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定義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一定義的明確,使語言文字的運用頓時成為一個熱門話題,讀寫結合成為這段時間語文教研的一個重要課題。于是,讀寫結合的形式在語文課堂“大放異彩”,學生的練筆本發揮了作用。但是經過一段時間,有的老師發現,練筆多了,數量提上去了,質量卻提升緩慢。原因何在呢?
很多時候老師認為有讀有寫就是讀寫結合,其實讀寫結合這么多年為什么大部分時候操作起來收效甚微,原因就是讀寫的結合點不清楚,學生不是在寫由讀而學來的語言運用的技巧,而是寫讀后感、讀后想之類的感想,但這種寫考查的是學生原有的水平,而不是考查學生學習這節課,考查這篇課文關于語言文字運用的收獲。
現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兒童詩兩首》中的《童年的水墨畫》為例談一談我認識理解的讀寫結合,確定讀寫結合訓練點是快速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切入點。而如何確定讀寫結合訓練點時是讀寫結合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童年的水墨畫》是一組詩。詩如文題,猶如水墨畫般勾勒了三個典型的兒童生活剪影,文字優美,頗有意境。
第二首《溪邊》
垂柳把溪水當做梳妝的鏡子,
山溪像綠玉帶一樣平靜。
人影給溪水染綠了,
釣竿上立著一只紅蜻蜓。
忽然撲騰一聲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著魚兒和笑聲。
這一片段講點很多:
1.講景:垂柳——擬人;山溪——比喻鏡子和綠玉帶;說明溪水清澈、碧綠、平靜。
2.講色:紅蜻蜓,綠溪水,對比的色彩中呈現 “萬綠叢中一點紅”。
3.講靜:“立”突出了靜,靜靜的釣竿上的紅蜻蜓,都屏息凝視,生怕打擾大家釣魚,嚇跑魚兒。小溪、垂柳、人影、釣竿、蜻蜓都是靜止不動的,因為它們都在等待水里魚兒上鉤。
4.講動:“碎”使原有的寂靜被打破了,魚兒掙扎,孩子歡笑,溪水動了,人影碎了,一個“碎”字傳神地寫出了由靜到動的畫面。
5.講情:快樂,柳樹是快樂的,它快樂地照著溪水這面鏡子,山溪是快樂的,因為它美得像綠色的玉帶,蜻蜓是快樂的,因為它覺得釣竿真是有趣的地方,更快樂的是孩子,因為他釣上了活蹦亂跳的魚。
在這節課講完后,第一次我讓學生學習格式的仿寫,要求學生想象自己的童年生活,用小詩的形式寫寫自己的童年生活,三句話分別按照《溪邊》這首詩的格式 “景—人—情”來描寫。學生寫了、練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課后我陷入深深地思考,“景—人—情”這樣的結構很多詩歌里都有運用,但作為這一課,不同于其他詩歌文本,從這一課學到的獨特的文字運用的解讀密碼是什么呢?
在課后的反思中,我反復讀這三小節詩,找這三首詩之間的聯系,漸漸發現,三首小詩攝取了一組兒童生活的三個場景,展現了孩子們童年生活的快樂,內容形式雖不盡相同,但在表達的語言方面卻有相似之處,那就是字面上對人物事件的介紹都很含蓄,將人物的形象隱藏在句子中,在含蓄的表達中留給讀者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街頭》這首詩中沒有直接寫地點,卻讓我們知道了環境喧鬧;沒有直接寫人物,卻讓我們讀出了一個專注讀書的孩子;沒有直接寫時間,卻讓我們揣摩出了時間的悄然流逝,沒有直接寫情感,卻讓我們體會到讀書的快樂……這就是含蓄,多么巧妙的語言呀,“言有盡而意無窮”。
《江上》這首詩前一句讀出了一群孩子水中嬉戲的群像,后一句就仿佛一個活潑的孩子個體浮現在眼前。同樣是含蓄的語言,同樣讓讀者從文字的描寫中讀出了形象。
這是不是就是這首組詩的解讀密碼呢?我換了一種思路,重新設計了讀寫結合的環節。考慮到學生的運用水平,我設計了一個梯度,做了如下設計:
“一個個生動的場景,一串串歡快的笑聲,寥寥幾筆就向我們勾勒出一幅幅童年的水墨畫,讓我們走進了詩歌的含蓄美。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一幅幅水墨畫,記得我們學過的三年級課文《金色的草地》吧,請你試著改寫一首小詩,寫出放風箏的樂趣,但不直接出現我和弟弟這兩個人物。”
課文內容:我和弟弟常常在草地上玩耍。有一次,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裝著一本正經的樣子,喊:“謝廖沙!”他回過頭來,我就使勁一吹,把蒲公英的絨毛吹到他臉上。弟弟也假裝打哈欠,把蒲公英的絨毛朝我臉上吹。就這樣,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給我們帶來了不少快樂。
學生開始了寫作,現摘錄兩首:
草地(一)
金黃的地毯,
潔白的蒲公英。
貼在臉上抓癢,
飛在空中舞蹈。
呼——呼——
草地上飛舞著花絮和笑聲。
草地(二)
金黃的地毯,
潔白的蒲公英。
飛舞,降落,
奔跑,打滾。
漂白一雙雙小手,
染黃一只只腳丫。
就這樣,隨著本課文字密碼的破解,我覺得學生的思維開闊了,寫作的思路打開了,真正為學生學會語言文字運用找到了切入點,讓一課一得更有了意義。總而言之,教師只要緊緊抓住語文之本——文本的語言要素,就能破解密碼,確定準確的讀寫結合點,明確讀寫訓練的目的,扎扎實實明明白白地進行寫的訓練,學生就會感受到表達的快樂,就會在語言運用的實踐中得到升華。
?誗編輯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