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鳳華
新課標強調:讓學生在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中,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充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為此,我們不難看出,知識技能仍然是課堂教學的重點,一味追求過程與態度,脫離知識技能,并不是改革的目的。
一、激趣誘導活動,要與知識目標緊密相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此,在開課時,我們都會抓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選擇充滿趣味性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我們不能樂而忘本,要把握好以下原則:
1.選材不易過于花哨,避免只圖趣味而忽視知識內容。一位教師在講“分數的認識”時,借用學生感興趣的西游記動畫片引入,精美的畫面一下深深吸引了學生,卻也讓學生的思維發生了偏離,學生因樂在故事情境中而忘記了數學探究。
2.抓住時機恰當過渡,避免興奮過后重新開始。如,在教學五年級“體積與體積單位”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創設了“烏鴉喝水”的情境圖,并及時設置問題:烏鴉怎樣喝到了水?你能解釋一下原因嗎?如此利用情境圖提問,既能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又能適時引進知識,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有了知識探究行為,達到了故事情境服務于知識探究的真正目的。
二、探究活動收放要得當,確保知識技能落到實處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數學活動中的又一培養目標。新課標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問題,因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遇到問題,教師首先應該大膽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此時學生的思維處于“無序”狀態,他們的發現也許與本節課相連,也許根本無關,但這種“無序”思維能促使學生產生旺盛的求知欲,產生靈感和頓悟,也能綻放出創新的火花。一節課中給學生自由活動的空間,能體現學生個性化的思維,促進學生思維的活躍性,但這種活動的“無序”終究要回歸于思維的“有序”,因此,在學生積極地表達個性化見解時,教師要注意“收”,要有意識地加以甄別選擇,進行必要的板書整理,使學生“無序”的思維在教師的引導下步入有序的軌道。例如,在教學“分數的混合運算(一)”時,當呈現情境圖后,讓學生說獲得的信息,能解決的問題,學生提的問題很多,逐個板書與解答肯定不可能在課堂上完成,這時教師就要把握時機,發揮決策者的作用,做一些甄選,作為重點指導,以確保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靈感中的知識點,通過語言強調、板書要點等形式,將學生的思維條理化,知識脈絡明晰化,技能技巧明確化。這種有放有收的課堂教學,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保證知識技能落到實處。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