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濤是明朝宗室,但由于國亡家破,他遁入空門,從此登山臨水,云游四方。
世界上的事物瞬息萬變,薄薄的云霧可以遮掩巍巍高山,地位顯赫的王孫公子轉(zhuǎn)眼間成了苦行頭陀,千古不變的祖宗成法是沒有的,山高海深,兩者是截然不同的自然體,但在石濤看來,“山即海也,海即山也”,坐禪入定,超凡脫俗,以意念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宇宙,這是石濤繪畫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
《搜盡奇峰圖》畫卷迎首處,石濤自題:“搜盡奇峰打草稿”,鈐“老濤”。
畫尾的空白處,有石濤于畫興之余所題寫的長篇畫論:“郭河陽論畫,山有可望者、可游者、可居者。余曰:江南江北,水陸平川,新沙古岸,是可居者。淺則赤壁蒼橫,湖橋斷岸,深則林巒翠滴,瀑水懸爭,是可游者。峰峰入云,飛巖墮日,山無凡土,石長無根,木不妄有,是可望者……”鈐“苦瓜和尚”“冰雪悟前身”“石濤”。后隔水及尾紙,有墨香堂、陳奕禧、徐云、葉河音布等家題詩和題記。全幅鈐鑒藏印數(shù)十方。
此圖是石濤50歲云游京師所作。圖中有一段對長城的描繪,這不僅是長城圖像首次在山水畫中出現(xiàn),同時,也印證了此畫的寫實性以及作者所提倡的師法造化“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美學(xué)觀。該畫在表現(xiàn)上,于奇險中見雄渾,嚴謹處寓虛空。雖看似筆墨豪放,皴擦點染盡在無意,而在整體上卻把握了峰巒層次,云氣走向及林木隱現(xiàn)的神韻。特別是,它的構(gòu)圖雖然充塞滿紙,卻絲毫不失疏朗空靈,這的確是只有搜盡奇峰才能練就出的本領(lǐ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