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剛 沈昭
基金項目:佳木斯大學交叉學科項目,基于城鎮化戰略視角下土地流轉與糧食安全問題研究(jc2014-008)
摘 要:目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推進城鎮化建設的攻堅期和深水區,土地流轉是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和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必然趨勢,土地流轉對城鎮化進程和糧食物流的規模、方式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文通過確定土地流轉政策的意義,簡介我國糧食物流現狀,分析了城鎮化背景下土地流轉對糧食物流的影響,并提出糧食物流如何良性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城鎮化;土地流轉;糧食物流
全面推進城鎮化是實現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也是我國長治久安的重要法寶。近年來,我國城鎮化比例由1982年的21%提升到2014年的54%,提升空間巨大,糧食物流是一個重要環節。城鎮化建設一方面是實現現代化,推動地方和諧健康發展,另一方面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城鎮化建設已經進入全新的階段,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給中國糧食物流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然而,在國家對土地流轉政策的堅持推進下,中國糧食物流迎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糧食物流和諧發展成為了城鎮化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一、確定城鎮化背景下土地流轉政策的意義
土地流轉指的是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依法流轉,而城鎮化土地流轉指的是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依法流轉用于城鎮化建設。如今,在國家大力推崇經濟產業升級,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土地流轉對城鎮化有著重要的意義和推動作用。
土地流轉是打破城鄉差異,改善民生的有效辦法之一,打破城鄉二元化是實現城鎮化的根本目的之一。截至2014年初,我國流轉耕地達到3.4億畝,約為2009年初流轉面積的3倍,流轉率到達了26%,比2009年初提高了17.1%,土地流轉促進零散土地整合,加快土地開發利用,推進城鎮化進程。土地的合法交易使得大量的集體土地公開、透明,并以最大程度發揮集體土地潛力和升值空間。土地流轉還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產業結構轉型,使得農村改變原來單一的生活保障來源(見下表)。此外,數據顯示,2013年初,農村土地變成企業土地的面積比2012年初增長了34%,2014年初又比去年增長了40%。這組數據說明土地流轉帶來了大量的企業,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能夠縮小城鄉貧富差距,逐步消除小農的自然現象,使廣大老百姓融入集體,實現共同富裕,推動了城鎮化發展。
二、我國糧食物流現狀
糧食物流是指糧食從生產布局開始,經收購、存儲、流通加工、裝卸、包裝、信息處理,到銷售整個過程中的有機結合,及在流通環節的一切增值活動。
1.我國糧食運輸以北糧南運為主要通道,糧食流出地以東北地區為主,每年流出糧食約5700萬噸,糧食流入地以東南沿海地區為主,流入量糧食約4500萬噸。另外,我國東北地區的玉米為主要出口糧食,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土豆已經成為中國第四大主要糧食。
2.圖中直觀的顯示糧食物流的運轉流程,其中糧食運輸方式主要以鐵路運輸、水路運輸為主,分別占跨省運輸的48%和42%,公路為輔占10%。另外,集裝箱運輸發展迅速,裝卸方便、可以有效的保護糧食品質,減少耗損率,降低損失。
3.我國糧食總產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一。201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實現十一連增,約為60709.09萬噸(12142億斤),同比增長0.9%,2014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為112738.3千公頃(169107.4萬畝),同比增加0.7%。糧食單位面積產量5385公斤/公頃(359公斤/畝),同比提高0.2%。另外,我國糧食進口量大,2014年三個季度的糧食進口量相當于2013年全年進口量,主要包括大豆、大麥和高粱,達7250萬噸。
4.我國每年浪費糧食嚴重,大約為糧食進口量的一半。我國每年糧食的損失量高達約3500萬噸,約4200億元,等同于1.2億多畝耕地的投入和產值,約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17,產后各項損失之和約為美國的3倍,世界發達國家的糧食產后損失率平均低于3%。
三、土地流轉后對糧食物流的影響
農業大國是中國的標志,糧食是國之利器,土地是國之命脈,也是生活保障。土地流轉把土地資源重新配置降低了糧食物流成本。
1.提高了糧食物流的總量
(1)土地流轉提高糧食物流的供給需求。土地流轉使得農村形成產業化,過去的糧食物流已經達不到企業和農戶的供給需求。只有企業和農戶有規模的建立糧食物流生產基地,建立的大型的倉庫,才能提高糧食物流的需求量。以廣西省田陽縣為例,隨著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深入,經營規模在100畝以上的農戶和聯合體有2000多個,形成果蔬類連片開發生產基地,刺激當地糧食物流的供給需求。
(2)土地流轉緩解糧食物流人財物的缺乏。促進糧食物流發展一直是改善經濟和民生的重要方針之一,但是人財物的匱乏卻仍然是一系列重大難題。首先,土地流轉使得大量的企業自愿到農村進行投資開發,既改善了“三農”問題,同時推進了城鎮化建設。其次,土地流轉使得大批的農業人才和物流人才加入到糧食物流的環節中,既減輕就業負擔,又鼓勵自主創業。最后,土地流轉使得大量的現代化技術涌入農村,如條形碼技術、網絡通訊技術、數據庫技術,解決糧食物流技術層面的不足。
2.轉變了傳統的糧食物流方式
(1)土地流轉建設糧食物流基礎設施。中國20世紀下半葉,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我國60%的糧食由普通農民和合作社儲存,但是不少農村的儲存水平達不到標準水平,糧食容易變質。其次,運輸方式落后,從田地到倉庫,農民還用非常傳統的方法,而且經常拆包、裝包,糧食損耗大,物流效率低而且成本高。現在因為土地流轉使得土地大面積的共同開發,糧食物流實現統一的管理,建立了規范的倉庫。此外承租人為了提高效益,降低物流成本,對道路,倉儲設施,交通工具,信息處理等方面進行改善,也是直觀的建設了物流物流基礎設施,促進了糧食物流的發展。
(2)土地流轉縮短糧食物流流程。以往糧食主要以農民自行耕種,商人從上到下層層收購,使得農民收益低,實際購糧者花費高,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壟斷主要糧食交易市場,控制糧食價格。土地流轉縮短了糧食物流的流程,形成“農企結合”、“農超結合”、“農校結合”的型模式,提高了物流效率。
四、糧食物流良性發展的對策
1.政府發揮引導作用,使各地方共同發展
政府首先應當制定糧食物流規劃,引導農民對土地流轉的認同和向往;其次,在糧食物流不發達的地區適當構建糧食物流企業,完善糧食物流配送體系。一方面教育培訓農業人才和物流人才,提高糧食物流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另一方面組織落后地區農民到先進地區學習有用的技術和成熟的觀念,使其意識到土地流轉帶來的巨大收益。
2.各方大力監督土地流轉的具體狀況,形成長效機制
城鎮化是必然有利于國家和人民的,土地流轉是國策,也是惠民政策,政府應建立監督體制,讓土地流轉透明化、公開化,讓廣大老百姓能更直觀的看見土地的情況和種植物的情況,使得糧食物流健康發展。
3.第三方糧食物流全面化,第四方糧食物流平臺化
土地流轉對糧食物流有著明顯的刺激作用,糧食物流也對土地流轉有明顯的加速作用,兩者彼此推動,彼此發展,彼此促進。在土地流轉的基礎上推行第三方糧食物流,才能使糧食物流良性發展。此外,整合物流資源,形成糧食物流體系,建立第四方糧食公共信息平臺,更好的管理糧食物流產業。
參考文獻:
王宏宇.非傳統視角下的糧食安全[D].中央民族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