都要點評,但我更重視學生之間的互評、互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篇作文,各抒己見,取長補短,提高了學生的寫作熱情和興趣;對學生寫作的優點要及時表揚,以達到學生寫作產生成功和喜悅感為目標;寫作教學要求教師勤于探索,甘做綠葉,不斷地創新教學的思路;我也經常做“下水作文”,如以誠信為話題的、以勵志為話題的、以緬懷為話題的、以反腐為話題的作文,讓學生來點評,不但使師生達到感情上的交流,而且激發了學生愛好寫作的情趣,教學效果提高明顯。
葉圣陶先生說得好:“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的人身上生根,習慣成自然。”我們的作文教學重就重在要培養學生的寫作習慣,習慣成自然,習慣養成了才使得寫作欲望在學生的身上生根發芽,這就要求我們花大的力氣和時間培養好學生苦練、勤寫的好習慣。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