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華
中學語文到底課改了什么?筆者認為讀者可以參考以下觀點:
一、教學方法的轉變
新課標提出:“為了學生的一切。”這就要求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才是主體;教師以及其他各種教育資源是用來輔助學生健康成長的。因此,在教學方法上,教師要由“怎么教”轉變為“怎么學”。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學活動應該怎么展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是學生的指導者,而是學生學習中的引導者。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進入學習活動中,積極參與思考、學習,讓學生產生良好的心理體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創設正面、輕松的教學情境,從而實現教學相長。過去,教學活動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而現在教師應該轉換思維,重點思考怎么樣的教學模式才能讓學生主動地學習知識,培養高雅的道德情趣。
二、教學目標的轉變
在過去的教學觀念中,教師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在應試中取得不錯的分數,能夠達到重點學校的分數線;可以培養高分學霸,學校用以招收更多的高分數學生以提高知名度……這些功利的目的使教師并不能夠從“為了學生的一切”這一思想出發,真真正正地為學生考慮,進一步,這樣的教學目標所指導的教育活動并不能為國家建設、人類進步培養全面型、高素質的人才。因為,過分強調思想性、文學性,強調知識的傳授,而并沒有把培養學生整體素質放在第一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理念。這一理念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既要注意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的培養,以及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各種技能的訓練,同時又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
三、教學評價機制的轉變
在教學活動中,必須承認學生個體是存在現實差異性的。因此,每個學生在適合的環境下,他們的潛能都能被激發出來。為此,教師要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讓他們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發揮最大的能量。所以,教學活動的評價機制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為最終目的。
新課程提倡的評價方法,是“以人為本”代替了過去的“以分為本”;以考查能力為主代替了考查知識為主。教學活動的結果不僅僅體現在應試分數上,它更多地體現在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是否有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否可以有條理地表達思考過程、是否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是否有語文審美的提高……所以,教學評價機制要突出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全面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新課標改革后的教學評價機制整合以往傳統的各種評價體系,客觀取舍優劣,形成新型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的機制,用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提高教學效率。
?誗編輯 王團蘭